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些年来的教育改革是以主体性教育为重点。这场教育思想启蒙促使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普遍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它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对‘学生是教育主体’这一命题认识的深化,针对‘非主体性教育’提出的,它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但是当前的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却并没有对学生这个主体给予足够的重视。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工作的重心一直都在教师,各方都在积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对一线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关注、重构教师的课程观,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则体现为重构音乐课程观,但是,我们好像一直都忽略了教育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学生,忽视了他们日益养成的音乐课程观与当前新课改相关理念的冲突。当下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一步加大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必须关注学生音乐课程观的重塑,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共同奏响课程改革的新乐章。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从幼儿园到小学再至初高中,学生不断接受新的课程,适应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逐渐养成自己朴素的音乐课程观:被动的课程学习观、狭窄的课程资源观、封闭的课程内容观、错位的课程评价观。
首先,当前音乐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学习的现状,指导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彰显他们的主体性作用。但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例如在义务制音乐课堂上学生仍习惯于老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一旦教师在课堂上要求他们思考相关歌词与歌曲的结合度,要求他们自己解决相关音乐背景问题,他们就会表现出一定的急躁与不耐烦。
其次,当前音乐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多元。但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了狭窄的课程资源观,将课程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及教师的课堂教学。例如在九年义务制音乐课堂上学生一方面只接受教师提供的与音乐教科本相关的音响、乐谱在内的课程资源,而不习惯教师引入讲解音乐书本以外的知识;另一方面自己也不乐于挖掘和利用丰富的音乐课程资源,从而造成课程资源的严重浪费。
再次,当前的音乐新课程改革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音乐义务教育课程,注重音乐综合课程的选择和实施。但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了封闭的音乐课程内容观。他们不能跨学科交叉学习,综合学习能力不强。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偏科现象,有强烈的“主、副科”意识。几乎每位学生都认为语数英很重要,是“主科”,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努力完成家庭作业,课后还应该花大量时间复习。而音乐则不是重要的,是“副科”,上课的随意性很大,缺课旷课随便,课后更不用浪费时间学习。
除上述三点外,当前的音乐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建立促进学生音乐素质发展的全面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成绩,还要发掘学生多方面的音乐潜能。但是长期的音乐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渐养成了错位的音乐课程评价观。他们有着强烈的分数意识,仅仅将期中、期末的音乐考试分数作为对自己学习的评价。他们并不关注音乐知识的学习给自己综合素质提高带来的影响,而只关注在音乐课中学唱了几首歌,老师评价高不高等等。
学生朴素的音乐课程观是当前新课改的瓶颈,阻碍了学生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同,阻碍了教师新的教学方式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因此,当下必须重塑学生的音乐课程观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这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学生创造着课程”。因此学生应养成主动生成的音乐课程观,发挥他们在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首先要学会建构自身的音乐知识结构,注重音乐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教师只是音乐外界信息的传递者,音乐信息对于自身发展有没有用,关键在于能否将其内化到自身从而将其变成自身音乐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学生转变过去的“被迫学习论”,意识到音乐学习并不是迫于满足父母的要求,进入父母心目中的理想艺术院校,从而让自己成为父母在别人面前炫耀的资本;同时意识到音乐学习并不是迫于满足教师代表学校参加各种音乐比赛的需要,从而使老师能得到领导的好评,拿到更多的奖金。总之,学生首先必须意识到音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建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生活;其次学生必须要学会与音乐教师交流和沟通,必须了解音乐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不断扩大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学生应有胆量并习惯于和音乐教师进行对话,从而使自己变成“主动要学”而不是“被迫去学”。
学生应建立开放的音乐课程资源观,多渠道地开发音乐课程资源。当前在音乐新课改中人们只是强调教师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而忽略了学生对音乐课程资源的利用。学生应积极开发自己身边的各种课程资源以供使用。第一,开发和利用校内课程资源。校内音乐课程资源包括以下三类:1.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图书馆、琴房、视听教室等;2.校内的人文资源:音乐教师群体(除了自己的音乐任课教师之外,其他各学科教师均是很好的利用资源,尤其是学校中的优秀教师)、班级同学(同学是促进学习很便捷的资源,同学之间通过交流学习心得可以彼此弥补很多缺陷)、学生社团(为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同学的交流提供平台)等;3.校内与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实验、实习、文艺演出、社团活动等等。第二,注重对校外的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外音乐课程资源包括家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中可供用于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如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音乐厅、舞蹈厅、歌舞剧院等等;除此以外还包括家庭音乐图书、报刊、钢琴、小提琴等音乐学习工具等等;同时,在校外的音乐课程资源中,还必须注意到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音乐课程资源——自然资源,例如小鸟叫声、溪水流声、打雷声等一切自然音响。总之校外音乐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音乐课程资源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放课程资源观。
整合式的课程内容观首先要求学生打破学科界限,摒弃掉所谓的“主、副科”意识。对于学生而言,语数英非常重要,但是音乐等副学科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课程内容。其次,要求学生将所学的音乐课程内容与生活相结合。当前的音乐课程内容虽然不能简单定义为学生本位,但只要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就可以整合利用,也应将音乐课程内容从课堂引入到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使音乐课程融入生活。
音乐新课改强调对学生音乐评价的多元性,“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就音乐课程的综合评价体系而言,首先,当前音乐类高考以及各种音乐社会考级考试也在逐渐改变自己固有的模式,逐渐转化为对学生以音乐素质为主的综合素质的考核,即学生除了乐理、和声等一系列理论基础的培养,还包括音乐情感的培养、音乐相关文化的了解等等。其次,音乐课程的评价不能以乐器演奏的速度快慢,声乐演唱的音准来衡量,更不能以某一个学生听音记谱的准确性有多高来衡量,当这些来自外界的评价体系呈现出局限性时,注重自我发展的音乐课程评价观就构成了音乐评价体系整体框架的又一方面。例如:音乐教师既可以要求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又可以要求学生转变对自我课程学习的评价方式。换言之,学生应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音乐学习过程的探讨上;学生要反思自己的音乐学习方法是否得当、音乐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不断反思、改进,从而取得不断的进步。
班级活动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归属。通过班级活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重塑音乐课程观。当前音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级活动也应反映当前音乐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以音乐为主题的活动形式向学生讲解、宣扬音乐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对音乐新课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认可和接受音乐教师新的教学方法。在班会活动中为学生搭建音乐交流平台,帮助他们相互学习,构筑自己新的音乐学习方法,重塑自己的音乐课程观,从而逐渐适应新课改。
音乐学科教师是音乐新课改理念的主要体现者,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引导者。在音乐新课改新理念的倡导下,当前教师的教学方法相比以前有很大的改变。音乐教师在其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渗透对学生音乐课程观重塑的影响。实施新的音乐教学方式之前先向学生阐明实施的原因,这样就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和配合,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音乐教师可以在每学期第一次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讲解本门课程新的教学方式并提出对他们大致的要求;也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内容提出详细要求;也应在学期末回顾本门课程教学中所体现的新课改的理念,从而帮助学生重塑音乐课程观。
当前音乐新课程改革,全社会都将焦点聚集于音乐教师,关注教师音乐课程观念的转变,大量杂志也是关于音乐教师对新课改的看法和具体实施。很少有人顾及到学生对音乐新课改的意见,很少有人关注到学生朴素音乐课程观与当前音乐新课改理念的冲突。因此,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学生自身对音乐新课改的意见,从而为他们重塑起适应当前音乐新课程改革需要的音乐课程观搭建平台。
综上所述,在其朴素音乐课程观的指导下,学生逐渐养成了不良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被动式学习、非合作性学习、接收式学习、封闭式学习。这些不良的学习方式成为桎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从而严重阻碍音乐新课改的有力实施。因此,新的音乐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建立相应的新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学习模式。建立合作性的音乐学习方式,要求学生由以前的自我为阵转变为大家相互学习。建立探究性的音乐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从以前等待教师解决问题转变为自身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敢于理性地质疑教师和音乐课本,从而培养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对话式的音乐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己与教师放在平等位置,敢于和教师交流、敢于向教师表达自己对教学的意见和看法,最终实现自己的音乐课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