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衍方
在现代艺坛中,来楚生先生是一位艺术风格鲜明,身兼书、画、金石三绝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早期就有扎实的基本功,经过终生不息地锤炼提高,至晚年更达到雄健朴厚、简洁空灵的境地。“风格即人”。朴实、率真、笃厚、耿介的个性和对事物的一贯性、严肃性也和他作品的风格是息息相通的。唐云先生说:“来楚生先生书、画、篆刻无不精妙,而于书,篆、隶、正、草均熟中求生,刚健婀娜,平正憨辣,气势磅礴,不可名状,允推当代杰手;画从书法得来,清新横逸;刻则运刀如笔,饶有奇致——皆不涉前规,开生面者也。”这可作为来楚生先生一生艺术的概括。
挥洒云烟元气足——书法艺术
来楚生先生在书法艺术上是一位多能高手。就书体而言,正、草、隶、篆皆工,但尤以草、隶冠绝一时。
来先生的行草书,青年时代就有坚实的基础。他信服“始人手须专宗一家,得之心而应之手,然后旁通曲引,以知其变,泛滥诸家,以资我用”的书法理论。有很长时期专门研究明代书家黄道周的书体。黄道周是明末诸多民族英雄中的一位,平生以文章风节自高,诗文、书画自成一家,严正方刚,不谐流俗。他的书法也和他个性一致,意境超妙,骨格苍老,很重金石味。来楚生先生慕其为人遂爱其书,他们的个性是有共同之处的。他遍临了黄氏的各种书体,尤其于“榕坛问业”用功最勤,而这个时期的作品也深受黄道周的影响。黄山谷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来楚生不满足执于一家的形似,而远溯汉魏晋唐,近踵明清诸家,于碑版刻石、木简残纸,无不兼收并蓄,撷取精华孕育变化。由于来先生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他能巧妙地掌握通感,将绘画、篆刻的特点糅合于书法之中,故其书富于变化、敢于夸张、善于变形,这使他的草书自然不同凡响。跌宕奇肆,刚健婀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来先生的草书贵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古人云:“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仅用实笔,又形滞笨。虚实并见,即虚实相生。书家秘法,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来先生娴熟繁简相得、虚实相生、黑白相映的原理,施之于书,常常能平中求奇,时出新意。他的草书章法峻奇别致,行距时宽时紧,时疏时密,深得“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之趣。不仅他的分行布白,长短参差,大小错综,而且每个字都极尽变化之能事。来先生的结字常欹侧取势,抑左扬右,但稳重自然;他的转折圆润爽利,却遒劲峭拔。来先生的用笔以中锋为主,但亦兼用侧锋。中锋用笔能使其书圆满浑厚,而侧锋取势则使其书笔划多变。他的用笔有时“重若崩云”,厚重之极;有时却“轻如蝉翼”,潇洒飘逸。但于多样性中又具有共性,凝练、稳健,笔致豪放而无犷俗之病。这就是他的用笔特点。沙孟海先生曾说:“来楚生晚年草书,用笔惊矫纵横,在转折处尤显功力。”可谓的评。《艺概》云:“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用笔的转换,转折的续断,来先生都有得心应手的处理方法。在来先生的草书中,有些转折极为细劲,而不失其力,而有些转折虽着墨甚多,但仍能做到肥而劲挺,这就更为不易了。他草书中的转折极为丰富,细的、粗的、枯的、湿的、虚的、实的,皆具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总之,来先生的草书无论于章法、结字、用笔,均跳出黄道周藩篱而自成一家。试观他晚年所作的草书“柳河东诗渔翁”一首,通篇字形错落有致,或斜或正,或大或小,杂沓笔下,一气呵成,颇得“点画狼藉之趣”。细审每个字却点画自立,顾盼有致。其中“绿”字、“销”字,几乎大于“日”字、“中”字的五六倍,但整体极为和谐;而“竹”字的一竖则完全用撇竹的笔法写成;“烟”字、“销”字、“山”字的浓重、渗化,映之“天”字、“心”字、“云”字的奇逸洒脱,使这件作品浓淡相济,燥润相发,十分耐看。“挥洒云烟元气足”。来先生的草书真力弥满,奇趣盎然,而又能不主故常,时出新意,一幅有一幅的境地,这也是他的草书倍受艺坛称颂的原因。
来先生的隶书也是个性鲜明、风貌独具的,结体雄健骀荡,纵逸率真;用笔奔放而具藏锋之妙;字形错落生动而无浮滑之憾。他的波磔,轻重、长短,富于变化;撇的收笔常常重顿而迅翻,捷而有力,有高度的技巧和特色。来先生又善将草、隶、分、行冶于一炉,使其隶书充满动的节奏感,神完而气足,使人神往。
来先生的隶书起步较行草晚,但用功特勤。至其晚年,虽重病缠身还遍临《张迁》、《礼器》、《衡方》、《曹全》、《乙瑛》、《石门颂》、《西狭颂》等东汉名碑。他的隶书意趣多样,是和他广取博采有关的。来先生研习汉碑的观点是“遗貌取神,法为我用”,不但勤学,而且善学、知变。由于时代风尚的改变,使大家倾向于开阔豪放的书体,而工细清丽的风格,已如强弩之末,学者甚少。诸多习隶者爱择《张迁》、《石门颂》这类字形雄强,笔势腾骞的汉碑。来先生就谆谆引导,不要忽视《曹全》、《礼器》等碑的秀逸、工整,尤其是初学者,要注意拙中寓巧。并说:“《曹全》的结体匀称精美,用笔圆润,颇多篆意,我于此碑得力甚多。”观他的隶书常能于苍峻之中孕秀气,就是善巧拙互用。缶老常说:“奔放处不离开法度,精微处要照顾到气魄。”来先生的隶书是达到了这种境地的。
来先生还善从木简残纸中汲取营养,木简文字形态多变,用笔自由奔放,又因为是墨迹,所以用笔、墨韵毫发毕现。来先生对简牍书法极为推崇,潜心临习,以追求洒脱自然的效果。其中对《急就章》、《天凤元年简》、《折伤簿》等简,用功尤勤,常常背临成幅,以赠同好。他临习简牍,勤且广,但却能协调统一,变为自己的东西。观他的隶书,竖和波磔奇古多变并常出现枯笔;有时又反之而笔粗墨浓,虽极夸张之能事却得古拙自然之趣。而于结体,或平正端庄、或纵横跌宕,或细劲雄健、或草率急成,姿态万千,各臻其妙。这些特点,实得力于木简残纸。来先生还认为木简的字形较小,故其书多用指而少用腕。在具体书写时要腕指并用,全力送到,才能得其神采。
来先生的隶书还汲取了清代诸先贤之长。如郑簋、金农、何绍基等书家,都是他服膺并取法的。郑簋以草法人隶给来先生以启迪;而金冬心以魏碑入隶,拙朴古茂的风格,更是他所激赏的。唐云先生珍藏的金农44岁时所书的隶书册,匠心独运,精妙入神,来先生于此册用功最勤。他与金农也异曲同工,常在隶中夹篆,但绝不是泥古,而是根据通篇要求,使疏密关系更为突出,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来先生别具一格的隶书乃是他一生精力所聚。
志在新奇无定则——篆刻艺术
来楚生的篆刻也和他的书画艺术一样,汲汲追求自己独特的风貌和意境。他的篆刻,布
局极具轻重、疏密之意,参差有致,奇趣扑人;刀法纵恣,英迈爽利。方寸之间,或朴茂浑穆,瑰奇雄劲;或峻利爽洒,隽拔险劲,无不个性独具,自成一格。来先生的篆刻在吴让之、赵之谦、齐白石诸大家林立之际能另辟新径,自成面目,这是最难能可贵的。钱君匐先生评日:“来氏刻印七十岁前后所作突变,质朴老辣,雄劲苍古,未曾有。虽二吴(吴让之、吴昌硕)亦当避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能独立称雄于印坛者,唯楚生—人而已。”君匐先生之论是恰如其分的。
来先生独特的篆刻风格,得力于秦汉古玺的古朴苍秀,汉将军印的酣畅纵逸,吴让之、吴昌硕的流利、浑厚。但他“贵能深造求其通”,人古而出新,顽强地表现自己的面目。如“息交以绝游”一印,从章法上看是源于巨玺“日庚都萃车马”,文取大篆,是一方疏密关系明显的朱文印。“息交”、“绝游”四字各斜倾左右,中间大块露白;“以”字紧嵌于“交”、“游”之间,使其猝然而合,密不透气,与上面的空间相映成趣。这样一开一阖的章法使印面充满了动势。印文每个字都不是平平而立,或欹左、或侧右,十分自然灵动。“绝”字及“息”字上部的夸大,不仅没有破坏整方印的和谐,反使此印具“大巧若拙”之妙。这方印的线条,不取古玺的细劲险峻而类汉砖文的粗犷厚重,显得格外朴茂新奇,拟古而出己意,这从来先生许多印章中可以得到印证。又如“大处落墨”一印,粗看明显地是脱胎于汉将军印,但细审分析,无论章法、刀法都有自己特色。这方印章法很别致,“大处”二字皆取斜势,而“落墨”二字却较为平整,这半奇半平的章法一般很难统一,而来先生却能“不以平废奇,不以奇废平”,两者能巧妙地结合,使奇者不失于怪,使平者不流于板,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方印的用刀淋漓纵横,一气呵成,深得汉凿印精髓,印面的中部还辅之以敲凿,令密处更密,与“大”字上部的大块留红,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此印在平衡中显放荡不羁之意。缶老说:“古人为宾我为主”,来先生是深解此意的。
来先生独特的篆刻风格,更得力于他精湛的书法、绘画素养。正由于来先生将书法、绘画的郁勃之气倾注于印章中,因而他的—刀一笔无不表现了自己的人品、胸次和气质,匠心独运,一派天机,使作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来先生常以隶书的格局人印。汉隶的结体特征,就是表现在横向上的舒展和纵向上的紧凑,笔势向两侧伸展。如他的自用印“西河同乡”,不但“河”、“乡”两字上提,下面留红;“西”、“同”的字形也紧凑而上提,两字下的留红及“河”字的末笔都具隶书意趣,这样鲜见的布局,实为先生独创。至于“楚生一字初生、又字初升”一印,则更是来先生学习木简的滥觞。印文分作两行,中间一长片留红,字形长短大小,错落自然,鱼贯而下,宛如信笔而下的简书。奏刀如笔,一气呵成。运刀的爽利和转折的灵动使此印更显得骨气洞达,痛快淋漓。急就中也不忘字形变化,两个“字”字的繁简对比、两个“初”字刀部的迥异皆使此印富于变化,来先生的书法在印章上的运用也可见一斑。
来先生还常以绘画意趣人印,他的篆刻也和绘画一样,是写意一路,看上去乱头粗服,信手凿来,似不经意,实际上先生于每方印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后才奏刀的。绘画上的疏密、参差、呼应、虚实等手法,先生都能自然地运用于印中。很多同好看了“耳目康宁手足轻”一印,都认为印章能如此自由地左右互相穿插交叉,又不流于媚俗,若没有深厚的绘画功力,是不能达到这种意境的。来先生的画追求古拙奇肆之美,而于印也是一样,观此印“耳目”两字不硬求变化,而让它兀兀自立,并都向上略提,而“康宁”两字却极为夸张,字形几大于“耳目”的一倍,这样强烈的对比,使此印颇具一种“现代感”,“手足轻”三字又团成一气,更强化了疏密关系。这一类偏倚侧重、大写意的印章在他晚年的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又如他有一方常钤在书画作品上的自用白文印“初升”,此印笔致较细,两个字的章法都取斜势,看似不平,却能在不平衡中求高度平衡;五根细劲的直笔,长短参差而立,看似随便,却根根独立,没有松散之感,使印面极为虚灵深邃,也和他写意花鸟的意境、布局如出一辙的。
来先生独特的篆刻风格,是在长期探索中逐步形成的。他主张要大胆创新,却又最反对率尔操觚,徒求速效,行不由径的做法。强调要一步一个脚印,在传统上狠下功夫。言及秦汉印,来先生曾多次提到“西泠八家”中奚冈的论语,认为此论最为精到。奚冈谓:“近世论印,动辄秦汉,而不知秦汉印刻,浑朴严整之外,特用强屈传神。今俗工咸趋腐媚一派以为仿古,可笑!”来先生最欣赏“强屈传神”四个字,因为这也是来先生艺术的准则。
来先生不但出汉人秦,对秦汉印有独特的见解,而且于明清诸印家都有研究、取法,并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写成《然犀室印学心印》,分印面、边栏、疏密、线条、深浅、章法、刀法、逼边、款识、选刀、品式、择石、停匀等十三则论述,语言简练,不尚空谈,皆有真知灼见。如论“疏密”谓:“印文笔划均匀,余所最畏。盖文字本体,无虚实疏密之致,全恃人为布成耳。疏处愈疏,密处更密,此秦汉人布局要诀,随文字笔划之繁简,而不挪移取巧求其匀称,此所以舒展自如,落落大雅也。否则,挪移以求匀称,屈曲以图满实,味同嚼蜡。”又论及“停匀”谓:“停匀非难,尚整齐者以为能;不停匀非易,文字笔划本体停匀,欲使不停匀,实大不易。得之停匀,失之疏密。失却疏密,即无法走自然之趣,易入板执呆滞之域。”两者互参,实尽虚实疏密之妙谛!他又著《秦汉窥管》,对秦汉印的章法,进行分析、排比,十分有益于后学,文中例举秦汉印凡四十二方,皆从《十钟山房印举》中摹得,无论形、神都与原印分毫不差,足见来先生功力之深。“志在新奇无定则”,来先生的篆刻作品,直至晚年还不断地变法、求新,永不满足停留于原来水平,所以能戛然独造,使作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笔简意赅开生面——肖形印章
来先生的肖形印也脍炙人口,是印林中的一枝瑰丽奇葩。他的肖形印题材极广,除生肖、佛像、人像外,还有花卉、草虫及故事、成语等,均笔简意赅,神态毕具。他又能用汉画像之法作新民歌刻,旧瓶新酒,极富有时代气息。来先生的肖形印比之古肖形印,无论在形式、内容、数量上都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来先生的肖形印,主要得力于他绘画上的成就。肖形印要求在方寸之间以简练手法,表现丰富的内容,这就要求“刀不虚动,以一当十”。来先生的意笔花鸟画,极具装饰性,造型简练,笔墨凝重,一花一叶,一鸟一鱼,无不生机活泼,跃然纸上。而移之于印,就能事半功倍,使他的肖形印风貌独具,而深为艺坛推许。
来先生的肖形印,在构图上十分讲究。善于取舍、善于变化,尤善表现对象的个性,如虎的凶猛、羊的驯良、牛的壮实、鼠的机灵,都能形态毕具。在肖形印中蛇是最难刻的一种,
如太强直就不像,而屈曲过多又失力。但观来先生所刻的肖形蛇,无不形神皆备,这是由于他善于抓住其最关键动态的一刹那。如来先生为玄庐(金元章)所刻的肖形蛇,就生动至极。这条蛇小作盘曲,把头高高昂起,嘴里伸出红舌,正准备伺机觅食,蛇的眼睛大而顶在眼圈的上角,虽然极为夸张却更加强了蛇的灵动性。来先生的肖形印因善于从动处着意,故显得特别充实、灵动,有呼之欲出之感!
来先生的肖形印运刀十分精到,极具稳、准、狠三法,大胆落墨,小心收拾。他在刻大轮廓时运刀峭爽酣畅,至细部则尤为细心。特别是动物的眼睛,认为是精神所在,一定要刻画得炯炯有神。他还善以极简的刀法表现动物的质感。如肖形猪,造型生动、肥态可掬,面部的立体感及身上的花斑,都以爽辣、肯定的几刀刻成;而肥猪鬃毛的质感,也只是用点凿而成,却十分有神,颇具“颊上添毫”之妙。又如《荷戈图》,能在同一画面中呈现多种物体的质感,如戈的锋利、衣帽的柔软,乃至两只脚的关奇也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
来先生的肖形印既能继承传统,又能大胆创新。他常别出新裁地把全家生肖融于一印,称为“合家欢乐图”,如自用合家肖形印,章法新颖,“牛兔”为白文,“龙蛇”为朱文,各居一方,四种动物的形态均浑然天成,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牛因壮实占地特大,蛇因形小而屈居一角,龙、兔则一朱一白等分而立。牛下的草地,只是若有若无的几刀,就显出茂密之意,体现出高超的技艺,这方印的布局实源于汉“四灵印”。四灵有的取麟凤龟龙形象,也有取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形象,但均是环绕四边而中间篆文的。来先生却能“食古而化”,他曾在~印章的侧款中说:“一家生肖合刻一印,古无是例,以古四灵印推而广之,正不妨自我作古也。”他又说:“肖形印不求甚肖,不宜不肖,肖之甚近俗,不肖则离。要能善体物情,把持特征,于似肖非肖中求肖则得之矣。”论述简明精辟。来先生意境隽永的肖形印,绝不是自然的模仿,也绝不是随意的杜撰,而是通过对物象的精细观察,加以提炼、夸张、升华的结果。
除生肖印、造像印之外,来先生还常取成语、故事、谚语人印,都能使画外有情。如一印面上刻有蝉、螳螂、黄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说苑·正谏》的故事,寓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狭小天地中,表现意境深邃的故事题材,这也是来先生肖形印的特色。有些谚语印,意犹未尽,就在款上说明。曾见一谚语印,侧款刻曰:“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想量我不如,回头只一看,还有挑脚汉。”印面只刻相对而行的骑驴人和挑脚汉,省去了骑马人,因侧款的明确,主题就十分清楚了。来先生肖形印的侧款内容,涉笔成趣,意味深长。有一造像印,刻两尊类灶王爷似的造像,侧款刻曰:“无独有偶,强项倔首,即心即佛,信刀信笔。刻年戊子,跋时己丑,是何神欤?日莫须有。”文笔风趣隽永,极具幽默感。
来先生秉性耿直,待人诚挚,不慕荣利。对后辈的提携帮助不遗余力。十年动乱之际,不顾身处逆境,仍以保护发扬书画篆刻艺术为己任,呕心沥血,循循诱导,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书画、篆刻人才。可以说,至今活跃在书坛上的中青年,大都得到过来先生的热情指导。
来先生从不把作品视为私有,“自爱不自贵”,无偿地将极大部分作品分赠艺友、学生以供观摩学习,体现了艺术家磊落的胸襟。
来先生在艺术上虚怀若谷,不囿于门户之见。有一次我说起朵云轩挂有陆维钊先生中堂一幅,似篆似隶,笔力沉厚。先生不顾体弱,欣然前去观赏。这种“见贤思齐”的品格也是难能可贵的。
被来先生视为师友的潘天寿先生说过:“艺术性之高度,是建立在艺人品德上,天才上,学养上,而非建立在艺人题材之对象上。”在此,也可以用作对来先生艺术的赞语。
来楚生先生在艺术园地里耕耘一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书、画、篆刻珍品,同时也以他自己所走的艺术道路,为我们揭示了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学习门径。所以,研究、整理来先生的艺术作品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责任编辑:梁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