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才 符文彬 孙 健 骆 悠 孙振宜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广东 广州 510120)
肥胖病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肥胖患病率正在大幅度增长。目前临床治疗肥胖症文献研究报告较多,方法纷繁复杂,同时实验研究尚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为了寻找合理有效的针刺治疗肥胖症的规范化方案,本课题组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对40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采用针刺等治疗,试图找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0例患者均为我院针灸门诊病人,经临床检查可以排除患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肿瘤和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代谢病等继发性肥胖,年龄18~65岁,近3个月未接受针灸减肥治疗。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诊断标准:以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为评估指标。BMI≥23为超重;23<BMI≤24.9为肥胖前期;25≤BMI≤29.9为I度肥胖;BMI≥30为Ⅱ度肥胖。
1.3 分组及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40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针刺组、针刺组、针刺加耳穴组、耳穴组,以11∶11∶1的比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①假针刺组:采用假穴(治疗穴位旁2 cm非经线上)、细针(对照针0.22 mm×40~50 mm,治疗用针为0.35 mm×40~50 mm)、浅刺(刺入2 mm)的方法。②针刺组:与假针刺组同期,隔日进行一次。取穴:曲池、中脘、天枢、气海、血海、足三里、内庭;配穴:脾虚湿盛加阴陵泉、三阴交、水分、脾俞;胃肠实热加上巨虚、大肠俞、支沟、丰隆;肝郁气滞加膻中、太冲、阳陵泉、行间;脾肾阳虚加脾俞、肾俞、太溪、关元;阴虚内热加太溪、肾俞、太冲、三阴交。操作方法:患者舒适体位,穴位常规消毒,用0.35 mm×40~50 mm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补泻完毕后,于双侧天枢、足三里穴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两组线,用断续波,频率为20次/s,强度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值为度。留针3 min。疗程:2 d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③针刺加耳穴组:针刺及耳穴操作均同②、④。④耳穴组:取穴:主穴:神门、饥点、三焦、内分泌;配穴:脾虚湿盛加脾、膀胱、交感;胃肠实热加胃、大肠、小肠;肝郁气滞加肝、胆、皮质下;脾肾阳虚加脾、肾;阴虚内热加交感、心、肾。操作方法:以医用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贴于耳穴,嘱患者每日三餐前半小时自行按压穴区,每穴30~50次,以感到轻痛为度。疗程:隔日治疗1次,两耳交替,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以上4组在治疗期间均进行饮食医嘱,原则为一日三餐“饿了就吃,不饿少吃”。采用均衡的营养膳食,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保持适量运动。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性指标 体重、BMI,体质百分率。分别于治疗前、第4、8、12周进行测量,要求测量标准化,即定时、定秤(尺)、定条件。
1.4.2 生化指标 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别于患者治疗前、第12周治疗后早晨8时空腹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测。FINS运用化学发光法,使用拜耳公司Centaur240型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TC用CHOD-PAP方法,TG用 GPO-PAP法,均用Roche Modular PPI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5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疗效标准制订。显效:体重下降5 kg以上;有效:体重下降2 kg以上;无效:体重无变化或未达到上述标准。观察不良反应,及时建立不良反应报告表。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数据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2.1 四组疗效比较 在12 w疗程结束后假针刺组总有效率为16.0%,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3.0%,针刺加耳穴组总有效率为82.0%,耳穴组总有效率为39.0%。见表1。
2.2 四组治疗前后TC、TG含量比较 见表2。
2.3 四组治疗前后体重、BMI、体脂百分率比较 见表3。
表1 四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疗效比较(n,n=100)
2.4 四组治疗前后FINS、HOMA-IR含量比较 见表4。
表2 四组TC、TG含量比较(± s,mmol/L,n=100)
表2 四组TC、TG含量比较(± s,mmol/L,n=100)
组别TC TG假针刺组 治疗前4.78±0.49 1.88±0.69治疗后 4.19±0.56 1.81±0.68针刺组 治疗前 4.96±0.65 1.56±1.01治疗后 4.53±0.651) 1.54±0.691)针刺加耳穴组 治疗前 4.77±0.76 1.75±1.23治疗后 4.20±0.231)2) 1.62±0.941)2)耳穴组 治疗前 4.69±0.56 1.98±0.34治疗后 4.34±0.551)1.91±0.65
表3 四组治疗前后体重、BMI、体脂百分率比较(± s,n=100)
表3 四组治疗前后体重、BMI、体脂百分率比较(± s,n=100)
组别 体重(kg)治疗前 治疗后BMI(kg/m2)治疗前 治疗后体脂百分率(%)治疗前 治疗后假针刺组 79.55±10.22 70.44±15.23 28.65±11.40 25.85±12.22 42.40±14.88 33.10±11.80针刺组 78.56±8.97 70.68±12.981) 29.00±12.22 25.90±7.891) 41.00±9.70 34.30±8.301)针刺耳穴组 76.93±15.23 71.35±14.551) 29.12±8.33 24.28±10.561) 43.12±10.55 32.86±13.631)2)耳穴组 80.22±12.33 71.88±15.32 29.45±13.45 25.34±10.56 42.55±15.65 40.89±13.98
表4 四组FINS、HOMA-IR含量比较(± s,μIU/ml,n=100)
表4 四组FINS、HOMA-IR含量比较(± s,μIU/ml,n=100)
组别FINS HOMA-IR假针刺组 治疗前9.48±2.46 0.40±0.13治疗后 9.18±2.56 0.36±0.16针刺组 治疗前 8.86±2.65 0.36±1.21治疗后 7.93±2.351) 0.31±0.691)针刺加耳穴组 治疗前 8.96±2.16 0.38±0.33治疗后 7.20±2.021)2) 0.35±0.641)2)耳穴组 治疗前 8.69±2.56 0.38±0.37治疗后 8.34±2.551) 0.36±0.791)
肥胖症的发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由于人体内阴阳失衡、水液代谢紊乱而形成。古人称肥胖者为“肉人”、“肥人”。中医学认为肥胖的形成主要与饮食不节、脾胃不司、痰湿壅滞、冲任不和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如《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上溢,转为消渴”。肥胖的病机主要是“痰多”和“气虚”两方面,痰多有痰湿体质和久作痰涎二重内涵。有研究对1 036例肥胖人调查结果表明,具有痰湿之证候的高达72.1%,而可诊断为痰湿体质的为45.2%〔1〕。痰湿体质是近代中医体质学说的一个类型,具有这种体质的人又相应出现多痰多湿症状。同时肥人少气,其一,肥人活动少,导致气虚;其二,肥胖已成,膏脂内聚,转输失调,气血津液无从化生;诚如汪昂所言“肥人多痰而经阻,气不运也”、“肥人形盛而气虚”。肥胖的病机除了痰多气少外,尚有蕴热与夹瘀。肥胖蕴热又以胃热为著,另者痰瘀同源,膏脂郁积必使气机壅滞,瘀血内生,故肥胖又多夹瘀。总之,中医学认为肥胖以脾虚、肾虚、肝气郁滞为本;痰、热、湿、血瘀、膏脂为标,即“本虚标实”之症。
本次研究发现,除假针刺组外其余各组均有一定疗效,针刺加耳穴组疗效较好,有效率达到82.0%。徐斌等〔2〕在对单纯性肥胖症治疗当中总结出针刺疗法为主要治疗方法。在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总结及临床、实验室研究后指出,首先在针刺方法上还是以毫针针刺为主。在临床治疗中笔者还发现部分个体在一定的治疗时间段体重等变化改变不大,其实这属于针灸减肥当中平台期问题,平台期不一定在减肥的中期出现,而是在初期同时都会出现。在这种情况出现时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增加针刺刺激量,如增加手法的使用,或增加电针波型、频率等使用,同时可以调整针刺穴位,如同时取背部夹脊穴,膀胱经穴位等,再者增加耳针治疗,体重再次变化即可进入下一期。同时加强病人的依从性是关键,王桂英等〔3〕指出,医生对患者进行减肥健康教育应贯穿整个减肥过程,医生不厌其烦的语言刺激和心理暗示,对减肥疗效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同时发现,患者的糖代谢、脂代谢等出现异常和内分泌系统紊乱,主要是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代谢异常,尤其是胰岛素抵抗现象的出现;肥胖症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已被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所证实〔4〕。本文采用针刺干预同时也调整内分泌系统,纠正代谢紊乱,这样使存在的可逆的异常代谢功能得到恢复。表明针刺方法治疗肥胖可以改善肥胖患者体内异常的物质代谢及紊乱的内分泌系统,促进其生物效应的发挥,从而调节进食,增加机体能量代谢,产生减肥减重的疗效。
本次研究评估针刺减肥的确切疗效,表明针刺加耳穴治疗疗效确切肯定,在几种方法中疗效较理想,能有效提高针刺治疗肥胖症的治疗效果。辨证论治是根本,坚持疗程,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加强对患者的膳食平衡教育,加强临床和实验方面的相互论证和支持,将代表未来针刺治疗肥胖的主流发展方向。
1 王 琦,盛增秀.中医体质学说〔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46-9.
2 徐 斌,刘志诚,张中成.针刺治疗肥胖临床方案制定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中国针灸,2004;24(2):129-33.
3 王桂英,艾炳蔚.关于提高针灸减肥疗效的思考〔J〕.中国针灸,2006;26(7):527-9.
4 孙 凤.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9):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