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写作并及音乐学各子学科的相关讨论

2011-08-15 00:47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大众文艺 2011年18期
关键词:音乐学感性音乐作品

韦 伟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2)

陈鸿铎先生在07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从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分析到音乐分析学——音乐分析学_学科建设刍议》在学界掀起一波音乐理论之学科归属和学科发展方向的激烈探讨,其实在此之前音乐学麾下各子学科在方法论及学科概念上已大有创新,于润洋先生在1993年发表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一文中首次提出音乐学分析这个概念,并于9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为研究生开设了“音乐学分析”课程,从概念的提出到具体实践是贯通且行之有效的,其影响力很快波及全国各大音乐学院。

韩钟恩教授将“音乐学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于研究生的日常教学实践与研究作业中,在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上,针对音乐美学问题研究和音乐学研究主科论文写作提出“音乐学写作”概念,并提交论文:《零度写作,并及音乐美学学科与音乐学写作to be问题,三个讨论:how,why,in this way》。可以说音乐学写作时在音乐学分析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前者涵盖了后者的大部分内容及涵义,但却并非是简单的,而是首次将听觉感受与感性直觉为前提,以其独到的角度来审视音乐艺术中的老问题。

一、多学科并存共在

既然音乐学写作该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音乐美学研讨会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音乐美学的学科属性,在面对一部音乐作品时更多的关注其思想情感及主体的审美倾向。韩锺恩教授给出的 “音乐学写作”的定义如下:“通过切中音乐感性直觉经验,去成就一种具学科折返意义的,始终存在的形而上学写作。”并提出音乐学写作所应遵循的一般信条——不是用别的方式写音乐,不是用音乐学的方式写别的,而是用音乐学的方式写音乐。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运用非音乐的文字语言通过音乐学的方式对音乐进行描述与阐释,紧紧围绕音乐的感性直觉进行纯粹感性表述。而如何使音乐学写作在实践中得以成全,孙月进一步提出“通过诗性—哲性创造性语言作为方法论来进行音乐学写作实践。” 诗性即艺术性,艺术作品呈现的感性样式,音乐作品所呈现的听觉感性;哲性即哲理性,艺术作品蕴藏的深层内涵,音乐作品的内涵意义,以这两种呈现复合形态的语言来重新诠释音乐作品。

而“音乐学分析”同样也有其发展的痕迹可循,实际上,“音乐学分析”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在“音乐分析”中过多运用干冷的技术语言、如同尸体解剖般的“作品分析”已经把音乐的旨趣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为了在学术含量上有所提升,“音乐学分析”通过历史与逻辑的整合成为一种具有“历史-社会学”性质的既有技术含量,又不乏人文意义的综合性研究。姚亚平认为“音乐学分析”的目的和任务是开放的,“它明确提出要走出音乐本身,在社会、文化、历史的更广泛的人文语境中对音乐现象(主要是作品)进行分析和作出解释。”

对于音乐学分析,有两个基本问题不可绕开,一是关于音乐作品的阐释问题,于老师提供这么一种理解范式,“真正的音乐应该是生命体验的真实袒露,是心灵—情感的一面镜子。要阐释它的深层内涵,至少要通过两个无法绕过的程序:一是要深入了解作曲家在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环境下所处的具体境遇、他的整个心路历程,特别是他的情感体验,而对这一切的确切把握只能建立在相关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二是要深入到音乐文本自身,也即声音层面上的乐音结构体本身,因为任何精神性的内涵只能通过对音乐文本本身的透视才能得以阐释。”至于音乐作品的理解问题,或许伽达默尔给了我们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思路:我们是有意无意地在克服着这个巨大的历史间距,在尝试着将“历史的视域”和“当前的视域”相融合,并在这个基础上寻求建立一个“新的视域”,形成对音乐作品自己的理解。

音乐学分析既关注逻辑、历史、技术相对应的美学分析、历史分析和技术分析,而且有力促进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因此音乐学分析在学科建构中并未凸显特定学科,更多的是各个学科的排列组合。如果可能在整体结构上有何偏颇,那么极有可能出现的具体情况是——在音乐学分析语境下,论文命题的预置与后设,针对并围绕该主题作相关问题的连续置入,将中心明确下来,联系该中心,关联、组织各学科做学科语言阐释,相继或同时展开复合性研究,如此,音乐学分析相应的、自然的、也许不自觉的体认单学科的一元倾向性,当然这是一个多学科呈现复合形态为前提下的特定研究角度或方法的单一。

至此这两种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就可以确立了,音乐学分析中音乐本体分析与社会—历史分析是支柱和核心,而审美体验是两者之间联系和转化的中介,因此音乐学分析亦不同于音乐分析。因为音乐学分析除了将所有对音乐现象或音乐作品进行近距离观察,同时将其置于音乐本身之外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来阐释和进行评价。至于音乐学写作与音乐学分析,前者强调作为美学起点的音乐感性体验、作为学理言说媒介的文字表述、以及个性化方法创新等问题。后者是形式—审美—社会内涵的叙事方式,尽管不言而喻,可并未凸显音乐作品中感性的先在性。更明确地从方法属性和分类角度来看,音乐学写作则是属于“美学—哲学性”的音乐学综合研究法,音乐学分析是属于“历史—社会性”的音乐学综合研究法,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是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另外,音乐学写作之所以不同于音乐学分析,更在于其创作的本质。音乐学写作承认音乐作品的感性先在性为前提,不同的听众对于音乐作品情感信息的捕捉、转化及自我表达都是因人而异,当听众的审美体验被看做比作曲家在作品中的情感诉求更重要,并超越技术与历史这两大鸿沟时,呈现在听众脑海中的就只剩下音乐与他自己了。所以便有一百个人听肖邦就有一百个不同的肖邦的说法,那个肖邦就是他自己。

二、学科方法论研究

在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时,就以上所叙述的方法论可就具体的作品进行多维度多方位的阐释。以德沃夏克交响曲“自新大陆”为例,作曲家的思乡之情可以通过史学研究方式证实出来,也可以通过对音乐文本的分析方式解读出来,还可以通过诗性—哲性文字语言去描述出来。相比音乐学分析,音乐学写作的美学—哲学性能在更深程度上将直观感觉转换成文字语言进行描写与叙述,相比音乐学分析还原作曲家的客观事实的角度,可能更多加入了音乐接受者的主观经验因素,但它却能给内涵的阐释提供更加自由的广阔的空间,突破在艺术审美中僵化的现实思维模式,从而让审美在音乐作品中敞开,音乐意义由此生成。可见音乐学写作将目光更多聚焦在音乐作品先在的感性样式上,面对一部音乐作品,不同于音乐分析作曲技术及音乐本体结构上的分析,也不照搬音乐学分析一把抓而忽略其中某些方面的做法,它抛开文本资料,不阅读谱例,放弃冷冰冰的技法分析,而仅仅从人们的感官出发,将所听所感如实进行描述与叙事。它不拘泥于情绪的起伏变化只与速度、力度、音高等音乐参数有关的看法,而是深入到自己的内心去找寻线条引起的情感波动,以及带给人无限想象与思考的深层内涵,或许这条路线更容易将我们带引到音乐的本质中去。

将果树的种子买入地下,长出的不会是玫瑰。放在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上夜同样,用史料的方法得出历史事实,用美学的方法得出审美与情感体验,用思辨的方法得出哲学的形而上结论。并非具有孰优孰劣,每一种研究方式都是合理的,只是在各学科间会有所偏颇。若要具有扎实而全面的音乐学功底,非得将多种研究方式有机地统一起来,兼顾感性体验、哲性陈述、诗性表达、基于技术层面的作品分析及历史叙事,做到以上几点,基本上可以有效而深入地解决音乐学研究领域内的历史问题、艺术问题、美学问题以及哲学问题。

小结

音乐分析侧重于音乐技术及音乐结构本体的研究,音乐学分析将社会历史背景嵌入,并凸显作曲家的思想情感,音乐学写作虽然涵盖了“音乐学分析”的重要方法内涵,但不是以“大而全”的笼统做法去抹杀掉它自己的特色。作为“音乐学分析”的后来者,“音乐学写作”从“音乐学分析”中得到很多启示,受到它的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在前者的基础上对所忽视的一些方面进行了秩序调整和有效补充,如作品的局限性问题、音乐感性的先在性问题、音乐意义层面的普遍真理问题、音乐中感性与理性的相互渗透和转化关系等问题。从中我们看到学科之间相互补充并不断完善自身的 而且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是学科交叉所凸显的学科生命力与学科发展的广阔空间,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了多元文化并存下的趋势,必将在未来长期发展并发挥其重要的影响力。

[1]赵宋光.怎样沿着实践观点指引的方向建设音乐学学科[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韩钟恩.如何切中音乐感性直觉经验——关于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音乐学写作问题的讨论(三)[J].音乐研究.2009年第2期.

[4]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年6月.

[5]姚亚平.于润洋音乐学分析思想探究[J].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音乐学感性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音乐作品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