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伦 孙丽萍 李庆平
孕妇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感染是造成母婴传播最危险的因素之一,并可导致乙肝疫苗接种的失败,新生儿感染率与孕妇HBV感染模式及血清HBV含量密切相关[1]。本研究通过检测42例HBV阳性孕妇血清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大三阳),HBsAg抗HBe抗HBC(小三阳)采取双重阻断后,新生儿抗HBs阳转的观察比较。现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010年对我市42名HBV血清阳性孕妇(分为大三阳、小三阳两组)为观察对象,采取双重阻断措施后检查新生儿抗HBS阳转情况。
1.2 方法 HBV阳性孕妇产前3个月,每月注射200单位,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胎儿出生24小时内h内,注射100单位HBIG,并同时注射5μg/ml乙肝疫苗,全程免疫(0、1、6个月)新生儿在7月~12个月,静脉采血2ml,24小时内检测HBV血清标志物五项,采取酶联免疫法。试剂为山东3V公司试剂盒。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接概率法进行计数资料统计检验
HBv血清标志物,大三阳共14例,抗HBs阳性11例阴性3例阳转率为78.6%,小三阳抗HBs阳性18例阴性10例阳转率为64.3%。统计学处理P=0.1871>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2例HBV血清阳性孕妇中新生儿抗HBs阳性共计29例阴性13例阳转率为69.1%。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HBV血清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双重阻断后抗HBS检测结果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在没有采取双重阻断传播措施前,大三阳孕妇与小三阳孕妇的新生儿呈HBV阳性携带率80%左右,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2]。从表中看到采取双重阻断后大、小三阳抗HBs阳转率分别为78.57%、64.28%。经统计学检验二者无显著性差异。同时从表中可以看出,没有1例呈HBV携带者。这提示我们基层妇产科卫生人员,对待采取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措施的HBV阳性孕妇时,不管孕妇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应同等重视,不能误认为小三阳传染性低于大三阳而掉以轻心。
42例孕妇采取双重阻断后新生儿抗HBs阳转率69.1%,与国内报告报道乙肝疫苗接种阳转率95%(血源性疫苗剂量是10μg/ml)差异很大。我认为是否可能与下列原因有关:(1)观察例数偏少,有待进一步观察。(2)是否与胎儿在HBV阳性血液环境中长期生长发育而导致乙肝病毒的耐受性提高。(3)5μg/ml的乙肝疫苗剂量过小,达不到免疫的最佳效果。
由于采取双重阻断后,新生儿均是母乳哺乳,尽管抗HBs阳转率为69.05%,但未发生1例呈HBV阳性携带者,可以说明,不管孕妇是大三阳、小三阳、只要采取双重阻断后,均可母亲哺乳,以减少人工喂养的麻烦,提高婴儿免疫力避免小孩生病,同时可以降低经济负担。
本人对42例中未产生抗HBs的新生儿,建议他们加大剂量注射乙肝疫苗,使用10μg/ml的剂量。完成全程(0、1、6个月)免疫后,抗HBs全部阳转。我国HBV携带者占世界上近一半,按上述观察HBV阳性孕妇在双重阻断后,有近30%新生儿未产生抗体[3],而他们大都居住在农村,他们想不到,也没条件去检测是否产生抗体。这就造成我国乙肝计划免疫达不到最佳效果。在我国西部地区国家实现新生儿的免费注射乙肝疫苗使用为剂量5μg/ml。通过上述分析我认为对HBV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使用5μg/ml的疫苗剂量偏小。有关部门是否考虑对HBV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免费注射5μg/ml疫苗改为10μg/ml的剂量,以提高HBV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的抗HBs阳转率,早日实现国家控制消灭乙肝的重大目标。
[1]王锋,韩国荣.孕母乙肝标志物及HBV—DNA含量与新生儿宫内感染关系的探讨[J].现代医学杂志,2009,37(6):435-437.
[2]王全先,袁恩武.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J].中原医刊,2006,33(5):33-35.
[3]刘艳庚,陈萱.乙肝孕妇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9):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