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非之死

2011-08-15 00:45:37朱桂香
大家 2011年7期
关键词:韩非李斯四国

朱桂香

论韩非之死

朱桂香

韩非是战国后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才华和学说受到秦始皇、李斯的推崇和欣赏,但是,最后被李斯设计所害。传统的说法基本都是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上的说法,是因为李斯的嫉妒而陷害他。但是透过历史分析,韩非之死一是因为他代表韩国利益的个人的伦理道德,二是因为他出使秦国存韩的目的与秦国亡韩统一天下的目的政治利益上的冲突。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还历史一个真实。

韩非之四 嫉妒 政治利益 伦理道德

关于韩非之死,各类教科书及历史读物,甚至学界总是给我们这样一个印象:才华横溢的韩非威胁到昔日同学李斯在秦廷中的地位,因而被嫉贤妒能的李斯设计害死。但是,当我们把这段耳熟能详的史事诉诸史籍时,就会发现事实远非这么简单。

政治上失意的韩非著书十余万言,其中《孤愤》、《五蠹》等篇竟然传到了秦王嬴政的几案前。当时书籍一般用竹、木简写成,流通传播较为困难,韩非的著作能于当时就传入秦国,显见其内容的精彩了。秦王读毕,掩卷而叹,认为若能见到著书的这个人并与之论道,死都没有什么遗憾了。李斯恰在秦王旁边,于是进言道:“此韩非之所著书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里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秦王读过书,只是自言自语地感叹了一句而已,并没有问起写书的人是谁,李斯却主动对秦王说,这是韩非写的书。李斯不失时机地向秦王介绍作者,不但丝毫不能说明李斯有嫉妒加害韩非的动机,反倒有推荐的意思。秦王为了得到韩非,遂加紧攻打韩国。在濒临灭国之际,韩王才想起一直不得重用的韩非,立刻派其出使秦国。

韩非出使至秦,“秦用李斯谋,留非”(《史记·秦始皇本纪》),不让其归国。可见从把韩非介绍给秦王到设计使韩非到秦国并留下,都与李斯有密切关系。然而能因此便简单地认为李斯是在一步步实践自己害死韩非的计划吗?显然不能。因为李斯想害韩非根本无需这么大费周折。可能由于秦“逐客令”(秦下逐客令,起因于秦发觉水工郑国助秦兴修水利乃受韩国派遣,欲以耗费秦国力,使其无力东向。此事始末见于《史记·河渠书》。)刚除不久,韩非又是从韩国来的公子,所以“秦王悦之,未信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可见秦王虽然欣赏韩非的才能,却并不真正信任他。秦王的疑心为韩非之死埋下了伏笔。

时秦国朝中又有人提出伐灭韩国,韩非听说后上书给秦王,分析当时列国形势,认为韩国弱小而又依附听命于秦,韩国的存在对秦有利而无害,所以秦应先攻他国而保存韩国。秦王把韩非所上之书拿给李斯看,“斯甚以为不然”(《韩非子·存韩》),随即上书驳斥韩非书中的内容。李斯认为韩国虽然弱小,且暂时依附于秦,但“未尝不为秦病”。李斯清醒地意识到“夫韩不服于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一旦形势有变,韩国会立刻对秦造成威胁,如同“腹心之病”一般发作,若韩国与楚国联合,并得到其他国家的相应,秦的安全会立刻面临巨大威胁。因此秦必须攻灭韩国。李斯还认为,韩非作此书,无非是借机诡辩,为韩国争取利益,提醒秦王不要轻信韩非的邪辞淫说。从驳斥韩非的文字来看,李斯完全是站在一个秦国政治家的立场上,对当前怎样做才有利于秦国所作的理性分析。此后,李斯还主动要求出使韩国,为秦国的战略利益游说,以期达到逐步吞噬韩国的目的。韩、李二人关于存、灭韩辩论的奏疏俱载于《韩非子·存韩》。秦王显然认同李斯的看法,而对韩非的疑心不能不继续加重,这已使韩非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至于韩非之死的直接原因则应是缘于其对姚贾的抨击。时四国(《战国策》卷七“四国为一”条,高诱注云:“四国,燕、赵、吴、楚。”时吴早已为越所灭,关于此处称“吴”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范祥雍认为,战国国名有时以地名代称。越迁都于吴,故亦称其国为“吴”。《史记·越世家》言楚威王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然越实未亡,诸王君滨于江南海上,此或仍以其旧都名而称之。可备一说。)准备联合攻秦,恰逢秦国财力空虚,且重兵在外,秦王遂紧急召集群臣、宾客商议对策,但没人能想得出可行的办法。这时姚贾称,他愿出使四国,拆散四国联盟。于是,秦王给他车百乘、金千斤,并把自己的衣服和佩剑送给姚贾。姚贾果然不辱使命,拆散了四国联盟,拯救了秦国的危亡。凯旋归国之后,姚贾被秦王封以千户,并拜为上卿。姚贾为秦国立下大功,而韩非却对姚贾此举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他认为姚贾利用秦王的权势、国家的珍宝去游说四国,实际上是为了达到私交诸侯的目的;他还认为姚贾为“梁监门子”,出身卑贱,盗于梁又见逐于赵,狼狈流窜至秦,秦重用这样的人,是不足以激励群臣的。此事始末见于《战国策·秦策》。韩非如此攻击姚贾,其主观原因不甚清楚,可能是执著于他的学说理念;也可能是惋惜四国联盟攻秦计划的失败;还有一层不大说得清,但又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怀才不遇而又自视甚高,对出身贫贱而又因某种机遇而突然发迹的政治投机分子有种天然的鄙夷。但不管怎样,在当时人看来,恐怕韩非用来攻击姚贾的理由是极为幼稚苍白的。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各国都不拘一格地招揽人才,上自君主,下至贵族,都竞相礼贤下士,出身卑微而为国卿相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韩非此时拿这个理由来攻击姚贾,显得极其不合时宜。秦王随即召来姚贾问话,姚贾引古论今,一番陈词之后,秦王释然。显然,韩非点的这把火没有烧到姚贾,却引向了自己。他不仅得罪了姚贾,还招来了秦国君臣的怀疑。

韩非之死的这个结果,并不让人奇怪。姚贾要害韩非,是一定程度上挟了私怨的,而李斯害韩非的动机则需详加推敲。除了那次围卫存韩与灭韩进行的公开辩论之外,史籍中并没有韩非与李斯之间存在个人冲突的记载。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坦率直言、举贤进能的李斯,而不是一个阴险刻毒、嫉贤妒能的李斯。如果李斯嫉贤妒能,怎么可能在秦王对著作大加赞赏,却没有问起作者的情况下,主动向秦王说这是韩非写的书呢?大概李斯原本也没有料到韩非的故国情结会如此强烈,虽然其在著作中对秦国赞赏有加,但在感情的天平上却毫不犹豫地倒向韩国。这就决定韩非根本不可能为秦所用。倘若才华横溢的韩非回到韩国,又势必会给秦国的利益造成巨大威胁。

实际上,历史事件中往往普遍存在着伦理道德与政治利益的矛盾;在从嫉贤妒能到陷害同窗抑或由政治利益致除掉同窗的判断中,读史者的内心也大致经历了一个是道德伦理服从政治利益,还是政治利益服从道德伦理的两难选择。当道德伦理判断的砝码超过政治利益以后,读史者往往对李斯与韩非的同学身份及韩非的才华强于李斯这两个事实印象更为深刻,这容易使他们下意识地得出韩非之死是由于李斯嫉贤妒能的结论,而对韩非死于政治利益博弈的历史真相视而不见。对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的解读大多徘徊于政治利益与道德伦理之间:在残酷的历史现实面前,政治利益往往压倒道德伦理;而在旁观者或后来人的道德评判中,当事者政治利益优先的选择又往往使他们显得面目可憎。因此,我们在研究历史,特别是有关政治斗争的历史时,客观的事实判断必须先于主观的价值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陷于政治利益与道德伦理编织的迷魂阵里,方能还原出一个历史的真实来。

安媛媛.论韩非法治思想与君主专制南开大学法学院[M].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2009.6.

(朱桂香:沈阳铁路机械学校,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韩非李斯四国
我说韩非(评论)
作品(2023年10期)2023-10-30 11:43:02
四国战记 第一季 ⑤“死去”的城
四国战记 第一季 ③ 别惹魔法师
四国战记 第一季 ② 生命卡
四国战记 第一季 ① 带猫的男人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long-snake moxibustion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due to kidney deficiency and cold coagulation
社会治理中的韩非思想方法论探讨
李斯造小篆
漫画
读书(2014年10期)2015-01-13 13:15:03
只爱黑白红
花样盛年(2014年3期)2014-03-19 15: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