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不同于另一个国家本质的特征,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历史积淀。文化对于人的作用,不仅仅是在于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制度的不合理、发展观的差异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农村文化发展缓慢,造成了城市与农村除了经济发展之外又一极不平衡的状况。当下,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在花大力气加强农村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但是,对于农村软环境的建设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这是现阶段我们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当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农村建设的“新”,关键就在于农民的“新”,它代表着我们的农民的一种“质”的变化。而这种“质”的变化,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够完成。
(二)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任务。农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对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并且能够更加有效地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搞好文化建设有利于发展个人的多方面素质。文化对于人的作用在于拓宽视野,加深个人修养,提高思维能力等等。视野拓宽了,看到的机会就多了,发展的道路就更加多了;修养加深了,对于人生的理解就不仅仅限于解决温饱了,更有进一步的精神追求。
现阶段,由于农村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不成熟,农民的文化生活大部分都是依靠政府提供的资源来实现的。正是由于这种单方面主导的格局,使得目前的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实际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文化建设向前发展。
首先,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各级政府的农村工作重心主要是着眼于经济发展,往往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不重视。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许多地方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理解不够深刻,对其认识不够全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投资,而它获得的收益却是无形的,不能够量化的。二是现有的政绩考核制度设计不全面,对文化建设考核不到位。其次,文化建设“错位”现象严重。所谓文化建设错位,就是指农民的实际需求与政府和社会的文化供应不相符合,直观表现为文化建设较少贴近农村实际。从而使得仅有的一些文化下乡活动“变了味”。同时,各种文化资源匮乏,也是制约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
农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文化就是不断丰富中国文化。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要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更加贴近农民实际的发展模式,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让农民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
(一)改革现有的政绩考核制度,增加诸如文化、环境等“软指标”所占的比重。在许多地方党政“一把手”个人的决定直接影响着这个地方的发展。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通过这种硬性的约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领导主观因素所带来的各项事业发展的不均衡。
(二)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着重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因地制宜,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第二,切实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第三,加强各级文化人员对于基层农民的需求的了解。随时根据出现的新变化,调整文化活动的内容与方式,灵活应对不同人群对于文化生活的不同需求。
(三)积极引导各个方面社会资源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树立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和谐共生理念,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加大非政府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四)必须科学的制定文化建设战略,完善制度建设,使农村文化建设“科学化”“、机制化”“、长效化”。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和完善的制度来保障文化建设的持续、有效进行。只有把文化建设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它,来理解它,才能更好的建设它,发展它。
(五)从广大农民的切实需求出发,建设真正有“生命力”的农村文化。文化建设要长久下去,除了政府各方面的资源投入,更重要的是这些资源要用在真正符合农民“胃口”的东西上。文化具有多样性,发展具有地方“印记”的文化就是要以农民为主体,真正从丰富农民闲暇时间出发,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为农村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农村文化的发展才会“后继有人”,农村文化才能够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才会充满“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