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庄
[摘要]信息共享空间(IC)为人们创建和共享信息资源、开展个性化学习、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崭新的空间和平台。高校图书馆掀起IC建设热潮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它遵循“图书馆学五定律”及“图书馆学2.0五定律”等图书馆学基本定律,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IC建设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需要从观念、资源、技术等方面进行实践创新,才能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个性需求。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图书馆学基本定律;理论探索;实践创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7.034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7-0143-03
On the Theory Foundation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IC in Higher School LibrariesYan Zhuang
(Library,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Dazhou 635000,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commons(IC)has provided a brand-new space for readers to construct and share the information,to learn creatively and to exchange their academic ideas freely.As the outcome of the combining the library basic theories with the modern technology, the upsurge of the IC construction in higher schools has its own theory foundation,which follows the essential laws of library science such as“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and“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 2.0”.There are no inflexible modes for IC construction in practice and great innovation should be made in the idea,the resource and the technology to satisfy readers specific demand which is constantly changing.
〔Keywords〕information commons;essential laws of library science;theory research;practice innovation
1999年,Donald Beagle发表了重要论文《IC构想》(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首先从理论上提出了“Information Commons”这一概念[1]。文中,Donald Beagle将新型信息服务IC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了IC在图书馆服务中的构成和服务方式等问题,为后来人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IC诞生至今,尽管有信息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智能共享空间等不同称谓,也有巨型、微型和整合型等不同形态,但普遍认为,IC实质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确保开放存取的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拥有最新技术设备,在信息服务人员和各类学科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学术研究[2],增强师生之间随机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激发灵感,产生智慧。
IC这种新兴的图书馆服务模式自诞生后,在国外得到了迅速的应用和发展,国内一些高校在借鉴欧美部分国家高校图书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在IC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学者们基于对IC的概念解读,从IC的基本形态、构建模式、国外经验及对我国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研究,并在许多高校掀起了一股IC建设的热潮。在现阶段,研究高校图书馆IC建设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图书馆IC的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IC建设的基础理论
IC之所以受到大家的赞同和追捧,并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中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建设的热潮,不是人云亦云,盲目的跟风行为,而是有着极其深厚的图书馆学理论基础。
1.1 IC建设遵循传统图书馆经典理论
1931年6月,“印度图书馆学之父”——阮冈纳赞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定律》:“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3]”这5个定律本身是极其通俗易懂的,对图书馆工作的性质、职能、使命、发展规律进行了科学的论述,是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人的宝典。虽然已经诞生了大半个世纪,但对当代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仍然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在当代,我们只要把五定律中“书”的内涵和外延拓展为“文献信息资源”,IC的建设就可以说是五定律的完美体现:首先,IC内的文献信息资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优化组合的,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学术性、针对性、先进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等特点,且更新频率更快、查漏补缺更及时,从而确保IC内的文献信息资源都是有其用的,也是有其读者的,来到IC的每位读者也是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其次,IC的一站式服务,就是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方便快捷的学习研究环境,让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并在他人的帮助下,加快知识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过程,提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从而大大节省读者的时间和精力;第三,IC的建设正是体现了图书馆不是一成不变、停步不前,而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充分证明了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2011年7月第31卷第7期高校图书馆IC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探索July,2011Vol.1.2 IC建设遵循现代图书馆发展理论
2006年,我国学者范并思先生提出了现代图书馆学五定律—即《图书馆学2.0五定律》:“图书馆提供参与、共享的人性化服务;图书馆没有障碍;图书馆无处不在;无缝的用户体验;永远的Beta版。[4]”从理论本身来看,也是浅显易懂的,是对《图书馆学五定律》在现代图书馆2.0时代的诠释和补充。姑且不论这个理论是否成熟可靠,是否还有待商榷、有待完善的地方,仅从图书馆适应新信息技术革命下的要求来看,可以说它赋予了阮氏图书馆学五定律强烈的时代气息,对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积极意义。从现阶段高校图书馆IC的建设和实践来看,也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个理论进行了佐证:第一,IC用户既能自主学习,又能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并能在行业专家、学科馆员指导下完成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充分说明IC就是鼓励用户参与、专家参与、馆员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场所,实现了通过图书馆将原始文献、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智慧的增值目标,巩固了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石;第二,IC通过监测用户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对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要求的动态变化,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用户的实时需求及预期变化,并不断通过适时地调整人员、技术设备及服务空间格局来适应用户需求和技术的变化[5],通过给广大用户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特色化服务,体现了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这个根本;第三,IC能为用户提供一种适合合作和交流的舒适场所,在坚持图书馆公益性、知识性与教育性、服务性相结合的原则下,确保文献信息资源的开放获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平等自由、没有障碍的图书馆精神,是实践创新无止境、服务无极限的图书馆无处不在理念的基地;第四,IC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传播,能够适应今天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的用户需求,不断变化、不断提高,在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和提高,就是一套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永远的测试(Beta)版。
2 IC建设的实践创新探索
IC建设是图书馆提升服务功能的创新点,是图书馆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的体现,是学科馆员服务实践制度的落实。因此,尽管IC建设有着深厚的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但IC建设仍然要按照“提高质量,提升层次,增强特色,增进效益”的总体要求,以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变革观念为先导,以优化文献资源结构和更新技术手段为基础,切实推行精细化管理,继续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把IC建设成为广大师生自主学习的乐园、信息交流的中心、学术进步的阶梯,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高效服务、深层次服务的目标。笔者认为,IC建设的实践创新探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2.1 加强观念创新,理清IC建设的思路
观念创新是图书馆创新的前提,是IC建设实践创新的动力。加强观念创新,就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锐意进取,以思想的新解放和观念的新变化去捕捉机遇、把握方向,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观念创新,为高校图书馆IC建设注入动力,要求IC建设要秉承3个理念。首先,IC建设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一次性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精心规划,循序渐进,满足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读者需求才是这项工作的出发点。其次,IC建设没有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固定模式,不是一哄而上、依葫芦画瓢,而是因地制宜、方式灵活。第三,IC建设不是好大喜功、摆花架子,而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只有符合自身特点,科学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2.2 加强人才培养,把握IC建设的关键
人才是立馆之本,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图书馆,离不开高水平的图书馆员。IC建设和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针对IC建设和服务工作的需要,在“终身学习”和“快乐工作”理念的指导下,创新人员考评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岗位责任制,引入竞争上岗机制,建立严格的考核管理办法,规范人才流动秩序,优化创新人才培育环境,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在职培训、脱产进修、交流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为IC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6]。在全馆职工中大力弘扬懂书爱书、爱岗敬业的人文精神,着力培养艰苦创业、甘为红烛的献身精神,全力支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图书馆员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真正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工作人员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提升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在爱心、耐心、热心的服务中,体现自身的优良素质,展现服务艺术,满足读者深层次服务的需要。
2.3 加强资源创新,夯实IC建设的基础
IC能否正常运行、健康发展,是以能否提供满足教学科研以及实际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为保证的。在IC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第一,不断加大对文献资源建设的投入,按照“提高层次、突出重点、力求全面”的原则,建立馆藏实体资源与网络虚拟资源相融互补的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综合服务系统,提升快速响应读者需求的能力。第二,建立以人的需求为调节手段的动态运行机制,从“书本位”转换到“人本位”,通过研究读者,方便读者,尊重读者[7],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及时补充、更新、完善馆藏。第三,加强对各个数据库使用情况的分析,优化数字资源结构,购置教学科研急需的专业数据库,加强在线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发布,注意搜集、加工、整理免费信息资源,自建特色数据库和学科导航数据库,整合课件资源、教学信息、教师信息等教学资源,在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小组学习中,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论、课程的理解,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加强技术创新,做强IC建设的支撑
图书馆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已经不可辩驳地证明了新技术是创新的重要手段,纸质印刷本、缩微技术、视听技术等,在历史上都对图书馆创新产生过重大影响[8],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传输自动控制、图书分拣自动控制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手机图书馆、手持阅读器、多重触控演示屏等新型阅读方式的多重渗透,图书馆存在的形态和服务的流程必须发生改变,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可以说,高新技术已经为图书馆插上腾飞的翅膀,成为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助推力。毋庸质疑,IC建设也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推广和应用各类高新技术,才能实现IC建设跨跃式的突破和跳跃式的发展,才能提高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使用效率,以服务创新应对信息爆炸的挑战。
3 结束语
高新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的变化,数字图书馆的崛起,信息市场的形成和信息咨询的兴起,使高校图书馆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图书馆如何紧紧抓住跟时代发展的要求,强化服务读者这个根本,适应经济、文化教育水平,为图书馆这个有机体注入生机和活力,是图书馆界需要长期研究的永恒课题。高校图书馆IC建设热潮的掀起,不是自发行为,正是顺应这些变化的需求,在传统和现代图书馆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是图书馆学基本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图书馆精神和核心价值的全面体现。但怎样为IC建设和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满足不断变化的读者学习与研究需求,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平.Information Commons:一种新的研究型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5,(4):41-43.
[2]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24-27.
[3](印度)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M].夏云,等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4]图书馆学五定律之2.0版[EB].http:∥oldhuai.blogchina.com/463l665.htm1
[5]任红娟.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服务新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6,(4):114.
[6]盛兴军,任树怀.论信息共享空间人力资源的组织与管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90-95.
[7]黄亚男,涂湘波.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特色服务与构建体系[J].现代情报,2006,(5):61-62.
[8]黄宗忠.论现代图书馆学原理[J].图书情报知识,2007,(1):4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