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洪婧
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来源,有了气息和声带的接触才有声音的产生,因此气息是控制声音的重要枢纽。气息是民族演唱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民族演唱的音色没有绝对标准,但是对于气息却有很高要求。
声音的产生是通过气流和声带的摩擦,声带产生振动而发声。因此,气息量是决定声音能否持久的关键因素。在演唱中,声音的力度、音量因人各异,不必苛求,但是对于气息的要求必须严格。只要拥有良好的气息,声音才能获得支持,确切地讲,我们发每一个声音,都应该建立在气息的基础上发声。举个例子,建立气息上的声音就像篮球落地,有弹性的;而没有气息的声音就像铅球落地,是没有弹性的。因此,带着气息唱歌,是歌唱的基本要求,没有气就成了“白声”。很多人唱高音,都摆脱不了喉头的作用,其实要解决喉头问题,首先要解决气息问题,只有当气息在丹田形成支撑点,演唱高音才能获得力量的支持,有了这个基础,喉头自然也就容易松弛了。
气息是发声的基础,气和声带的接触方式决定着声音的色彩。一般情况下,“先出声,再出气”,气息推着声音“走”,这样声音的比例大于气息,声音质感较强,形成“亮”而“实”的声音色彩;反之,声带闭合严密,声音集中而坚韧。而“先出气,再出声”,气息牵着声音“走”,这样气息的比例就大于声音,声音的质感就稍差,形成“暗”而“虚”的声音色彩。换言之,即有控制的漏点气,声音相对暗淡、柔和。因此,在演唱中,气息和声音的协调程度能够决定声音的亮暗、虚实。可见,气息也是控制音色的重要因素,在歌曲处理中,可以通过气息的调节,随时控制音色和音质。作为处理声音的一种手段,掌握“气息与音色”的关系是民族演唱气息运用的重要理念之一。
气息不仅能够控制音色的变化,同时它也能控制力度。对于一位肺活量较大的歌手而言,重要的不再是气息量的问题,而是如何利用气息来控制力度。
发声的原理是:气流与声带产生摩擦时,声带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然而,气流与声带的摩擦力越大,声音的力度就越强;反之越弱。因此,要想获得强力度,气息就要“冲”一些;要想获得较弱的力度,气息就要“缓”一些;如果要想使声音力度从弱变强,那么气息的作用也就要从“缓”作用逐步加强,从而推动力度的增强。从力度的强弱来看,单纯的强或弱都比较容易做到,较难的主要是力度的变化,如“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要想掌握这两种力度的变化,关键是要练习气息量的大小变化。举个例子,比如甲某用双掌推另一个人乙某的后背,甲的力量弱的时候,甲乙的步伐只是缓缓前行,如果当甲逐渐增大力度时,两人的步伐则会逐步加快,甲的力度越大,他们的前进速度也就越快。如果甲是气息,乙是声带,那么甲乙两人的前进过程就是声音力度的变化过程,即“由弱到强”的过程。
有人问,力度的变化和演唱究竟有什么直接关系?再举一个例子,如果力度弱代表深情,力度强代表激情,那么一首歌曲当深情向激情过渡时(叙述段向高潮过渡时),则就需要通过气息的推动,使力度产生“由弱渐强”的变化,来配合情绪的高涨。
在一首歌曲的整体处理中,通过力度变化来形成情绪的起伏,这是演唱中的常规处理。因此,“利用气息来调控力度”这是演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如果一首歌曲没有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再好的音色也难以打动听众。
要想依靠气息来歌唱,气息量是关键。在拥有气息量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气息就是要使气息随着旋律线的流动而流动起来。旋律是体现歌曲情感的主要因素,然而气息是发声的基础,因此,气息的流动性变成了牵动情感变化的关键。“气”与“情”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气息训练中,必须要意识到的重要理念:“气”动则“情”动。很多人在演唱中,感情非常投入,但是总觉得情绪不连贯。明知道有缺点,但是却又找不到缺点在哪里。其实,很多时候都不是技巧问题,而是一些演唱细节的问题。其中,“换句”时的气息处理,往往是很多人忽略的问题,也是造成情绪不连贯的重要因素。
气息的连贯决定情绪的连贯,所以要保持全曲情绪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必须要意识到气息的连贯问题。就像录音中的“交叉淡化”,这是连贯的衔接,若没有这个“交叉点”音乐肯定出现断层。因此,在句与句之间换气,一定要做到“声断气不断”,也就是说声音停止了,但是气息不能用尽,要在上一句保留的气息中换气,为下一句衔接作出铺垫。
在民族演唱中时刻离不开气息的作用。作为发声基础,气息很重要;作为音色的调节,气息也很重要;作为情感的调控,气息依然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