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神话的现代意义

2011-08-15 00:45李海军高原
大家 2011年23期
关键词:千山道教神话

李海军 高原

在丰富多彩的千山文化之林中,还存在着一朵奇葩,这就是千山神话了,在千山,有许许多多流传于民间,印刻在古迹中的故事传说、趣闻佳话和传承的风土习俗,构成了这块东北大地上独特的一方名山。生活在这一方的人们用他们聪颖和智慧编制着神奇的神话传说,彰显着这大山里的人的灵性与神韵。我们经初步调查,仅《神话鞍山》一书中就收录了神话故事360余篇。《千山大观》一书收藏30篇,《千山史话》之四收藏28篇。现在千山神话故事还在不断的涌现,因为在编写千山神话的人们正以极大的热情创作着,千山也以其丰富的内涵为我们的作家提供着素材。

一、千山神话中包含着儒家的道德思想

在众多的千山神话中,有一部分,它们有深刻的儒家思想。在分析千山神话之前,我们首先简单阐述一下儒家思想。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主张以仁义之道改善社会状况,变乱为治。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企图说服诸侯实行他的主张,结果无人接受,离开鲁国十四年,最后回到鲁国,整理传统文化,经过综合创新,形成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体系都在《论语》中体现出来。《论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话。孔子向弟子谈到仁,孔子认为:仁字曰爱仁,人必须生活在仁中。公元前479年4月,孔子结束了他七十三年的人生。他的仁爱思想没有被任何一个统治阶级所采用,然而孔子的思想却在人民中发扬开去。临终孔子留下了他的自戒格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死后,儒学被边缘化了,受到了社会的冷落。到战国中期发现一个大儒孟子。孟子捍卫儒道、弘扬儒学、振兴儒家。他还将孔子仁的思想贯穿于政治,提出仁政理论体系,发展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倡导民贵君轻,强调人性本善,重视人性自觉自律。孟子因此被后儒奉为“亚圣”。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自律强调他律,主张隆礼重法,用礼的教化和法的惩罚来约束人的行为,至此,中国的儒家基本完善了其思想体系,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支柱,并贯穿着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虽然有一些时代,儒家思想受到一些不公正的攻击,受到一些重创,那也是圣人应该承受的。也只有圣人才能承受得起。但历史是向前的,向着文明发展的,儒家思想经历代的发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已成定格。儒家讲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这些基本精神表明中国古代的文明程度对中国的发展,乃至对全世界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千山神话中有一部分充满着这种儒家思想的。如:《千朵莲花山(一)》、《仙人台》等。

《千朵莲花山(一)》是借民间的平民故事来说千山的由来。说千山下住着一户钟姓人家,有儿叫钟小二,有一户王姓人家,有女叫莲花。神话通过对钟小二与王莲花美好爱情的歌颂,来赞美千山下人们的美好生活。歌颂了孝敬父母、夫妻恩爱的传统美德。

《仙人台》,在千山,最高峰叫仙人台。在这里人们也传颂着一个神话。勤劳善良、靠在荷塘里打渔养藕过日子的农家孩子,战胜神仙,歌颂了人的智慧和人的伟大。

《神女峰》,神女峰在千山香岩寺下面的山沟里,有一座小山峰,很像一个熟透的少女,在这里传下一段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件在古代具有普遍性的一件事,歌颂贞洁之女的传统美德。

二、千山神话中包含着道教的思想

千山神话中有一部分包含着中国道家的思想。鲁迅先生曾讲:中国文化总归一个道字,不了解道教文化,就不可能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让我们先简单阐述一下道教文化。道教是中国古代宗教之一。是一种多神教,所奉之神分为神、仙、鬼三界。神界的领袖是玉皇大帝,仙界领袖是东王公和西王母,鬼界领袖是十殿阎罗,但其基本信仰是超越鬼神世界的“道”,以“得道成仙”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道教以《道德经》为义理,现代所说的道德即源于此。道教好生恶死,宣扬长生久视,表达了人类对生命以及长生的这种渴望。歌颂神仙,崇奉财神,把神仙居住地成为洞天福地,信徒通称为道士或道姑,他们注重研究义理,研究养生之道,注重方术的研究。在中国古代出现了相当多的道教名人,道教是中国本土之宗教,在中国的过去,曾经发挥过教化民众及君王的作用。及到现今,中国道教也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它和中国文化的支柱儒学基本融为一体,为教化中华民众,特别是在民间,仍起着它应有的作用。

《香岩寺的丁香花传说》,人们都听过牡丹的传说,在辽东千山流传着丁香花的传说,在千山丁香花非常多。以丁香命名的商店也是招人喜爱的。我每年都去丁香商店几次,每逢丁香花开的季节,我都要住上几天的。

《青云观与喷云虎》,在千山北沟的西部,有一座青云观,观南有一座青龙山。在那里道士们流传着他们道家的传说,从这个传说中分明看出来,他们是想证明,千山的道教是从武当派传下来的正宗道教,是正义之教。

三、千山神话中包含着佛教思想

在千山神话中,充满佛教色彩的神话占有的比例很大,在三百六十个千山神话中有三分之二都涉及佛教的,这与千山是北方的佛教名山有关。

佛教,公元前五世纪起源于古印度,大约公园前一世纪开始传入我国。中国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鼎盛,至唐代佛教到了全盛时期,此时佛教也由印度佛教完成了中国佛教的转化。佛教完成中国化的转化后,已经不是印度的宗教了。它已经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于其中了。今天我们佛教的中国精神却是儒家文化精神了,到明代千山佛教才发展壮大,这时期的佛教,早已从印度佛教转化为中国佛教了。直到近代,儒教学说受到重创,一大批士大夫出身的居士力图革新传统佛教,要开创一种“人生佛教”,佛教才又出现生机。近代风云人物如龚自珍、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都曾以“革命佛教”自命,影响所及,知识阶层学佛做居士,一时竟蔚然成风,故近代佛教有“居士佛教”的美称。20世纪初,太虚法师(1889-1947)曾发起“佛教复兴运动”,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的主张,力图推进中国佛教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佛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健康地发展着。在我党指导下的佛教,为促进社会的和谐起着应有的作用。所以千山神话,虽然佛教色彩浓郁,但对社会的影响其实是儒家的文化精神。是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有利于传承中国的儒家文化精神。

四、千山神话的现代价值及其发展形式研究

千山神话的现代价值是相当大的。这些带有浓厚的中国儒家传说的千山神话传说,是占有相当一部分的。《千山风情》黄河浪编著以道教文化色彩为主的千山神话故事,在千山神话中数量算是很多了,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占四分之一左右。这些神话传说都旨在宣传神、仙,道士为人类做好事的故事。为道教文化的传播服务,同时也教育民众向善,注重社会道德风尚的传承问题。在这些道教文化色彩浓厚的神话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歌颂自然景观的。我们统计了一下,这样的故事就有上百段。这些故事,对地方的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儿童的教育是深刻的。那些带有佛教以及道教色彩的神话故事,为地方的文化增添了许多宗教色彩,而且影响着鞍山这个地域的人文思想。希望通过以上分析,揭示千山神话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以便促进人们积极地创作,用神话这一特别的文化形式教化和影响民众。

[1]高齐东.千山大观[M].沈阳出版社.1994.

[2]高齐东.千山传说[M].沈阳出版社.1994.

[3 ]关东叟.千山故事[M].沈阳出版社.1994.

[4 ]黄河浪.千山风情[M].沈阳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千山道教神话
爱情神话
杨优秀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雨中画景
《红楼梦中的神话》
道家道教研究
“神话”再现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