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礼器,是分封时代贵族身份的象征。铜作为铸造钱币的主体金属,雄视中国金融业长达一千六七百年
翁礼华,1945年生,毕业于原杭州大学化学系,“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省劳模。20世纪80年代从政后历任奉化、鄞县县长,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兼省地方税务局局长及国资办主任。2003年从财政厅卸任后,改任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中国财税博物馆馆长,浙江大学特聘教授、财经文史研究中心主任。
现在,不少年轻人都知道中国古代使用铜钱,但不知道铜在出现之初并非主要用来铸钱,而是用来铸造礼器和武器。
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相对于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的西亚、南亚及北非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晚了将近3500年。
青铜是红铜(即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有低熔点高硬度的特点。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由于青铜熔点在700-900摄氏度之间,比红铜的1083摄氏度熔点低了几百度,极易熔化和浇铸;而含锡10%的青铜,硬度能提高到红铜的4.7倍,性能又有很大改善,所以,作为中国历史上大规模使用的合金材料——青铜出现后,对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起到了划时代作用。
人类社会,任何先进技术的出现都必然服务于当时社会的有效需求。由于中国在夏商周时代“国之大事,在祀及戎”。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
夏、商、周三代的青铜武器主要有:戈、矛、刀、箭、剑、戟(jǐ)、镞(zú)等诸多品种;礼器则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等不同类别。武器,主要用于作战;青铜礼器,用于代表地位和尊贵的礼仪。
而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两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则属于非礼器类青铜器中最精美的一流作品。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被誉为“青铜之冠”。
如果到现场参观,你就会发现,当年秦始皇陵铜车马中应用的两种小零部件,时至今日仍对现代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一个是“节约”,它是马具中用于绳带之间的连接件。有了“节约”,马具中的绳带就不容易乱起来,对于马匹的长途奔驰颇具意义。当年的节约意味着“节制”和“约束”,当今的节约则意味着“节省”。另一个是顶部呈针尖状的“策”,它是驭马的工具。“策”系铜质,呈长竹竿形,镂有三段花纹,未端有一个尖头,长75厘米,直径0.8-5.5厘米,做工细致精美,其作用与现代的马刺(骑马者钉在鞋后跟上的一种铁质的刺马针)相似。今天驭马用的“针”与“策”有了更宽泛的含义,演变成了国家指引社会前进的方针、政策。
青铜礼器,是分封时代贵族身份的象征。随着春秋战国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的礼仪制度已随着周天子的“礼崩乐坏”而彻底瓦解,礼器已不再是权威的象征。到了秦汉时期,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井田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一统天下的大帝国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这时,人们发现与其用铜来铸造失去实际功能的青铜礼器,还不如用来铸造铜钱来得有效益。因为,钱除了其商业资本功能,即以钱经商做买卖能赚更多的钱以外,在土地私有制的条件下,钱还能购买土地,通过土地出租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在汉朝以后人们再也看不到商周时代的那种气象磅薄的青铜器了。
由此可见,随着人对利益的追求,金属材料也成了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工具。随着战国后期更便宜且性能更好的铁的大量生产,人们便用铁取代铜作为武器。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陶瓷器发展,人们也不再使用昂贵的青铜作为日用器皿。从此,铜作为铸造钱币的主体金属,雄视中国金融业长达一千六七百年,直到明朝后期,铜才被容易分割且更稀有的金属——银取代了主体地位,退而成为铸造辅币的主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