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年仅27岁,在福布斯公布的2010年度世界亿万富翁排行榜上IT界最年轻的富豪,继比尔•盖茨之后,扎克伯格已经成为美国新偶像。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称,“脸谱”是美国创新的典范。
“我的名字叫巴拉克•奥巴马,我就是那个让马克穿西装、戴领带的家伙。”4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脸谱”(Facebook)网站总部参加由网站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主持的网络直播会议,以这样一句开场白拉开了自己参加2012年总统大选的帷幕。美联社评论称,奥巴马希望借“脸谱”提高支持度,但真正的赢家却是扎克伯格的网站。
用户超5亿
根据市场分析网站“社会烘焙师”数据,截至2011年1月15日,“脸谱”全球注册人数为5.96亿;美国“脸谱”注册用户为1.47亿,大约占网民总数的60%,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已经成为了“脸谱”的用户。
2010年底,《时代》周刊将扎克伯格选为年度人物时的评价是:“他完成了一项此前人类从未尝试过的任务:将全球5亿多人口联系在一起,并建立起社交关系。”并称,如果将“脸谱”联系起来的5亿多人聚集在一起,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相当于世界第三大国。
在哈佛宿舍里创办的网站
表面上马克•扎克伯格给人感觉和任何普通的大学生没有什么区别:风格奇特的T 恤、破烂陈旧的牛仔裤、阿迪达斯运动鞋、讲起话来甚至有点腼腆。当被人恭维“看上去蛮像一个互联网企业的老板”时,扎克伯格却有点被激怒的感觉,因为潜意识里,他不愿把自己再当成一个局限于象牙塔的大学生。巧合的是,这个年仅27岁的美国小伙子确实和世界首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在19 岁就开始创业,成立自己的公司,同样是出身中产家庭且教育良好,扎克伯格被誉为“盖茨第二”,两人的经历惊人相似——同样是哈佛大学的辍学生,同样年纪轻轻就赢得世人尊敬。
扎克伯格在美国纽约州长大,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是牙医,母亲是心理医师。其父爱德华•扎克伯格说,马克小时候很讨厌做家庭作业,于是开始教他写代码。10岁的时候马克得到了第一台电脑,从此将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上面,成为电脑神童。六年级时,他帮父亲的诊所编制了一套名为ZuckNet的即时通信软件,目的是让诊所门口的接待员不需要高喊“病人来了”,而可以直接用电脑进行沟通。“这个工具漏洞很多,时常崩溃,但我们用了将近一年时间。”爱德华说。高中时,他为学校设计了一款MP3播放机。之后,包括微软在内的不少IT 企业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是扎克伯格拒绝了年薪95万美元的工作机会,而选择去哈佛大学上学。
2002年秋,扎克伯格进入哈佛大学,出人意料地选择心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他对此的解释是:“我只是坚信,人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其实是人。我相信人们喜欢做那些使自己开心的事情。为了使自己开心,他们需要了解他们身边的世界,了解他们身边的人。”后来有记者评论说,扎克伯格本人,以至“脸谱”后来的一系列历史,其实都无非是这句话的注解。在哈佛的第二年,扎克伯格侵入了学校的一个数据库,将学生的照片拿来用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供同班同学评估彼此的吸引力。黑客事件之后不久,2004年2月,在同学达斯汀•莫斯科维兹、安德鲁•沙文、克里斯•休斯的支持下,扎克伯格创办了“The Facebook”,当时只是哈佛校内社交网站。不过,“脸谱”很快就以燎原之势,迅速扩展到所有常春藤学校,成为互联网英雄的又一个神话。
2005年5月,“脸谱”获得127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注册了facebook.com域名,开始面向更多的用户。为此,扎克伯格选择辍学专门经营网站。
腼腆的“战略家”
2010年10月,一部以扎克伯格为原型,名为《社交网络》的电影席卷美国票房。在电影中,扎克伯格被描述成一个琢磨不透的人物,孤僻、野心勃勃。
电影中有一处很关键的情节是,扎克伯格从朋友那里剽窃了“脸谱”的基本创意。现实中,的确有这样一起官司。据报道,直到2008年,双方才达成和解,扎克伯格补偿给对方200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4500万美元的“脸谱”股权,但随后对方又表示反悔。
无论如何,重要的是,是扎克伯格将“脸谱”带到现在的高度,这不仅仅是一个想法能够成就的。在朋友们眼里,扎克伯格只是一个“科技宅男”,害羞、内向,如果遇到他不感兴趣的话题,他就会一直回答“是的,是的”。按照其父爱德华的说法,小时候的扎克伯格“意志坚强、冷酷无情”,“对于其他孩子的问题,可能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就行了。但对于马克问的问题,那就要打起精神。你必须准备事实、经历、逻辑和理由与他进行强有力的争论。”
虽然早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但扎克伯格还是那一身他初创“脸谱”时的装扮:深蓝色T恤、牛仔裤,甚至在数次改变了“脸谱”命运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全球时也是这样。然而,每当谈起“脸谱”的未来发展时,和那些乳臭未干的同龄人不同,27岁的扎克伯格像是一个战略思考者,谈吐之中充满了他对Facebook的宏远发展规划。他会立刻表现出与其外貌不相称的深谋远虑。他的观点比其他互联网的从业者更有远见,这种自信来源于Facebook牢牢吸引的1千多万用户。“我从来不想运营一个公司或者企业,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用户的体验上,总想怎样能给他们带来革命性的便利。”在马克•扎克伯格的理念中,与其说是对互联网的开发应用,不如说是聚焦于对世界的改变更为贴切。
面对未知的未来,扎克伯格很有自信:“很多公司经营的网站都声称立足于社交网络,他们的网站大同小异,提供的都是约会地点、媒体信息集粹,或者交流社区类似的信息,但是Facebook旨在帮助人们理解这个世界。我们肯定不会效仿门户网站,让用户尽可能多地在网站上消耗时间。我相信Facebook未来一定有盈利的。”
和同为社交网站的MySpace不同,扎克伯格坦言,通常一个普通用户只能看到Facebook群体中不到0.5%的其他用户信息,这是因为Facebook采取了完善的信息保护机制,不让信息泛滥成灾,保证了用户的隐私权安然无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ySpace 的注册用户只要他们愿意的话,就可以浏览所有其他用户的资料。
雅虎前首席执行官特里•塞梅尔(TerrySemel)曾出价10亿美元收购“脸谱”,却被他一口回绝。塞梅尔说,他从未遇到过能拒绝10亿美元的人。“他说,这不是钱的问题。它是我的孩子,我想一手把他带大。”2006年,塞梅尔在回忆这场对话时说:“简直难以置信。”哈佛大学学生报也曾报道此事。“那不是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扎克伯格对该报说,“我的意思是,我们能赚很多钱,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
美国互联网战略的“抓手”
美国链接分享服务商AddThis的统计显示,2010年全球互联网44%的在线内容分享通过“脸谱”进行。近年来,“脸谱”正日益成为世界热点事件的“催化剂”。在突尼斯、埃及等多个中东国家发生的游行示威活动,大都是通过“脸谱”网站进行组织和串联的。
目前,随着“脸谱”的壮大,其与美国政府的联系也逐渐密切。《纽约时报》称,“脸谱”已任命多名来自民主党政府的人士担任法律、政策方面的高官。现任“脸谱”首席运营官谢乐尔•桑德伯格就曾在克林顿政府财政部任职。
2011年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关于所谓“互联网自由”的演讲时就称,“脸谱”、“推特”等网络工具在中东“革命”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美国政府将支持这些网络工具“对抗一些国家对互联网的压制”。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称,奥巴马政府正抓住时机,把社交网站当作外交新武器纳入21世纪的国策。《纽约时报》指出,奥巴马政府已经把社交网络视为“外交箭袋中的一支新箭”。
去年底,扎克伯格携其华裔女友以度假名义访华,分别拜访了百度CEO李彦宏、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新浪CEO曹国伟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前不久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扎克伯格说:“今年的个人挑战是我每天花1个小时学习中文,我尝试理解这门语言,它的文化,它的心理定势。中国是这个世界如此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10亿人口,你如何能将全世界连接起来?”
扎克伯格认为,Facebook是一个微缩的现实社会,超过60%的用户会每天上来逛逛,看看朋友在做什么,检查有没有新收到的消息并作出回复,或者更新调整个人的资料。Facebook要求用户提交的个人资料都是标准格式的,而不是像MySpace那样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Facebook最新的变化是在用户首页增加了NewsFeed,尽管对这项变化尚存争议,但是扎克伯格认为值得尝试。NewsFeed能让每个用户登录后,就了解到自己的密友干了什么,对方有了什么新的变化。不少用户已经尝试使用这个新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