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陵与《诗》月刊

2011-08-15 00:45王建青
大家 2011年23期
关键词:诗论白话月刊

王建青

(王建青:平顶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刘延陵,中国第一代白话诗人,文学研究会的会员,曾于1922年和叶圣陶、朱自清一起创办编辑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杂志《诗》月刊。在创作新诗、撰写诗评、扶持新人的同时,还翻译、介绍了许多西方现代诗歌,是第一个介绍法国象征派的新诗及其理论至中国的拓荒者。

一、刘延陵,字苏观,早期曾用笔名言林、Y. L、逸岑。

1894年农历12月26日诞生于江苏泰兴城内鼓楼西街三井头一家名门望族。1912年秋,19岁的刘延陵从家乡的江苏通州师范学校毕业,考入上海的复旦公学。因为其英语水平突出,二年级时,就被学校聘为英文助教,既做学生又当先生,并在大学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远赴美国西雅图州立华盛顿大学攻读经济学。留学期间,曾与好友巢干卿合译英国侦探小说作家柯南道尔的短篇小说集《围炉琐谈》,191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回国后刘延陵先后在江苏如皋师范、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宁波的省立四中、金华中学、浙江省高等学校任教。其归国之际,正值国内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之时。血气方刚的刘延陵立即成为这场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从1918年起的二三年间就在《小说月报》、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了20余篇创作、翻译小说。同时,他还以自己的创作积极响应《新青年》“民主”与“科学”的号召,其探讨妇女解放问题的论文《婚制之过去现在未来》就发表在《新青年》第3卷第6期上。

1921年,刘延陵加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并于次年1月和叶绍钧、朱自清等友人创办了诗歌刊物《诗》月刊(后算作文学研究会的刊物),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专刊。刘延陵至此也开始了中国白话新诗创作道路上的跋涉,并成为五四时期白话新诗的先驱人物。30年代刘延陵受郑振铎之邀,从浙江大学来到上海暨南大学国文系任教,并整理出版了《明清散文选》。“七七”事变后,同年8月日军攻占上海,刘延陵离开暨南大学,前往吉隆坡,并由中国华人协会领袖梁生南推荐为东南亚享有盛誉的报纸《光华日报》担任主编,后定居新加坡,在新马韬光养晦度过了大半生,1988年10月19日以94岁高龄谢世。

二、作为五四文学先驱,刘延陵对于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小说、诗歌、随笔、论文都有所涉及。

但后人更多提及的还是作为诗人的刘延陵。在其一生创作中,诗歌和诗评所占比重也最大。1985年,九十一岁高龄的他还在《诗刊》上发表了诗歌《教师咏》,足见其诗心未泯、诗情永存的豪情。而其与叶绍钧、朱自清等主编的《诗》月刊,更是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新诗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诗》月刊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专刊于1922年1月在上海成立。它的诞生“标志着从初期白话衍化而来的写实主义的深化。”在整个文学革命运动中,诗歌革命和在诗歌革命中产生的白话自由诗,比其他文学形式更早也更激烈地遭到一般人的怀疑和封建文人学士与旧诗坛正统诗人的攻击。1921年新文学中坚朱自清、叶绍钧正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同年秋天,接触过科学民主思想的刘延陵也留美归来,到了中国公学。他们出于对新诗的共同爱好,商议创办一个专门的诗歌刊物,以展示白话新诗的成绩,回应反对的声音。他们的想法得到了中华书局左舜生的支持,朱自清马上把这一消息写信告诉在北京的俞平伯。随后《学灯》连续三天刊登了以短诗的形式写成的《〈诗〉底出版预告》,正如刘延陵在第五期的《编辑余谈》中说:“本刊的主要目的在于替时下较好的新诗作发表的场所”。它的发行标志着从五四以来的新诗,终以勇敢的姿态宣告了自己独立的存在。

《诗》月刊自1922年1月15 日创刊号发表到1923年5月15日出第二卷第二期后终刊,共出两卷七期。期间发表了78位作者的300首诗,译介了日本、南斯拉夫、德国、英国、印度、法国、美国等国家、民族的诗作,发表诗论20余篇。《诗》没有发刊辞,也没有系统的说明理论上的主张,但俞平伯的《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中主张诗不仅要反映人生,而且要为人生。《诗》月刊的主编也都是文研会的成员,奉行的是“为人生”的宗旨,发表了大量反映现实人生,抒写个人感悟,求真向善的诗歌作品。叶圣陶、刘延陵具体负责刊物的编辑事物,刘延陵最热心,费的心思和工夫也最多。同时,刘延陵在《诗》月刊上发表了六篇诗论,介绍西方的现代派诗歌,为初期的白话新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诗》月刊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的诗歌刊物,在当时引导了新诗的发展方向,为中国新诗的实践探索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三、刘延陵在文学研究会诸诗人中,诗篇数量不是很多,仅在郑振铎编辑的文学研究会诗集《雪朝》的第七辑中收录13首。

下边分期统计他在《诗》刊发表的作品: 1922年1月15日,诗《姊弟之歌》、《夕阳与蔷薇》、《水手》刊于1卷1号。1922年2月25日,诗论《美国的新诗运动》刊于1卷2号。1922年5月15日,诗论《现代的平民诗人买丝翡耳》、《诗泉灌溉的花》,诗《牛》、《梅雨之夜》(3首)、《等她回来》、《竹》刊于1卷3号。1922年6月15日,诗论《法国诗之象征主义与自由诗》、《前期与后期》,诗《接到一件浪漫事底尾声之后》、《旧梦》、《海客底故事》(六首)刊于1卷4号。1922年10月15日,诗论《现代的恋歌》,诗《铜像底冷静》(八首)刊于1卷5号。

五四时期,郭沫若提出“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生命源泉中流出来的Strain(旋律),心灵上弹出来的Melody(音乐),生之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刘延陵就是将日常生活的感悟融入诗歌的创作,他的诗就是生命源泉里流出的旋律,心灵上弹奏出的音乐。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刘延陵在其诗歌中也表现出“为人生”的艺术追求,但未局限于此,抒写了“洒过血泪之后”的爱与美,表现了“一两度的欢笑”。《姊弟之歌》、《牛》、《旧梦》、《姊妹底归思》等均在当时的新诗坛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诗人的写景诗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竹》中的自然现象变成了主动的情感行为,拟人化手法的运用描绘出群体竹子之间的关系,丰富的想象,更是营造了清新隽永的情境。

歌吟爱情,也是刘延陵这一时期诗作的主要内容。被梁宗岱极力推崇的《水手》就是代表。这类题材本来很寻常,然而诗人凭着他的至诚至情,刻画水手心灵深处的颤动,使人感到诚挚深笃。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层叠的表现手法,抒情细腻,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层次分明,用笔也相当简洁,第一节只有两个镜头:一个远景,一个特写。从全诗整体结构上来看,从写月到写船,从写船到写人,由大到小,有远及近,逐渐推出抒情主人公;由人物动作描写再到直接揭示其心理活动,层层深入。第二节通过深情与常理之间的矛盾刻画人物的心理,前半部分描写水手“近乡情怯”的复杂感受,后半部分又含而不露地渲染了水手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最后三句所勾勒的图画,气韵生动,颇具民俗风韵,其“单纯”,“鲜气扑人”历来被人所称颂。而诗人说过的:“自然的景物与爱神的翱翔,谁能见之而不凝睇?”在《水手》里就有很好的表现。

刘延陵的诗歌风格独具魅力,在中国现代新诗坛上诗人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在《诗》月刊上所提倡的诗歌理论主张。在白话新诗的草创阶段,《诗》月刊更是进一步成就了刘延陵诗歌创作的先驱者形象,而其与《诗》月刊的结合也推进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

[1]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诗》,文学研究会编[M].上海书店印行,1987.

猜你喜欢
诗论白话月刊
数 独
家乡的土白话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画与理
《诗论与诗评》近日出版
童谣声声唱出美好未来
Kiss and Ride
画与理
画与理
诗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