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2011-08-13 11:17习予祥盛子静秦玉瀚黄明军任秀芝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24期
关键词:易损内皮细胞颈动脉

习予祥 盛子静 秦玉瀚 黄明军 任秀芝

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浆FIB是一种急性期反应性蛋白,参与了凝血、血小板聚集和纤溶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全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颈动脉狭窄及斑块与血管炎性反应有关,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关系报道很少。本研究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将血纤维蛋白原含量与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2011年6月住院的8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49例,女40例,年龄38~83岁,平均61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排除心房颤动、感染性心内膜炎及非动脉粥样硬化等引起的脑栓塞;排除入院前2个月内有局部或全身感染史、肿瘤、外伤和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女性无服用雌激素史。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45~73岁,平均62岁。

1.2 入院时血压、血糖等 入院3 d内晨空腹取静脉血5 ml,凝血酶法检测纤维蛋白原(正常值4.0 g/L)。

1.3 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 采用日本ALOKAa7彩超诊断仪,探头用12 MHz线阵探头,由超声专业医师操作。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下肢动脉检测股、腘和足背动脉结构,测量并记录动脉分叉处2 cm内膜中层厚度(IMT)、管腔内径,粥样硬化斑块回声、大小、数量、部位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诊断标准:① IMT>1.2 mm则为斑块形成。②易损斑块:呈低、等回声或不规则低回声,表面薄的高反射区,厚度 <0.65 mm薄的高反射区不完整,表面不光滑,有火山口样的龛影;偏心指数(斑块厚度/对侧I MT厚度)>2。③稳定斑块:为强回声且表面光滑者。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11.5软件包,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位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IMT的相关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颈动脉、下肢动脉彩超检测 89例患者检出斑块118个,其中颈动脉检出斑块79个:以颈总动脉分叉处(BIF)39个(50.2%)最多,其次CCA23个(30%),(ICA)颅外段13个(16.7%)最少。易损斑块47个,稳定斑块29个;下肢动脉检出斑块39个,以股动脉20个(51.2%)最多,其次腘动脉10个(26.2%),足背动脉39个(50.2%)最少,易损斑块22个(56.5%),稳定斑块15个(40.5%);同时有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有26例(22.1%)。

表1 急性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例数、率%

表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危险因素

表3 两组分布部位及数目、FIB含量的比较

表4 纤维蛋白原分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

3 讨论

血管不是一个简单的解剖学管道,而是有着复杂功能的器官。早在100年前,Virchow等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增生性疾病,血管内皮细胞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Rokitanshy等学者认为粥样斑块是血栓吸收和修复的结果。近来认为炎症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起始和进展过程,并最终导致斑块的不稳定破裂及血栓形成[1]。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及时检测到动脉的血流、斑块及形状,使我们有了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的靶点。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基本病因、过程。其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动脉壁的硬化。FIB及其降解产物作为重要的凝血因子和炎症因子,参与了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颈动脉作为脑循环的上游血管,其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下肢动脉作为全身动脉的一部分也与脑梗死相关。

本研究中超声显示:脑梗死患者中斑块以动脉分叉处多见,斑块表面粗糙不平,呈低回声信号;血的FIB含量在易损斑块中较高。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及附壁血栓的脱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管腔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脑梗死患者的FIB水平升高,反映相关的炎症反应程度增强,可加速梗死区半暗带的恶化,加重脑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的危险因素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病、糖尿病、年龄等,但是不同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能不同。各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研究间差异也较大。

本研究发现:颈动脉IMT与患者血压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下肢动脉 IMT与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提示高血压病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是导致及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的血糖增高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缩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物质向血管壁的内膜和渗透增多,基底膜成分增加;此外,损伤的内皮细胞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纤维母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增生,导致血管壁增厚,从而加重内皮细胞与血小板和白细胞的粘附,促进血凝,抑制纤溶,导致血管病变和血栓形成[2]。

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参与了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为(1)纤维蛋白原在体内可转变为纤维蛋白和不溶性的降解产物,沉积在血管壁,促进白细胞的聚集与粘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过程。②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可刺激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纤溶酶原灭活剂,导致局部微血栓不能及时清除,利于胆固醇浸润,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③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刺激平滑肌细胞,且与血小板结合,促进血小板活化和交联,活化血小板释放的生长因子又是促使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强烈丝裂原,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④ 高水平的纤维蛋白原可使粥样斑块巨噬细胞帽的渗透性改变和斑块变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溃疡和血栓形成[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可逆性的病理过程通过饮食治疗、药物治疗、降低血脂等可使斑块缩小甚至消失,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我们的结果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动脉I MT明显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斑块数量明显增高;下肢动脉超声作为检查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手段,血浆FIB含量对脑梗死的病变程度、指导治疗有实用价值。

[1]李刚,禇晓凡.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纤维蛋白原对进展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1:32-33.

[2]曹勇军,钱进军,刘春风.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及基序拮抗剂与动脉粥样硬化.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290-293.

[3]吴延华,曹勇军,刘春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15:534-537.

猜你喜欢
易损内皮细胞颈动脉
探究CT诊断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价值及危险因素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原花青素B2通过Akt/FoxO4通路拮抗内皮细胞衰老的实验研究
姜黄素诱协同阿托伐他汀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与机制
更正声明
HIV-1 Tat对人脑内皮细胞MMP-9蛋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更正声明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细胞微泡miRNA对内皮细胞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