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趋势下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改革探讨

2011-08-15 00:53李建伟
现代出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编辑出版媒介融合

◎ 李建伟

媒介融合趋势下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改革探讨

◎ 李建伟

媒介融合趋势要求编辑出版人具备对海量信息的分析整合等多种能力,因此,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必须树立“大出版”“大教育”的观念,实施多元化学制,逐步提升教育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调整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式,重视案例法教学等,以实现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革新。

媒介融合;编辑出版;教育改革

21世纪以来,技术进步、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促使媒介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媒介融合不仅表现为内容融合、终端融合,而且表现为机构融合、网络融合。随着制度性障碍的破除,三网融合得以加速实现,媒介融合将进入新的阶段。这一趋势下,传统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步消失,数字化新媒介大量涌现。媒介的生产方式、社会的信息传播模式,乃至人类的思维习惯都将发生重大改变。编辑出版作为媒介生产、信息传播中的一环,必然受到深刻影响,编辑出版专业教育自当应时而变,才能适应社会进步所需和文化产业发展所需。

一、出版媒介融合及其人才需求

1.出版媒介融合现象

如今出版媒介融合趋势不可逆转,博客出版、手机出版、电子地图、电子书出版等新型业态层出不穷。报纸、杂志、图书、影视、网络之间共享内容资源、彼此借力共赢的跨媒体、互动型出版已成常态。

总体看来,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经过碰撞冲突之后,已经走向融合共生。而且数字新媒体出版已经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旧多种媒体融合并行、交叉作业已经成为出版常态,这就向编辑出版人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

2.出版媒介融合下的人才需求

根据媒介融合涉及内容、终端、机构、网络等多方面的现实,分析成功的融合出版案例,笔者认为,编辑出版人才应增强以下几种重要能力,方能适应出版媒介融合趋势:

一是对海量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在市场竞争激烈、信息传输频率极高的媒介环境中,编辑需要从庞杂的信息中披沙拣金,迅速而冷静地筛选出有价值的部分,汇聚梳理,撰写改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使之有机统一、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构成有市场潜力的出版内容。

二是对多种媒介技术的操作运用能力。媒介界限的消融必然带来出版业务的变动,编辑出版人员需要驾驭传统出版领域之外更多的技术性工具,以处理图文、音视频资料,转换文件格式等。这就需要编辑出版人员操作摄录机、剪辑机等多种软件和工具,谙熟网络、广电、出版等领域的重要设备,明了其工作机理、性能特点。如此才能勾画出产品流程和方案并付诸实施。

三是跨媒体传播中的策划与管理能力。出版媒介融合时代,编辑出版人的跨媒体传播能力尤为重要。在产品策划之初,就必须考虑不同受众群的不同需求、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与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控制。这一组合产品、整合媒介的过程重在生发创意、设计流程,需要不同媒介组织之间的合作,因而要求较高的策划与管理能力。因此不少学者指出,未来的融合媒介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①

二、融合趋势下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理念的更新

根据教育外部关系的规律,教育须与社会变革相适应。出版媒介融合的现实,要求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及时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变革,以培养出产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人才。而变革的第一步,必然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当前形势下,首要的是确立“大出版”“大教育”观念。

1.明确学科定位,树立“大出版”观

关于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定位,历来有不同见解,笔者倾向于将编辑出版学视为传播学的下位学科,认为编辑出版是传播的一种形态,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以至各类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层面上的相似性远远大于歧异性。这能够呼应并解释当前各类媒体互动融合的发展趋势。因而在编辑出版教育中应充分重视传播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传授,在这一基础上,兼及新旧各类媒介,突出出版特色。

对“出版”的理解,也应在传播的语境下切合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扩大其外延,是为“大出版”观。根据《世界版权公约》,出版是指“把可供阅读或通过视听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复制,并把复制品向公众传播的行为”。出版的基本要素在于选编作品、加工复制和广泛传播,印刷和纸张并非关键。②因而,当前与传统出版存在交叉、互动关系的各类信息传播行为都可归于出版的范畴。在“大出版”的视野下,编辑出版教育需要大力拓展学科建设,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适应书、报、刊等印刷型出版产业需要,而且要能够适应广播、影视、音像、电子、网络和手机等相关产业需要,能够进行各类媒体之间的互动出版运作。

2.明确专业教育功能,树立“大教育”观

编辑出版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学校专业教育必须结合社会资源,如出版企业、相关媒体、协会等共同开展;其复合性特征,决定了学校专业教育必须结合理、工、农、医、法、政等其他专业共同开展;其复杂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学校专业教育不能窄化为业务培训、理论辅导,而应集中于培养学习习惯以及规律性、通识性等媒介素养的提升上。

媒介融合趋势无疑加强了上述三方面的特征,学校专业教育更应坚定地成为整个社会编辑出版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性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上的成功,需要打破专业教育的围墙,面向社会、面向其他专业、面向受教育者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教育,笔者称之为“大教育”。

在“大教育”观视野中,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与社会的对接方式相应增多,招生来源、学制设置多元化,课程开设核心小而外围大,使受教育者更能适合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产业的要求。当然,观念更新需要体现为教育革新的具体措施,笔者认为,这需要从学制设置、课程架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予以落实。

三、编辑出版专业教育革新的具体举措

1.学制多元化,逐步提高教育层次

我国当前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以四年制本科层次为主。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从业者缺少其他学科作为支撑,将很难胜任深层次信息整合的需要,即使是仅仅作为大众类出版物的编辑者,也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近些年业界对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不感兴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问题。因此,在学制多元化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层次,形成以双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兼有本科、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格局,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结合我国现实考虑,取缔本科以下层次的编辑出版教育是不现实的,但逐步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必要而且可行。

双学位教育善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以理工农医等各学科为背景,在此基础上用两年时间学习媒介知识、传播理论和现代编辑技能,更能适应媒介融合趋势下专业出版的人才需求。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双学位教育层次相当,应尽量招录新闻传播学科之外的学生,以促进专业交叉复合。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尤其值得提倡。它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遴选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育对象,按照职业要求进行培养,是加快补充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捷径。博士研究生教育则定位于培养高端研究型人才,也应尽量招收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培养对象,形成多学科融合的优势,加强对出版媒介融合趋势的规律性研究,促进新形势下出版产业的发展。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用性

编辑出版专业本身应用性较强,媒介融合趋势进一步要求从业者熟知多种设备、软件的性能、效果,掌握操作技能,更强化了这一学科的实用性。我国多数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脱胎于文史院系,有重学轻术的传统,加之专业教师多数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因而在教学中常常将实践置于极为次要的地位。近几年很多学校虽然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但效果并不理想。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编辑出版教育要切实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用性。

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性课程比例首先应得到提升。如多媒体编辑、网络编辑、手机出版、网络营销与推广等新型课程都应开设,指定不同方向的学生必修,或由学生自由选择,并尽量覆盖媒介融合运作中可能涉及的所有技能。对此类课程的考核应以上机操作或项目验收为主,检测学生对实际问题或项目的操作、分析、处理能力,以此鼓励学生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双向学习和同步提高,增进其实践能力。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出版专业教师都需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强化文字、图片、音视频编辑技能,进行知识重构和能力再造。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选派教师到相关媒体部门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实战经验。与此同时,也应聘请从事跨媒体出版的媒介组织中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从业者来校讲授相关课程,补充师资队伍之不足。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配置相对完善的实验教学设施。媒介融合趋势下,学生需要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演练,才能够掌握必要的技能。这就需要建设实验室,模拟出版社、报刊社,或者广播影视、网络编辑室,或者进一步将分散的传统实验室升级为涵盖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的编辑出版整体系统,使学生有条件进行图文输入、排版、编辑、校对、印刷、装帧等纸质编辑出版各环节的实践性模拟操作,使用非编系统对声像素材进行编辑,调用整体设备,体验媒介融合状态中的资源共享、流程衔接。

当然,最佳的实践环境不是仿真实验室,而是真正进行融合出版的媒介机构。管理者应积极利用校内已有的出版社、杂志社、报纸、电台,并广泛联系社会同类资源,为学生创设实习基地,并以制度保障实习实践活动充分开展。其方式包括课程实习、阶段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目的在于在实际的市场化演练中,巩固、拓展所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实战经验,为亲自进行出版媒介融合运作奠定基础。

3.对课程结构作出调整,强化开放性、兼容性

编辑出版业历来强调“专博统一”的学识素养,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编辑出版人需要更广博的知识、技能储备才能胜任产业发展所需。原有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囿于书刊出版,与报纸、广电、网络割裂,显然不符合新的形势。作为人才培育最核心的一环,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需要调整课程结构,使其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以利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产业发展的多向度需要。

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的设置上,坚持大出版理念,拓展平台、铺宽基础;重视传播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传授,探讨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并引入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整合营销的意识与能力。以通识性教育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融合出版的意识,启发其进行多维创思,为进一步学习预留了宽口径的“接口”。更重要的是,多学科知识的汇聚将产生聚变式反应,成为未来创造力的来源。

在选修课设置上,不仅应有广电、网络、新媒体等媒介相关课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某一细分媒介类型的认知;还应有广告学研究、品牌研究、高级统计等看似与出版无关的课程,经过系统学习,这些知识可以用于出版物营销、出版品牌开发和建设、产品用户市场调研、客户管理等方面。课程选修中,要打破专业方向界限,鼓励学生跨媒介学习,以实现交叉共融。课程选修完全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专长自主决定,利于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4.改进教学方式,重视“案例法”

媒介融合的特点在于“融合”,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分专业、分方向、分门别类地“分别”讲授,两者之间的矛盾,影响教学效果。出版媒介融合将通信、信息和文化产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成功运作的精髓在于跨媒体整合传播的策划和管理能力,“分别”讲授难以尽传其中的奥妙,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编辑出版教育因应产业现实,需要改进教学方式,重视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收集资料,编成案例,发给学生阅读,学生根据案例中的提问做好准备,然后组织课堂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③案例教学能够比较完整地呈现事情的来龙去脉,便于阐明道理;其中有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情景逼真,生动活泼;加之师生互动充分,教学效果显著。

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中,教师应该收集、遴选典型的融合编辑出版案例,提出研究主题;学生分组、分头进行资料搜集、观点提炼,经答疑纠偏,写出演讲稿,做出课件,进行现场演讲和答辩,由教师评审、打分。这一过程既是间接地深入实践的过程,也是探索性研究的过程,对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均有锻炼。经此过程,案例研究教学上升为规律性的理论学习,学生带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进入出版行业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趋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对编辑出版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具备对海量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对多种媒介技术的操作运用能力,跨媒体传播的策划与管理能力。对此,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必须树立“大出版”“大教育”的观念,采取开办多元化学制,逐步提高教育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用性色彩;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开放性与兼容性;改进教学方式,重视案例法教学等具有前瞻性的变革措施。

应该指出的是,媒介融合是一种趋势、一个过程,实践中传统的“非融合”出版在相当长时期内仍是主流;媒介融合对出版人的能力要求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增进与加强。因而,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革新不必要、也不能过于激进,而应在坚持原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谨慎过渡。出版媒介融合对原有的教育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转型契机,相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将由此进入一个更为务实、开放、高效、高级的新阶段。

注释:

① 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 .新闻战线,2005.9.

② 肖东发.用大出版的视角认识新媒体.http://pku.cuepa.cn/show_ more.php?doc_id=31284, 2007.12.30.

③ 夏红军、盛洪.我国高校出版发行专业教学模式初探[N].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

(作者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编辑出版媒介融合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研究
《融合》
破次元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宋代登科总录》编辑出版杂谈
关于编辑出版的现代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