侯明慧
中国人与西方人交际习惯的不同
侯明慧
该论文是一篇关于交际与文化间独特关系的文章,具体地讲,是一篇关于中西方不同交际习惯的论文。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汇集在一起,彼此之间是如何交流,分享观念、感想和信息的呢?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掌握一些关于中国与西方交际习惯的知识是必须的。此篇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为分析产生中西方不同交际习惯的原因;下一个部分主要讲述这两种不同交际习惯的种种表现;最后一部分的内容是做此项研究的意义所在。
当我们与外国人交谈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在交际上产生障碍、误解甚至是冲突。或许,原因并不在于你缺乏足够的语法知识,有许多是由于缺乏语用能力而造成的。语法错误一般来说从表面结构上就可以看出,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是可以谅解的,而语用失误则不容易看出,一个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时,常常会被认为缺乏教养或不友好。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更多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交际习惯。在下面的论文中,我会主要讲述中西方不同的交际习惯。
英语沟通这个词,语言学界多译为 “交际” ,心理学界多译为 “沟通”。事实上,交际和沟通有一段距离的。说了话,对方懂了,这是交际,也是沟通。说了话,对方莫名其妙,这不是沟通,只是交际——不产生效果或反效果的交际。在不同民族之间,这种事例是屡见不鲜的。下面举一个例子。
美国黎天睦教授说:“中国朋友打电话给我,有时我不知道他把话说完了没有,因为在挂上话筒之前,他不说再见(goodbye) 。”
英语国家和中国,历史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习惯不同,两国人民在交际时,要做到充分的沟通,是不容易的。不过,这并不是说,在英语国家与中国人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比方,在英国,听到人家打喷嚏,有人会说:“Bless you.(祝福你)”。在广东南部,听见有人打喷嚏,也有人会说:“吉星!吉星!”可见打喷嚏这件事,两国都有人觉得不妙。英国人求助于上帝;中国人求助于星宿。这是古老的文化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留下的痕迹。
一般而言,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 总是有话题供人们谈论的。举例来说,西方的文化通常允许人们谈论天气、工作、爱好或地方新闻等话题。然而,一些其他的话题只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上被谈论。在讲英语的国家中,与陌生人是不会谈论一个人的年龄、收入、政治态度、宗教信仰和婚姻状况等话题的。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像什么应该做和什么不应该做。在面对面的沟通中,非语言行为像谈话、姿势、行动、表达、眼神、身体的姿势、位置等等都应该被注意。当讲话的时候,西方人常常向左右看看而不是一味地注视听者。当聆听的时候,他们却总是注视着说话者。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而是客观形成的,但是我们讲这些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对方。
无论成功的交际是什么类型的,双方必须要有一定的格式去解答、评价、并且要预知交际的行为;否则,成功的交际是不可能的。文化是社会行为的准则,提供给我们基本的解答、评价、预知的规范。我们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互相交流时,该说什么和不该说什么,该如何说和该如何做都需要被考虑。
在人类的交际中,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信息对他人是很重要的。那需要一定的语言能力,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能力,而且还要使自己的话被对方明白。那包括一个人应用母语中的语法规则的能力和在运用语言的同时所表现出的社会能力,后者才被叫做交际能力。
在现代的社会中,由于经济、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性的合作,使得跨文化交际这个领域变得更加广阔了。因为不同的社会背景、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人们在了解彼此和相互交际方面有许多困难和障碍。因此,这一个领域的研究可以帮助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 预知在跨文化交际期间人们可能的行为,避免人与人之间、团体间、国际不必要的误会。为了更好地交流和建立彼此间的良好关系, 学习这一领域中的知识是必要的, 进而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
[1]Samovar, L.A,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b.
[2]Thomas.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1983.
(侯明慧: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