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优化方案治疗急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2011-07-30 09:08:02陶加平杨青容陈伟英罗苑媚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11期
关键词:瞬目内服面瘫

陶加平,王 玲,杨青容,陈伟英,罗苑媚

(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518033)

面瘫,现代医学称之为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是最常受损的脑神经,其病理表现为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面神经水肿、脱髓鞘,甚至轴突变性等一系列改变。目前,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存在不确定性,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体征,缺乏客观量化指标。治疗上时间窗非常关键,急性期不能有效治疗,则将导致病程延长,甚或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痛苦。因此早期对该病损害程度和预后进行评价;优化删选治疗方案是十分重要的。本课题选择针刺、中药内服、穴位敷贴方法的共4组组合方案,进行疗效比较观察,并结合瞬目反射(BR)等检测指标进行评价相关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源于我科门诊和病房。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按就诊患者门诊、入院顺序采用数字随机的方法,分为:1组(中药内服加穴敷)15例;2组(针刺加中药穴敷)25例;3组(针刺加中药内服)25例;4组(针刺加中药内服加穴敷)25例,共9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年龄在10~70岁之间;初诊时病程最短1天,最长7天。各组性别、年龄分布、病程情况经χ2检验,P>0.05,表明各组无显著差异,因此病例一般资料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与《针灸治疗学》。

1.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

总计最低1分,最高18分。轻型1~6分;中型7~12分;重型13~18分。本课题纳入观察病例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5分。

1.4 排除标准

排除中枢性面瘫,脑外伤、脑干病变、颅底病变所致面瘫。

2 治疗方法

2.1 选穴与针刺方法

穴方:患侧翳风、四白、地仓、颊车、牵正、太阳、阳白、迎香、攒竹,双侧合谷。操作方法:常规消毒,以1.5寸毫针刺翳风,提插泻法,留针,耳后茎乳突疼痛可刺络放血;余穴以1寸毫针浅刺,留针30 min。周一至周六,每日针刺1次。

2.2 中药内服“面瘫方”

药主用牵正散加减:白附子、僵蚕、全蝎、川芎、防风、白芷。风寒型加荆芥、桂枝;风热型加银花、连翘、菊花;血瘀加桃仁、赤芍、红花。每日1剂,服口2~3周。

2.3 中药“面瘫穴敷方”

白附子、红花、皂荚、冰片,研细粉调成药饼。选择翳风、地仓、颊车、太阳、攒竹穴贴敷,夜睡前贴敷,晨起揭去,敷7~10天。

2.4 观察疗程

患病初诊(1周内)即开始治疗,治疗3周为期。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统计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尼莫地平法:临床症状改善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8%以内。

3.3 电生理检查

3.3.1 方法 分别于发病1周内及3周疗程结束后对比观察面神经瞬目反射(BR)检测结果。方法:接地线置于前额中央,记录电极置于双侧眼轮匝肌,刺激电极置于双侧眶上神经,用超强刺激,重复刺激几次,选择重复性好的波形来测量R1、R2最短潜伏时。

3.3.2 肌电图评定标准 参考《临床肌电图学》[2]。BR:①R1的潜伏期为(10.0±0.6)ms,≥12 ms为异常,双侧R1的潜伏期之差≥2.0 ms为异常;②R2的潜伏期为(29.3±1.8)ms,≥34 ms为异常;③R1、R2、对侧R2'缺如为异常。

3.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5 治疗结果

3.5.1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经秩和检验,得P=0.0039,按α=0.0500水准拒绝Ho,故可认为各组的临床疗效不同或不全同,有统计学意义,第1组分别与第3组、第4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据统计得出的平均秩和可知第4组疗效最好,其次为第3组,再次为第2组,第1组疗效最差。

3.5.2 各组治疗前后BR潜伏期异常比较 见表2。

表2 各组治疗前后BR潜伏期异常比较(例)

经卡方检验,治疗前后比较按α=0.0500水准不拒绝Ho,各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得出:第1组分别与第3组、第4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3.5.3 各组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BR潜伏期之差比较 见表3。经过方差分析,治疗前各组比较,R1得P=0.9933,R2得P=0.0723,R2'得P=0.5946,按 α=0.0500水准不拒绝Ho,故尚不能认为各组总体均数不相等,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各组比较,R1得P=0.0005,R2得P=0.0000,R2'得P=0.0000,按 α=0.0500水准拒绝Ho,接受H1,故可认为各组总体均数不相等,有统计学差异。

经卡方检验得出:R1第1组与第3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与第4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第2组与第3组、第4组比较有显著差异;R2、R2'第1组与第3组、第4组比较,第2组与第3组、第4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

表3 四组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BR潜伏期之差比较(±s,单位:ms)

表3 四组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BR潜伏期之差比较(±s,单位:ms)

组别 例数R1R2R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1组154.37±1.903.38±1.9615.7±1.439.3±1.5016.5±1.8911.8±2.56 2组254.35±2.352.89±1.6516.2±1.486.1±1.6816.9±1.859.6±1.65 3组254.39±1.931.28±2.0516.7±1.204.7±1.3017.3±1.756.4±2.05 4组254.38±1.981.26±2.1015.9±1.104.5±1.1516.7±2.315.9±2.56

4 讨论

4.1 治疗方案的优化选择

针对面瘫急性期采取积极高效的治疗方案是缩短疗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后遗症的关键,而一般在发病后3周为最佳治疗恢复期。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局部血循环等药为主,临床证实有一定疗效,但尚不满意,且存在用激素等的副作用[3],尤其对于老人与小孩。本课题采用中医临床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中药、针灸、药物外敷,进行组合,并以3周为期,进行临床比较观察,结果是有意义的。

针灸疗法因疗效可靠、操作简便而受到推崇,WHO亦将其作为面瘫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针刺以祛风通络、通调气血为功效,风热型配合翳风穴刺络放血拔罐,风寒型配合温灸。本课题2、3、4组皆采用针灸疗法,其疗效明显高于第1组。

中药内服用于面瘫急性期,效果不宜忽视。该期病理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或夹寒、或夹热、甚或热毒,致经隧不利、筋肉失养而弛缓。治宜祛风痰、通经络,药主用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加味,力专效著,直达病所;并根据风寒型(寒凝血瘀,经筋失养),风热型(风热毒邪伤络,经筋失濡),辨证加味。本课题第3、4组疗效佳,说明中药内服与针灸疗法配合相得益彰。

中药“面瘫穴敷方”用于急性期亦有独到疗效。清代名医徐灵胎云:“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可见,穴位贴敷取药物与穴位、经络传导的相辅相成作用。本课题证明,第4组中药内服、外敷加针灸疗法,疗效最佳。

4.2 瞬目反射在急性面瘫的应用价值

面瘫的诊断仅依靠临床体征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并且定位模糊,电生理检查对神经阻滞及脱髓鞘是极为敏感的,本课题研究证明了其诊断价值。瞬目反射(BR)是由三叉神经输入、脑干中枢以及面神经输出共同构成的反射弧,可检测到包括膝状神经节在内的全部面神经,本研究观察到90例面瘫发病1周内瞬目反射阳性率100%,3周后随病情好转情况而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证明其早期检测价值显著,作为测定面神经损害程度与定位及评价疗效的客观科学依据[4],比临床体征分析更加准确,不失为面瘫早期有效的诊断方法。

[1]何兴伟,王柏阳,黄建华,等.灸刺足三里治疗难治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11):775-777

[2]汤晓芙.临床肌电图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21-122

[3]陶加平,盛薇,彭君华,等.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Western Medicines for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lsy[J].世界针灸杂志,2001,11(2):18-21

[4]文明利.瞬目反射在面神经麻痹的早期诊断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0):34-35

猜你喜欢
瞬目内服面瘫
内伤内服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层中医药(2022年4期)2022-07-22 07:53:06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联合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疗儿童异常瞬目的效果分析
医药前沿(2021年27期)2021-10-26 08:23:44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32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内服外敷防疫情
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 06:35:18
瞬目反射在面神经炎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儿童频繁眨眼为何
中药内服、外敷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58例
中医研究(2014年5期)2014-03-11 20:28:48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 20: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