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沛
经济危机后中国钢铁贸易的市场环境
随着经济危机的逐步深化,其对经济的影响逐渐从金融领域深入到实体经济领域,钢铁行业在经济危机中的波动尤为剧烈。钢铁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引起钢铁产业下游行业的衰退。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和国内经济急剧下滑的大背景下,钢铁市场出口剧减、内需不振。在国际市场,全球钢价均深度下跌,国外的价格跌幅甚至超过了国内市场价格,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在国内市场,金融危机对钢铁下游产业如房地产、造船业和汽车行业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些行业皆为用钢量较大的行业。这些均对钢铁需求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钢铁需求和价格大幅下滑,目前全球钢铁市场已转变成“买方市场”,这无疑使得钢铁贸易面临困境。
二、国家的拉动内需政策刺激对钢铁的需求。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的政策,计划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项政策将促进国内对钢铁的需求。据统计要完成我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至少还需要钢材1700万吨。
三、从长期看,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对钢铁的需求。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进程后半阶段,参照6个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时的人均钢产量平均值,我国人均粗钢产量(消费量)未来仍有50%的需求增长空间。据估算一国的城市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将增加1300万余人。按照2007年全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8平方米计算,这将需要增加城镇居民住宅面积3.64亿平方米,直接净增加年钢材消费量1800万吨。城镇化推动的家电、汽车、基建的需求,也将间接增加钢的消费。从长期看,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对钢铁的需求空间还很大。
综上所述,需求的短期衰退、国家投资的短期拉动、长期城镇化、工业化产生的钢材需求,三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钢材贸易企业在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中国钢铁贸易企业应对危机的对策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钢铁贸易企业面临着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库存增加、销售不畅、资金回笼压力加大的困难,但危机中仍不乏市场机会。面对挑战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方式,把握市场机遇,减少危机带来负面影响。
第一,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成本控制。首先可采用新的贸易流通方式降低交易成本。目前的钢铁贸易业态较为原始,钢铁交易主要是批发市场、票据式市场、仓储式市场,成本居高不下。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钢铁贸易企业很难创造经济效益。金融危机正是以较低成本导入电子商务的大好时机。如运用网上购销模式,进行网上洽谈、交易,可节省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其次通过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用,控制成本降低风险。坚持“去库存化”的经营理念,保持最佳的库存量。公司组织资源时,事先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特别是对下游终端用户的需求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同时分析公司本月的销售情况,比如哪些品种规格比较好销,哪些品种规格相对滞销,哪些品种规格潜在市场比较大等。然后根据下游终端用户的需求,以需订货,尽可能使库存结构得到优化,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把握市场行情降低风险。钢铁贸易市场风云突变,行情变化莫测,这使得市场判断的难度加大。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紧跟市场进行深入全面的调研,取得第一手信息;对每一次市场价格的波动深入分析其内在原因,才能更好的把握后期市场发展趋势。让每一个决策尽可能贴近市场。
第三,顺势而为,以变应变。市场形势要求钢铁贸易企业采取“短、平、快”的销售方式,看准行情,抓住时机,薄利多销。在难以看清市场行情的情况下,要找准每一波行情的拐点十分不易,且风险较大。“短、平、快”的销售方式即在最短的是时间内迅速跟进市场需求,把握每一笔交易。采用这种小步快跑的方式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控制风险保证收益。
第四,加强合作交流。这种合作不仅是指要加强与钢铁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在钢铁贸易行业内部也要增进联合、增进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抵御风险。钢铁贸易自然离不开钢铁生产商,不论是从资源、价格还是服务的角度,如何与钢铁生产商建立良好的工贸关系,都关系到钢材贸易商的经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金融危机中,更应与钢铁生产企业建立互利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伙伴关系。
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钢铁工业受到明显冲击,钢铁贸易企业必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只要坚定信心,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就能在危机中抓住机会,在竞争中赢得胜利。
(作者单位:湖南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法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