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洛阳 471003)
剖宫产术后疼痛引起产妇交感神经兴奋,抑制了催乳素的分泌,对产后早期哺乳不利。本研究观察了剖宫产后不同镇痛方式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药物用量及对血清泌乳素(PRL)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剖宫产术后患者 150例,年龄 23~38岁,孕 38~41周,平均 39周,均为初产妇。随机分成 A、B、C组,各 50例。所有产妇均无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无乳头凹陷、扁平乳头等乳房发育缺陷及内分泌疾病,无母乳喂养禁忌证,无镇痛、镇静药成瘾史及过敏史。术后均给予常规抗炎和缩宫素治疗 3 d。
1.2 方法
1.2.1 麻醉及镇痛方案 150例产妇入室后常规建立静脉通道,监测 HR、SpO2和 ECG。产妇均左侧卧位常规行 L2~3腰—硬联合麻醉,给予 0.5%布比卡因 7.5~10 mg,向头侧置管 3.0 cm。A组采用硬膜外镇痛泵,给予芬太尼 0.5 mg+罗哌卡因 250 mg+0.9%氯化钠注射液 100 ml;B组采用静脉镇痛泵,给予为芬太尼 1.0mg+0.9%氯化钠注射液 100 m l;C组采用肌注镇痛,间断肌注哌替啶,每次 50~100mg,24 h内肌注不超过 3次。所有产妇产后均行早接触、早吸吮,母婴同室,按需哺乳。
1.2.2 观察指标 ①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镇痛效果。②参考文献[1]方法进行镇静评分。③血清 PRL含量测定:所有产妇均于麻醉前和术后 24、48 h抽取未开放静脉通路侧肘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 PRL。④观察各组产妇术后初乳时间、排气时间及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2.0统计软件。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A、B、C组产妇术后 VAS比较 见表1。
表1 各组产妇术后 VAS比较(分,±s)
表1 各组产妇术后 VAS比较(分,±s)
注:与 C组相比,*P<0.05
组别 VAS 12 h 24 h 48 h A组 2.19±0.40* 2.22±0.38* 1.98±0.29*B组 2.28±0.45* 2.34±0.31* 2.03±0.32*C组 5.31±1.13 5.52±1.98 5.48±1.88
2.2 A、B、C组麻醉前及术后 24、48 h血清 PRL水平比较 见表2。
表2 各组产妇麻醉前及术后 24、48 h血清 PRL水平比较(μg/L,±s)
表2 各组产妇麻醉前及术后 24、48 h血清 PRL水平比较(μg/L,±s)
注:与 C组相比,*P<0.05;与麻醉前相比,△P<0.05
组别 PRL麻醉前 术后 24 h 术后48 h A组 226.9±28.5 391.1±61.1*△ 422.2±71.2*△B组 227.9±28.8 381.1±56.7*△ 412.3±68.8*△C组 228.7±29.9 323.4±38.8 341.1±48.8
2.3 A、B、C组产妇初乳时间、排气时间、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A组发生恶心呕吐 5例,B、C组分别为 11、2例,A组与 B组、B组与 C组相比,P均 <0.05。各组产妇初乳时间、排气时间、镇静评分情况见表3。
表3 各组产妇初乳时间、排气时间、镇静评分情况(±s)
表3 各组产妇初乳时间、排气时间、镇静评分情况(±s)
注:与 C组相比,*P<0.05
组别 初乳时间(h) 排气时间(h) 镇静评分(分)A组 21.2±4.5* 21.8±4.1* 3.16±0.49*B组 23.1±5.8* 22.3±4.4* 3.12±0.48*C组 33.2±8.2 30.1±6.1 0.51±0.10
产后早泌乳是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2,3]。剖宫产术后产妇常伴有剧烈的切口疼痛及宫缩疼痛,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抑制 PRL的分泌,影响母乳喂养[4]。传统镇痛方法以肌注派替啶为主,但其镇痛时间短且镇痛效果差。
本研究对剖宫产后产妇分别采用硬膜外镇痛泵、静脉镇痛泵、肌注镇痛,结果显示,A、B组术后VAS、镇静评分、排气时间、初乳时间均优于 C组,A、B组术后 24、48 h血清 PRL水平高于 C组。提示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泵镇静、镇痛效果优于肌注派替啶,且前两者对产妇 PRL分泌影响更小,初乳分泌时间缩短,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
芬太尼是阿片受体激动药,起效快,镇痛作用强,半衰期短,在体内代谢清除快。罗哌卡因是首个纯左旋体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有麻醉和镇痛双重效应[6]。一般认为,单一小剂量局麻药用于硬膜外镇痛容易产生阻滞不全,镇痛效果不理想,而单纯增大剂量增加神经的阻滞几率,同时也增加了恶心、呕吐的发生率[7]。本研究中 A组镇痛药物采用芬太尼 +罗哌卡因,B组只用了芬太尼,结果显示 A、B组在术后 VAS、镇静评分、排气时间、初乳时间、血清 PRL水平差异不明显,而 A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 B组。提示产妇硬膜外镇痛或静脉镇痛泵加用罗哌卡因,可减少芬太尼用量,减轻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
总之,我们认为,硬膜外镇痛或静脉镇痛泵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优于肌注哌替啶,硬膜外联合应用小剂量罗哌卡因和芬太尼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较轻,对产妇血清 PRL水平影响小。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5.
[2]顾美皎.现代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9.
[3]Azad SC,Groh J,Beyer A,et al.Continuous periduralanalgesiaus patient-controlled intrarenous analgesia for pain therapy after thoralotomy[J].Anaesthesist,2000,49(1):9-17.
[4]王佳,廖建梅,殷国平.剖宫产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对产妇泌乳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7):606-607.
[5]马雷,向维微,吴成富,等.剖腹产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对泌乳素及初乳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18(6):454-456.
[6]岳红丽,丁冠男,冯忠,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及对血清泌乳素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7):613-614.
[7]Beilin Y,Galea M,Zahn J,et al.Epidural ropivacaine for the initiation of labor epidural analgesia:a dose finding study[J].Anesth Analg,1999,88:1340-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