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出版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必要性、紧迫性与着力点

2011-08-15 00:53聂震宁
现代出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改革文化发展

◎ 聂震宁

加快出版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必要性、紧迫性与着力点

◎ 聂震宁

我国出版业正在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为了胜利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整个产业必须继续深化改革。这一改革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若干重点转变,确保出版产业在改革发展的现有基础上,继续在深化改革方面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在加快发展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和主力军的强劲势头,实现“十二五”期间整个产业健康、优质、高效的发展。

出版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必要性;紧迫性;着力点

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任务的提出

2010年一开春,中央即在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专题研讨班,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深入研讨。研讨班全面深刻地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

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抓好四项重点工作,即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三加快一加强”的要求,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是对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要求。讲话还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

2010年夏天,李长春同志发表了题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讲话。讲话强调,只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0年8月,在青岛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0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建议,提出了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2011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对“十二五”时期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紧接其后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对出版产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具体的部署。

从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到文化改革发展的需要,再到出版产业自身发展的需求,都让我们深切地感到出版产业发展的任务很重,中央对其给予的期望值很高。首先是国家形势总体向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于我有利,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体现时代要求的理念观念、方针原则,作出一系列关系文化发展全局的重大部署,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再有,经济社会中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得到更深的认识,文化被看做是提供精神动力的重要途径,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产业将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所起的作用被寄予厚望。因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很高,任务也很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产业发展态势的分析还需要从产业增加值预测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来把握。“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将实现增加值的增速超过许多行业,国民文化消费能力将大幅提高,文化市场规模将有更大扩容。据政府有关部门预测,“十二五”期末,我国政府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将实现增加值3,200亿元,年平均增长21.6%,比2007年的795亿元翻两番。其中,经营性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3,008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的95%。而这一组数字还没有包括非国有文化企业的产业增加值。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约为1.5万亿元,占到全部文化消费总量的78%以上。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平均每年递增一千多亿元, 年平均增长11.5%左右,呈直线上升趋势。我国2008年居民消费增长率才达到9%,此前一直没有超过8%,文化消费的直线增长趋势无疑是鼓舞人心的。从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态势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特别是出版产业,应当呈现高速、跨越式发展的格局。而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要求,出版产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要性和紧迫性

十六大以来大力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但是,解放思想无止境,改革发展无止境。按照“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文化改革发展还需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要着力破解文化发展难题,着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实现我国文化又好又快发展。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我国出版产业仍面临着不少严峻的挑战。

第一,出版产业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导向的任务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社会转轨转型中的热点难点增多,许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有时会直接对出版物生产和传播所需要的稳定性环境造成影响。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情况增多,国际政治环境异常动荡,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出版产业要确保正确方向导向的难度增大,在出版经营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难度增大。正确的出版方向导向是出版产业的生命线。出版产业组织内部应当建立确保出版内容安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但事实上,据我们所知,这项工作的推动并不平衡,有一些出版企业尽管也在谈方向导向,但在经营管理中实际上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经济至上”的危险倾向。

第二,出版产业改革改造的任务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版产业组织虽然已经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有的甚至已经上市融资,但体制机制建设还相当滞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并没有确立。尤其是相当数量的出版社,过去是事业单位性质,经营管理相当粗放,有的制度相当混乱;有的库存十分严重;有的外债成堆,寅吃卯粮;有的空壳化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出资人不到位甚至缺位,这些经营状况基本上被掩盖。直到这次转企改制、清产核资,特别是在战略重组、股份制改造时,这些问题才得以暴露。很显然,这些单位并不是转制为企业就算完成了改革,还需要在企业改革改造和机制创新上做出艰苦的努力。转制只是出版产业化发展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出版企业距离建设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出版物市场建设的任务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市场建设的目标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而现状距离这一目标甚远。特别是市场秩序和交易标准的建立,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这项工作,而作为市场主体的出版产业组织,也必须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我国出版产业还面临着来自各种新进入企业的严峻挑战。国外不少跨国出版公司已经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出版市场,他们一直在千方百计谋求大规模的进入。我国出版企业也面临加大“走出去”步伐国际化发展的任务。此外,大量社会资金以及其他产业组织都在寻求以创办出版实体的方式进入出版产业。这些都将对我国出版产业形成很大挤压与挑战。

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出版产业只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在挑战中实现更好更大的发展。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落实这一要求则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把握着力点

目前正在制定实施我国出版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的着眼点应当是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国家、社会的能力。其主要途径应当是转变发展方式。从目前情况来看,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五个着力点:

一是要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经过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改革发展,出版业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特别是出版发行集团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出版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热情已经很高,而且力度还在不断加大。但应当注意到,规模化发展容易形成粗放型增长。现在到了提出集约型增长要求的时候了。“十二五”期间,出版产业应当更加重视提升产业价值、企业效益、产品质量,培育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产业价值、企业效益,要更多地重视其文化贡献力和经济贡献力的综合评价,特别是要着力打造既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又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出版产品和品牌,社会和文化价值应当是彰显出版业对社会文明发展贡献力的最佳指标,由此形成出版产业科学发展的正确导向。出版产业既要规模,更要质量和“双效”,要着力形成集约型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是要把出版物经营重心由出版集团向出版社转变。在出版产业集团化大发展的同时,要提出“大中小并举,侧重在中小”的思路。这是出版规律所决定的。出版业态从来都是以个体创作者(作者与编辑)、中小企业为主要形态。出版集团主要的任务应当是战略规划、资产经营、绩效管理。中小出版企业往往最具活力,应当成为生产经营的中心。这也是文化生产的一个普遍规律。2008年美国电影市场上映的610部电影中,独立制片公司就占了444部。当然,众多独立制片商事实上与好莱坞六家电影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的也是电影集团的控股附属公司,这种“大中小并举”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好莱坞电影市场繁荣的局面。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电影制作尚且如此,通常由编辑个体就可以完成的出版物经营,其重心则显然没有必要过度集中在企业集团,而应当下沉到集团的企业。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和出版集团要更多地通过政策、资金的支持,着力激发中小出版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生产更多创新性优秀出版物。

三是要从纸质出版向全媒体出版转变。数字新媒体受到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替代性选择的影响,在3G拉动下出现了多业联动的发展态势,一直在持续高速增长。这一趋势正在改变传统的出版传播理念和做法。在数字化时代,出版产业首先要进一步认清,内容生产的实质是内容而不是纸质载体或数字等其他载体,没有必要画地为牢。同时,要建立全媒体出版的概念,增强内容的传播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内容多次传播的集约效应与合作格局。在高度重视内容生产的同时,出版产业要切实重视数字出版这一新兴业态,着力形成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出版传播体系。

四是要向出版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转变。出版业虽然是一个不大的行业,但与社会的关联度却很大。出版产业应当重视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努力发挥出版产业对相关产业、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作用,这是转变出版产业发展方式的主要路径。出版业一旦成为产业,往往会有多元化发展的内在冲动和诉求。特别是在出版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其由规模扩张和资本运作引发的多元扩张冲动尤其来得强烈。业内人士对这样的冲动多有质疑,认为如此将会背离出版主业。可是,不如此发展产业将难以做大做强。我们主张在挺拔主业的基础上与相关相近产业融合,着力形成一元为主、相关多元发展的大出版的产业格局。

五是要向实行科学的出版产业评价办法转变。产业评价体系指导着整个产业的发展,是对产业中各企业的价值判断,是引导产业与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工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来促进和解放出版生产力的大发展,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但与出版产业轰轰烈烈的集团化、上市潮、兼并热、多元化等改革热点相比,出版产业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还显得相对滞后。出版产业评价工作目前存在着重经济指标、轻文化贡献,重当下发展、轻长远战略,重产业规模、轻产业结构的倾向,不能适应出版产业科学发展的需要。科学的产业评价体系,应当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版产业的文化与产业两种属性、文化与经济两类贡献、主业发展与多元化发展的有机结合、规模与效益的合理追求,达到引导出版产业科学发展的目的。

我国出版业正在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这是一次伟大的进军。为了胜利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整个产业必须继续深化改革。这一改革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若干重点转变,确保出版产业在改革发展的现有基础上,继续在深化改革方面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在加快发展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和主力军的强劲势头,实现“十二五”期间整个产业健康、优质、高效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编审)

猜你喜欢
改革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改革之路
谁远谁近?
改革创新(二)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