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孙犁作为天津代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批判作家丁玲的大会。在会上,他以有病为由保持沉默。在当时的情势下,这无疑需要胆识和勇气。当年在延安时,毛泽东读了《荷花淀》后,在报纸边上写下,“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才知道,除了作品“有风格”,在为人处世上,孙犁也有自己的风格。对于名利,孙犁一向敬而远之。1990年9月27日,77岁的孙犁特地写了一个“本室小启”,告诉前来的人们,自己“一、不接受采访;二、不接受摄影、录像;三、不谈小说改编”。老人还专门注明,“皆因身体关系,敬希谅察”。对送上门的荣誉,他拒不接受。他在诗里自嘲,“小技雕虫似笛鸣,惭愧大锣大鼓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只躺在自己罗织的那个小天地里,躲避世间风雨。1954年,全国开展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眼看学术问题向政治斗争演变,在与张德育聊到这一问题时,一直慢声细语的孙犁猛地一挥手,大声吼道:“打不倒!”
“一个人,应该有点卓然而立的精神。”诗人臧克家生前曾有这样的论断。他曾当面告诉孙犁:“你是敢于直抒胸臆、顾忌较少的,这一点你走得比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