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捷军
浙江文化大省的建设过程已基本完成,建设目标已初步实现。目前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按科学发展要求,加快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当前和未来我国文化发展战略制定的宏伟目标。应当说,这既是对包括浙江在内全国10多个省份文化大省建设的充分肯定,也为下一步发展特别是建设文化强省明确了发展方向。当前,浙江应认真总结文化大省建设的成就经验,积极实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转变。
1999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后,10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按省委赵洪祝书记“必须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努力实现文化大省建设的新突破”的总体思路,浙江出台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编制并开始实施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建设也随之形成了独特亮点:
从历史看,浙江文化的固有特质是在历代人民的艰难创业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自古至今,浙江各地日积月累地逐步渗透、潜移默化地处处浸润着的经世致用、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等商业文化气息的事功精神,浙江经济“轻、小、散”的产业结构和家庭化、分散化、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既培植了一个又一个终成规模的特色产业,又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浙江人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更凝练提升了独特的浙江文化。近年来的实践和成就表明,浙江的创业富民战略已不仅限于经济领域。文化同样为“富民”战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现实条件:
——文化是党和政府“富民”战略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已连续多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并由此拉动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全省农民的恩格尔系数早在2000年已下降到43.5%(全国同期为45.6%)。到“十五”结束时,则再次下降到38.6%(全国同期为43%),而农民的文化娱乐支出人均支出相应已达到215元,比2004年提高了10.8%。2006年,对余杭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中的迫切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教育、医疗卫生、出行和文化娱乐四大选项中,选择“文化娱乐”的竟占 50%,“出行”、“医疗”、“教育”等选项分别占25%、23%和15%。这说明农民富裕起来后会有更为迫切的文化生活需求。省委、省政府顺势而为,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文化“富民”举措:如通过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和“种文化”等活动,在全省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至今,全省财政事业费对文化的投入已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
——文化成为浙江“民富”的重要来源。正因为省委、省政府见势早,行动快,效果也明显。到2009年,在全省城镇居民16683元的人均消费支出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占13.8%;在农村居民7375元的人均消费支出中,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10.9%。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2009年“全国各省(区、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调查分析”表明,浙江当年“城乡人均文化消费”为999.54元,远高于全国564.94元的平均水平,同时也高于广东(989.86元)、江苏(986.22元)、天津(877.77元)等省市,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三位,充分反映了省委、省政府“文化富民”战略的具体成效。
——浙江文化注重从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入手实现转型。省委、省政府认为,“民富”不仅不能限于单纯的物质生活领域,也不能限于单纯的文化生活,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升人的现代化素质。于是,2008年出台的《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同时,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这是浙江文化进入新时期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
——浙江文化从拓展创新领域着眼实现转型。从2007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起,省委、省政府就注意把文化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把创业创新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方面最有典型意义的莫过于动漫产业。从第一届仅数万人参加、成交金额仅30亿元,到今年有200多万人参与、成交金额达120多亿元。短短七年时间里,杭州中国国际动漫节和之所以能实现突破性的飞跃,并成为领跑全国同时令世界同业瞩目的标杆,浙江动漫产业创业思路、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功不可没。发展到今天,人们很难分清动漫到底是文化产业还是经济产业,10年前省委、省政府“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战略构想一步步得以落实。
——经济转型升级使浙江文化的创新成就辈出,新型产业所占份额逐步加大。如果说,社会转型着眼于提升人的现代化素质,那么,文化创新则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又一个亮点,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的兴起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标志。到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07.96亿元,约占GDP的3.5%,比上年增长9.9%,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2.8个百分点。从2005-2009年,全省年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为3.2%左右。
经济转型升级使浙江文化的创新成就辈出,新型产业所占份额逐步加大。今天,全省已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投资总规模在1300亿元以上,其中被公认为中国文化“三个第一”的企业(“中国演艺第一股”的宋城集团、“中国电视剧第一股”的华策影视、“中国电影第一股”的华谊兄弟)都已在国内甚至海内外享有盛誉。经济转型升级为文化拓展了发展空间,文化为转型升级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浙江文化大省的建设过程已基本完成,建设目标已初步实现。目前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按科学发展要求,加快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文化强省是由初期部分“大”到后期全面“强”的建设过程。一般来说,“大”是指量的积累程度和规模的扩张速度,“强”则是指建立在这一基础上质的提升和飞跃。“大”是“强”的基础和前提,但“大”并不等于“强”。而“强”则必须包含“大”的要素,同时又具有与“大”不同的特质。文化的“强”是指文化现代化(指文化供给能力和消费水平的加权平均值)、文化竞争力(指文化传统资源、现实产品和综合效益的加权平均值)和文化影响力(指文化市场份额、传播覆盖率和环境优化程度的加权平均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提升展示。由于财力等原因,前期建设中可能会有“得”有“失”,有“保”有“压”,不一定在所有领域面面俱到。而“强”必须在各主要领域具有一流的整体实力和全面的综合水平,在所有创强省份中具有超群领先地位,特别要注意消除明显的短板和缺陷。
文化强省是由初期较为注重外在形式到后期更为重视内涵素质的提升过程。在建设初期,它可能相对注重外在物质形式的发展积累、项目数量的规模布局等等。全会指出:“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强”更应关注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内在本质,必须积极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致力于提升公民综合文化素养。
文化强省是由初期不同程度“自发”到逐步“自觉”、“自信”,再到最后实现“自强”的改革开放过程。一方面,由自发转向自觉是建设文化强省的思想基础和必要前提,关键在于通过加快改革进程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据此,判断文化自觉意识和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如何处理好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强省建设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促进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等文化形式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由自信到自强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客观结果和必由之路,关键在于通过加大融合开放力度推进强省进程。全会指出: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目标和价值取向。由于浙江处于中国最为开放的优势区位和世界第六大都市圈(也是中国唯一世界级都市圈)的核心位置,具有“三个面向”的独特优势,而且以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勇于开拓的创新力、同舟共济的凝聚力等为典型特征的海洋文化精神,正日益成为引领浙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主导意识。同时,浙江还具有活跃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的内生活力。全国能同时具备这些特征的省份并不多,浙江更有以开放融合的先发优势再次率先建设文化强省。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既需要有坚定的自信和锲而不舍的决心,更需要有切实可行的目标举措和严谨细致的精神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