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勇虎 李亚萍 杨凤娟 杨 丽 潘 欣 杨 波 肖 骏 刘早霞 姜春英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眼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41)
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发生在45岁以上人群眼的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感光细胞层和脉络膜组织的退行性病变。AMD在临床上可分为萎缩型和渗出型。目前,AMD的研究多集中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组织的病理变化方面〔1〕,因此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视网膜感光细胞层,探讨AMD视网膜感光细胞层的损伤特点。本文对一组早期萎缩型AMD患者进行15 Hz刺激光频率下暗视视杆细胞视网膜电图(ERG)检测,探讨15 Hz刺激光下暗视视杆细胞ERG在早期萎缩性AMD的变化特点。
1.1 对象 早期萎缩型AMD患者15例20眼,单眼10例双眼5例,视力0.6~1.0,荧光血管照影(FFA)下黄斑表现为没有或仅有少量透见荧光;眼底可见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反光消失及硬性玻璃膜疣。正常对照组10例18眼,矫正视力≥0.8,且排除了合并其他可能影响黄斑厚度的眼底病变以及眼前节混浊影响成像的患眼。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查视力,裂隙灯,眼底和暗视视杆细胞ERG检查。暗视视杆细胞ERG检查:采用德国ROLAND CONSULT公司生产的罗兰眼电生理系统,刺激器为全视野Ganzfeld Q450,刺激频率为15.151 52 Hz,周期为0.066 s,绘图时间为150 ms,含发光二极管(LED)闪光光源,标准白色闪光强度为-25 cd,背景光也为白色。选用低频为0.2 Hz,选用高频为300 Hz,1%复方托品酰胺散瞳(直径≥8 mm)。暗适应30 min后,被检眼滴入1%盐酸奥布卡因1~2次,表面麻醉,在角膜电极中滴入少许甲基纤维素,放置角膜电极,参考电极和地电极为盘状银制电极,分别置于外眦和前额。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据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AM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暗视视杆细胞ERG比较,b波振幅和峰时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暗视视杆细胞ERG比较(±s)
表1 两组暗视视杆细胞ERG比较(±s)
组别 b波振幅(μV) b波峰时(ms)早期萎缩性AMD组31.82±14.86 76.30±6.91正常对照组 31.89±15.21 79.38±4.18 P值 >0.05 >0.05
关于AMD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但有关AMD视网膜感光细胞层损伤的研究却很少〔2,3〕。在视网膜中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分布差异很大。中心凹处视锥细胞最多,随着离心度的增加视杆细胞逐渐增多。离中心凹4~6 mm(视野15°~25°)视杆细胞最多。有些学者在供体眼视网膜病理研究发现:在AMD早期中心凹视锥细胞数量正常,中心凹旁视杆细胞与视椎细胞都发生变性,数量减少,但视杆细胞比视锥细胞减少得更严重,在离中心凹1~3 mm减少最明显(3.5°~10°);在渗出性AMD晚期,在瘢痕上幸存的是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基本消失。刘学政〔4〕等在健康成年Wistar大鼠中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糖尿病中发现,早期视杆细胞膜盘模糊不清,膜盘间隙略有扩大,随病情加重上述症状更为明显。
目前临床上对视杆细胞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视野检查、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色觉检查、视觉生理检查等。有些学者采用局部视网膜电图(L-ERG)对AMD研究,以记录视网膜局部区域的电反应。Sandberg等〔5〕设计了两通道刺激光的检眼镜获得局部ERG,对有单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AMD患者的对侧正常眼进行L-ERG检查,结果与正常人相比其振幅正常,潜时延长。陈长征〔6〕等对早期AMD患者记录多焦ERG检测中央25°,81个位点暗视敏感度发现早期AMD患者暗视敏感度降低,这些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视杆细胞易感性的学说。视觉电生理对湿性AMD检测结果表示各波振幅、潜伏期明显降低。在暗视视杆细胞反应有一个明显的b波,但无a波,这是因为视杆光感受器对弱光刺激的电活动非常小,以致不能察觉到一个a波,但当电活动的信号传入到视网膜内层与视杆细胞相连的on双极细胞产生去极化后此信号被放大100倍。另外对这种高度视网膜放大,b波细胞内的细胞电流也累及到Müller细胞,造成暗视视杆细胞反应的b波较a波更明显。众多学者发现在0.2 Hz标准刺激频率下,AMD患者的暗视视杆反应b波振幅和b波峰时与正常患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Sharpe等〔7〕证明了闪烁光的感受性在0 log scot td sec背景强度下时间分辨率15 Hz附近出现明显的中断现象,进一步研究首次提出视网膜视觉传导存在双重性,即视网膜慢快通道。15 Hz频率刺激下刺激信号在慢快通道中传导的时间不同,在慢通道中传导的时间比快通道传导时间要慢半个周期(约33 ms)。早期AMD患者的视网膜变化在标准(0.2 Hz)频率刺激下可能在某些因素的干扰下不会被表现出来。本研究基本客观反映了在刺激频率15 Hz,标准白色闪光强度为-25 cd下暗视视杆细胞ERG的变化,但本研究是小样本研究,有待进一步做大样本的研究。
1 Sunness JS,Massof RW,Johnson,et al.Diminished foveal sensitivity may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adranced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J〕.Ophthalmology,1989;96(3):375-81.
2 Curcio CA.Photoreceptor topography in ageing and age-related maculopathy〔J〕.Eye,2001;15(3):376-83.
3 Curcio CA,Owsley C,Jackson GR,et al.Spare the rods,save the cones in aging and age-related maculopathy〔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0;41(8):2015-8.
4 刘学政,萧 鸿.早期糖尿病大鼠光感受器超微结构变化〔J〕.2000;18(4):322-4.
5 Sandberg MA,Weiner A,Miller S,et al.High-risk characteristics of fellow eyes of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J〕.Ophthalmology,1998;105(3):441-7.
6 陈长征,吴乐正,吴德正.老年黄斑变性早期局部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功能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4):255-9.
7 Sharpe LT,Stockman A,Macleod DI.Rod flicker perception:scotopic duality,phase lags and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J〕.Vision Res,1989;29(11):15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