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名贤 刘文惠 刘超敏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坪地人民医院 518117
雾化吸入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对各种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均有肯定疗效,但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由于婴幼儿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较低,有害怕甚至拒绝雾化吸入的行为,使雾化吸入治疗不能很好完成,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甚至导致治疗失败[1],为探讨不同溶媒做雾化吸入治疗对患儿依从性的影响,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因各种呼吸道疾病需做雾化吸入治疗的2个月~5岁婴幼儿,分别用生理盐水和注射用水做溶媒进行雾化吸入,比较分析其依从性差异。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因各种呼吸道疾病需做雾化吸入治疗的2个月~5岁的婴幼儿,按照抛硬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8例。观察组男417例,女341例,年龄 2个月~5岁,平均年龄(2.3±1.1)岁;对照组男432例,女326例,年龄2个月~5岁,平均年龄(2.5±0.9)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用注射用水作为溶媒进行雾化吸入,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作为溶媒。所有患儿均采用相同治疗,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采用德国百瑞公司生产的PARI压力雾化器做局部吸入药物治疗,面罩大小根据患儿脸形选择,紧贴患儿脸部,吸入完毕后记录观察结果。
1.3 依从性标准 按照患儿实际应用后的依从性效果分为:顺利完成:患儿无哭闹、抵抗,能平静完成治疗过程;基本完成:患儿出现哭闹、抵抗,但在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安抚下,患儿能够接受并完成治疗过程;不能完成:患儿完全不能接受治疗过程,虽经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安抚,仍哭闹、抵抗,导致治疗过程中断。
1.4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pidat3.0建立数据库,资料实行双录入核查,在软件中设置逻辑关系检查和数据控制范围。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两组患儿依从性效果比较:观察组患儿的顺利完成率和基本完成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能完成率低于对照组,其总体治疗依从性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儿依从性效果比较〔n(%)〕
雾化吸入疗法是治疗婴幼儿呼吸系统疾病常用方法[2],据研究报道,雾化吸入药物可以使药物较高质量浓度迅速达到治疗效果,是治疗呼吸道疾病的一种有效局部给药方法[3],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由于婴幼儿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对接受口咽部的刺激性吸入治疗常常不能主动配合,而强迫进行又会使患儿产生恐惧不安心理。加之受传统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患儿家长对新治疗方法认识不足,更愿意接受注射、口服药物。从而影响了雾化吸入疗法的治疗效果,令患儿家属对治疗过程失去信心。如何克服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患儿的依从性,顺利完成药物吸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是医患共同关心的问题。
因此,不断改进传统雾化吸入的方法,包括使用不同的溶媒,成为儿科工作者不断努力的目标,且已有不少的医务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以往研究报道多集中在不同的雾化吸入方式和护理方式对患儿呼吸道疾病最终治疗效果的影响上[4~7],目前尚未有比较不同溶媒雾化吸入治疗对婴幼儿依从性影响的报道。传统雾化吸入方法使用生理盐水作为溶媒,由于味道不适,患儿依从性很差。本文发现,使用注射用水做溶媒可以明显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使患儿的治疗配合度明显提高,其依从性效果要高于以生理盐水作为溶媒的患儿。因此,笔者建议应逐步在临床推广使用注射用水做溶媒,从而提高婴幼儿雾化吸入治疗依从性,达到提高患儿治疗效果的预期目标。
[1]徐雪影,张银英,梁燕嫦,等.心理诱导在喘息性疾病患儿雾化吸入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7,6(3):43.
[2]宫春凤,高锦萍.婴幼儿哮喘雾化吸入治疗的依从性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09,36(6):157.
[3]唐红平,李家财.沐舒坦射流雾化辅助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8(3):249-250.
[4]倪飒,王媛媛.两种雾化吸入方式对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治疗效果的影响比较〔J〕.2010,12(33):99-100.
[5]袁转弟,谢丹宇,戴志辉.不同雾化吸入方式对哮喘婴幼儿血氧饱和度的影响〔J〕.2007,22(4):273-274.
[6]黄如珍,肖政祥,邓泉珍.不同雾化吸入方式对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2007,22(11):14-15.
[7]任小芳.护理干预对患儿雾化吸入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9,16(1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