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明丽 杨 军
(何明丽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发行部主任、中级管理工程师;杨军系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随着我国当前经济向好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与日俱增。虽然,“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已经较大程度地缓解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但还不能完全满足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需要,还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空间。
笔者因此设想,以县(市)级图书馆为依托,以乡村学校图书室为网点的“农家书屋”新服务模式,应该更加适合我国农村当前实际情况,特别适合在西部和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推广,理由如下。
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引导农民阅读,是“农家书屋”建设和存在的价值。有效整合资源,服务更多的农民,是“农家书屋”发展的基础。以县(市)级图书馆为依托,有效利用当前县(市)级图书馆的现有业务、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我国比较完善且布局合理的农村中、小学校网点,进行“农家书屋”的建设是切实可行的。
我国目前县(市)级的图书馆建置比较完整,而且政府每年对其图书馆都有一定的预算和投入,至于少数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不足,只要给予一定量的资金投入就能够很快恢复。县(市)级图书馆作为“农家书屋”辐射和调剂的中心,可以定期根据农民的要求,以县(市)级图书馆为中心,进行有效的图书调剂以满足农民朋友的需要。如张家港市针对“农家书屋”就明确提出了“大书房”的思路,市、镇两级图书馆要与各“农家书屋”图书流动,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另外,中、小学校图书室已有固定的服务场所,而且距离居民点较近,能够方便农民借阅。据江西省首份农村阅读需求调研报告显示,当前“农家书屋”的阅读主体是学生、教师和专业经营户。因此,“农家书屋”不仅可以利用学校这个比较稳定的读书环境以及校舍资源,减少外来不必要的干扰,而且可利用学校教室在节假日举办农业科技知识讲座等活动。还有,农民在农忙时不能到现场借阅图书,但是可以委托学生借到所需的图书后带回家阅读。同时也可以扩大农村中、小学校图书室的规模,进而扩大服务面,形成一举两得的局面。将“农家书屋”与乡村中、小学校图书室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动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以此引导家长阅读习惯的养成,使“农家书屋”能够顺利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态势。
如贵州省锦屏县铜鼓镇嫩寨村“农家书屋”自2007年建成以来,村两委积极和学校沟通,探索出了一条“村校互动、学校管理、学生带头、家长联动”的管理模式,“农家书屋”作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阵地作用日渐凸显。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以学生带动家长,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图书的良好管理和流通的长效机制是建立“农家书屋”的基础。“农家书屋”是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的。村委会等各基层组织只承担筹建和监督的职责,不直接参与管理,具体管理由当地的中、小学校来实施,这是因为学校是农村主要阅读人群集中的地方,便于“农家书屋”长期发挥作用。政府部门参与指导管理、统一协调以及人员的培训,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等。特别是县(市)级政府的指导管理和统一协调尤为重要,可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惠及农民群众。如果没有政府参与指导管理和协调,很可能出现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现象,好比乡镇文化站屡建屡垮、大多数形同虚设的局面。
从目前“农家书屋”的发展态势来看,购买图书的资金投入明显有所不足,如何将有限的购书资金利用最大化,是值得我们分析和研究的。比如可以县(市)级图书馆为中心,形成一定的规模,对外统一采购图书,统一争取获得捐赠图书,并对本地区的“农家书屋”进行有机的统一分配、统一协调和指导管理。由于“农家书屋”的规模不大,如果没有图书的流通以及新的图书跟进,农民朋友阅读一两年后,面对陈旧的图书将有可能失去阅读兴趣。另外,可以预约登记所需图书,以便下次图书馆流通服务时获得所需图书。有计划地定期地对本地区“农家书屋”的图书进行有效的调配和流通,使“农家书屋”里的图书能够动起来,尽量使有限的图书为更多的农民服务。如张家港市实现了市、镇、村图书资源共享。目前,该市的市图书馆、镇图书分馆和村“农家书屋”的图书已经进行统一编目,采用电子条码管理,实行“一卡通”借阅。该举措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藏书丰富的优势,利用图书馆的流动图书充实“农家书屋”,使“农家书屋”的读者共享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对于“农家书屋”的资金投入是否有效长久,是“农家书屋”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资金作保证,“农家书屋”很可能成为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农家书屋”的建设资金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整合各种有效资源、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农家书屋”的持续投入要纳入地方政府的长期专项预算中去。比如成立“农家书屋”国家基金会,国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补贴一部分,地方政府相应配套一部分,并鼓励社会和新闻出版部门捐助。如湖南将“农家书屋”建设列入政府考评体系。另外,有效整合针对农村阅读的图书资源,如将“农民科技书屋”“新家庭文化屋”等有效整合,形成一定规模为农民服务。
由政府投资和协调组织一支以县(市)级图书馆为中心,长期协调和调剂图书的服务队为全县“农家书屋”长期服务。政府和村委会每月可以给学校一定的补助,作为“农家书屋”的管理费用,以提高学校的积极性。这样也可以减少管理人员,减少运行成本。四川在“农家书屋”建设中提出的“公益性起步,经营性发展”的思路值得深入研究。通过政府的组织协调,争取、吸取国内外慈善基金(如爱德基金会、香港乐施会、加拿大非政府组织项目等)提供项目资金的支持。如江苏鼓励出版发行单位和一些有能力的企业与苏中、苏北经济薄弱村“农家书屋”结对帮扶。还有如香港和内地热心机构及人士向新疆捐赠的14辆流动图书车将分别在新疆13个地州市的贫困县长期开展服务。政府出资为每一辆流动图书车配一名青年志愿者和一名专职司机,每辆车内配备5000 册左右的图书,设置车载电视、影碟机等设备。这些流动图书车将深入新疆贫困地区,为农村青少年和农民朋友提供免费借阅图书、组织捐赠图书、优惠售书、举办读书讲座、播放音像资料等服务。另外,“农家书屋”也可以与新华书店联合进行登记代销部分图书,以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学生买书难的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出版社目前普遍都面临着库存图书积压的压力,这不仅是出版业发展的障碍和压力,更是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如何实现“为库存图书找到读者,为缺书的读者找到图书,特别是为广大农村读者服务”,是出版业面临的新课题。
共青团中央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文件成立的“光华公益书海工程”,得到广大出版社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取得了可喜成果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农业出版社在建社50周年之际自筹资金120万元在全国27个省(市、区)“老少边穷”地区捐建了50个“农家书屋”;化工出版社通过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向“农家书屋”工程捐助了10万元现金和30万元码洋的图书;四川高校出版社联盟向陈毅元帅的故乡乐至县群乐村捐赠了总价值5万余元的图书和设备;江西九江市开展的“书籍传友谊,爱心献农村”的捐书活动也已经开始向农村的学校和“农家书屋”捐赠图书。
笔者认为“农家书屋”正处在起步阶段,一切都在逐步摸索中进行,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困难,如购书资金不足,缺乏既了解图书又了解农民实际需求的人才,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等。一个或几个“农家书屋”向外开展接受捐赠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以县(市)级图书馆为单位形成合力和规模优势向“光华公益书海工程”各出版社以及其他团体组织争取有效的捐赠。如长春市“农家书屋”捐赠办公室已经收到长春市民捐赠的图书38万册,捐款6万余元。
另外,新闻出版部门要进一步加大面向农村图书市场的出版规模,特别是要增加实用性农业科技类图书的出版力度。出版单位要真正深入农村调研和分析:农民急需什么样的书,农民能读懂什么样的书,农民能够买得起什么样的书。在图书内容上,重点突出实用性和通俗性,以保证广大农民朋友一看就懂、一用就灵,并能产生良好的效益为原则。在图书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尽量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一问一答式、“应该怎么办”等形式,就事论事、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凸显实用性、通俗易懂的特点。在定价上,以3元至8元为主,以增强农民读者购买图书的欲望,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总之,笔者认为以县(市)级图书馆为依托,以乡村学校图书室为网点的“农家书屋”服务模式简单易行,使“农家书屋”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共享的优势,扩大服务面,获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在服务和丰富广大农民朋友文化生活的同时,使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学习实用技术,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以发挥“农家书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促进作用与文化带动作用,进而为建设学习型新农村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