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关照下的隐喻对比研究——以温家宝和奥巴马分别在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演讲为例

2011-08-15 00:45姬长华
大家 2011年23期
关键词:隐喻跨文化奥巴马

姬长华

一、隐喻的定义、分类

关于隐喻,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解释为: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者词组被用来比喻另外的一种事物。人们通过隐喻认识周围的世界。Love is a journey是隐喻的典型示例。韩礼德根据隐喻式所体现的语言元功能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种主要类型。

二、跨文化关照下的隐喻研究

传统意义上的对比研究要么侧重具体修辞格,要么关注词汇、句法的使用,本文拟从跨文化角度研究隐喻在演讲中的运用,从而挖掘中西思维逻辑的内在异同点。所有隐喻都有着深刻的文化烙印。很多隐喻不能为外族人理解,尤其是跟宗教有关的。若要正确理解隐喻,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才可能在传递中不会遇到困难。

在跨文化关照下研究隐喻,可以通过选取的语料库来研究演讲中隐喻的使用情况,包括隐喻的使用频率、类型分布,文化关键词研究等。每一个文化中都有一些使用隐喻的关键词,表明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熔炉、美国梦等关键词是理解美国文化传统和观念的钥匙;中央、天子等是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重要词汇。对这些不同文化中隐喻性的关键词的对比和分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拟采用Charteris-Black的批评性隐喻分析,对语料库从隐喻确认、隐喻理解和隐喻解释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即确认隐喻、进行意义联想、分析社会想象同隐喻之间的联系。

三、结合语料分析

由于所选取语料均为演讲,首先要明白演讲的特点。演讲文稿既有明显的书面体风格,又适合口头朗诵,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在欧美国家,演讲被作为专门课程进行选修。公众非常注重演讲的艺术,很多国家的总统选举需要候选人发表演讲,表达观点。优秀的演讲往往能博取听众的心,取得他们的同感。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大国,国家领导人所做的演讲非常具有代表性,因而是研究的好素材。

隐喻具有劝说功能,对信息可以加工筛选,对大众有情感激发和说服功能。在演讲中使用隐喻能容易传达讲话人的意图,显示出演讲者的智慧和内涵。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某种政治利益服务,被频繁用于政治宣传,有魅力的政治演讲都使用了很多隐喻,比如大棒政策等。隐喻能浓缩信息,变复杂为简单,让受众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充分的信息。

选取语料分别是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奥巴马在复旦大学所做的演讲的中英版,针对的都是异域文化的听众,均是受过高等教育,有着很强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国家栋梁人才。二人的演讲的体裁和风格相似,都是劝服性、诱导性的。两篇演讲布局基本一致,都是从感谢邀请,阐述办学历史等开始,与美国国家领导人讲话语篇相比,中国国家领导人讲话语篇更加正式,语言更具有非个人化,风格和句式也更固定,而奥巴马在复旦大学的演讲总体感觉简单,体现在用词造句上,感觉官腔很少,非常平易近人。在演讲开篇,两位领导人均用了大量含有感情色彩的词汇表达他们欣喜的心情和对该校的赞誉,从而达到政治演讲语篇的“表情”、“感染”、“呼吁”等人际隐喻功能。这种方式基本为各个国家使用,是一种套路和通用文化,一般不涉及隐喻。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他多处使用拟人隐喻、戏剧隐喻,比如ancient places that speak to us from China’s distant past,可以看出英语中的形象思维的广泛使用,善于把抽象的没有生命力的内容用栩栩如生的形式表达,让听众感觉到、意识到,从而加强沟通的效果,这跟汉语政治演讲的风格非常不同。汉语正式场合的演讲往往注重严肃、庄重,很少使用拟人隐喻。再看运动隐喻,奥巴马提到了乒乓球、零和游戏等,可见美国文化中对运动竞技的重视,很多政治领域的事情可以用运动场上的各种竞技隐喻。这跟美国的发达程度息息相关,正因为国家发达了,人们才有更多的时间用在锻炼身体上,用在各种运动上。所以用运动隐喻政治顺理成章,非常自然。除了明显的不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在演讲修辞方面也在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温总理的演讲中多处使用讲故事的方法,比如提到自己的童年、看望羡林先生、非典时期跟学生的对话。讲故事是一种能吸引听众的修辞,是英语文化中常用的表达方式,现在也在逐渐为汉语演讲使用。英语文化借鉴中国文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引用中国著名的诗句、谚语等,就像奥巴马在文中使用的中国谚语“温故而知新”。中国的脊梁文化即儒家思想在国外广为学习和传诵,非常受西方人士的崇尚。

上面的分析主要针对两位领导人的演讲母语文稿,其译入语文稿也各有特色。总起来看,温总理的英译文稿,篇幅明显超过原文,措辞同奥巴马的演讲原文比较,口语化程度非常明显,用词基本比较短小,“I”的使用频率极高,远远超过奥巴马文中“I”的使用次数。分析下来,“I”使用有其利弊。一方面,可以形成更强的对话氛围,增近演讲者同受众的距离,另一方面,过多使用会降低正式程度,从而无法更好表现领导人在国际讲坛上的权威。对比奥巴马的中文译稿,篇幅同原文相当。但是读起来带有明显的翻译腔,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原文文法、修辞方面的限制。原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段,尤其是各种隐喻,在中文译文中都没有翻译,总体感觉不像原文那样有一定的政治严肃性。

通过对演讲词的分析,作者发现文化意识对领导人的演讲影响很大。中国虽然已经发展强大,但是很多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很差,认为中国人野蛮、不文明、贫穷,认为中国政府独裁专制。所以今天中国人走出去、中国领导在国际场合更多的是做拨乱反正的工作,主要向美国人传达一个健康向上民主的中国形象。温家宝总理的演讲题目是“把眼光转向中国”,从各个层面阐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既展示了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描写了中国的贫穷农村,实事求是向哈佛大学生说明中国。美国文化给中国人的印象不外乎熔炉、美国梦之类。奥巴马总统在演讲中反复强调民主、平等、开放,多方面表达了美国文化中尊重人权的一面,但是也透漏出经济强国霸权的一面。

[1]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http://bbs.icxo.com/thread-8894-1-1.html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中文版。

[3]http://www.chinadaily.com.cn/en/doc/2003-12/11/content_289494.htm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英文版。

[4]http://www.kaoshi365.com/kyby/show_4970_12855.html奥巴马总统在复旦大学演讲中英版。

猜你喜欢
隐喻跨文化奥巴马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爱的隐喻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奥巴马道歉两边不讨好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
奥巴马“舞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