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官员政绩追求八宗“最”

2011-07-28 08:39
西部大开发 2011年9期
关键词:政绩招商引资民生

中国社会的发展,一直都铭刻着深厚的行政烙印;地方官员的政绩追求,常常左右着一方福祉兴衰。诚然,政绩的优劣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但由此衍生出来的政绩观却指引着执政者的施政内容和效果,也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列车轻快或负重前行。为此,本刊记者梳理列举了当下官员政绩观的8种正负极表现,力求将事实还原给读者,把思考留给各位市县长。

最刚性的政绩——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是牵动全局的工作、最硬的政绩,其成效如何是检验我们全年工作的最重要内容……必须将其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坚持作为最硬的‘一票否决’,从而促进各级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这是西部某县今年的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通篇写满了“招商引资”4个字。该县某广场上还打着一条横幅,“建立以招商引资论工作好坏、干部实绩的考核指标体系”。

综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招商引资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可谓功不可没。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发展的现实来看,招商引资是绕不开的一环。这些年来,地方之间的竞争,争的是招商引资的实力;官员之间的政绩比拼,主要拼的也是招商引资的本事。人们批判的是恶性竞争,反感的是弄虚作假,讽刺的是盲目受骗,质疑的是招商成“招伤”。“项目上,干部上;项目下,干部下”。招商之殇,根子上源于对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不科学、不健全。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今天,招商引资在政绩考核中的“一枝独秀”,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

最冲动的政绩——大拆大建

1.修一栋楼要花50万,产生出的GDP就是50万;2.因为在修的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炸掉它则要10万,再在原址上修同样一座楼花80万,产生的GDP是多少?答案是140万。“不拆不建不发展,小拆小建小发展,大拆大建大发展,快拆快建快发展”。这幅杭州市火车东站附近挂出的标语,被一些地方视为城市发展的经验之谈,也说出了许多地方执政者的心里话。

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因大搞城市建设被戏谑为“满城挖”,全市5000多个建设工地遍地开花。赞同的人认为,阮书记“骂名”背后是百姓明天的幸福生活;反对派则认为“满城挖”背后是畸形的政绩观。而关于“满城挖”的是非,最终还是要在历史中得到定论和检验。大拆大建的横行,源于在政绩工程和GDP崇拜的驱动下,不少地方官员的政绩冲动。他们除了将其看成是发展经济最有力的手段外,更视其为树政绩的捷径。

最扎实的政绩——基础建设

前不久,长江流域持续强降雨,有地方防汛堤决堤,水淹全城。武汉全城交通几近瘫痪,坐落在珞珈山的武汉大学居然泡在水中。在咸宁,有些居民划着皮划艇去买菜。人们只得自我解嘲为“看海”。

一些城市忙着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未必是真“基础”了,而多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多个方面,但不少官员热衷显性的那些高楼、道路、桥梁、地铁,对埋在地下的供热、供水、排水、排污这些管线工程却重视不够。他们心中,搞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活。但路越修越宽,却越来越堵;房子越修越多,价格却越来越高,谁之过?

更严重的是,由于工程质量不过关,甚至有未批准先开工、完工未验收等众多问题,钱江三桥垮了、动车追尾了、高楼倒塌了……国内不少大城市都提出口号要建国际大都市,从随处可见的起吊机可见这场基础设施的大建设运动正在争分夺秒,但区区一场暴雨袭来,一些城市的现代化面貌就被戳穿了。

最艰难的政绩——经济转型

河南林州在飘雪中迎来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三级调查组,接受调查的将是那座已被关停了两年多却仍在发电的优创电厂和停热事件。据知情人士透露,优创电厂关停后仍在发电不是秘密,一直在向林州官庄220千伏变电站联网供电。这种行为,除了涉嫌套取中央财政落后产能补贴款,更是地方上对经济转型大战略的一次挑衅。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暴露,最明显的莫过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完全合理的利用。中央政府多次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放到显著位置,要求不再实施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拟转向节能环保型、绿色科技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上来。

转型的难度比发展还大,因为这需要打破利益,重新分配,很可能会让推动者在短时间内不见政绩、甚至只见“败绩”的事,这恐怕也是一些地方在此一直畏首畏尾的原因。若说从早期的关闭“五小”仅仅是试探政府的决心有多大,那么到关停小电厂、重组煤矿、钢厂那可就是要挥泪斩马谡了,谁不心疼?但现实要求我们做出改变。

最期盼的政绩——食品安全

三鹿奶粉、毒火腿、绝育黄瓜、牛肉膏、染色馒头、膨大西瓜……它们正在伤害着国人,而监管它们的人呢?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老百姓第一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水平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食品生产消费大国,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度颇高的词汇,原因是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

最新被打翻神坛的是山西的醋坛子,“勾兑”、“防腐剂”这样的字眼挑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社会上每次谈论食品安全事故时,“监管不力”是必然会碰触到的话题,而问责疲软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在很多食品质量事件中,工商、质监、农委等部门相互踢皮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导致问责最后不了了之。而在具体的地方上,对暴露出来的造假行为,除了直接造成死亡的以外,多数置若罔闻,漠视其长期存在——用川南某市一名质监局办公室主任的话来讲,就是“曝光什么抓什么,没有曝光的继续做”。食品安全关乎一个民族能否健康发展,这是民众心里最期盼官员能出的政绩。

最优质的政绩——改善民生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而改善民生则是最大的政绩,也涵盖了民众需求的方方面面。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保障是民生之安。本刊报道过的陕西省神木民生实验,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率先大胆突破,推行了12年免费教育、全民免费医疗、城乡统筹养老保险等“十大民生工程”,这也是当地官员们一份优质的政绩。

卫生部部长陈竺认为照神木模式推广,“大概1/5的县都可以做起来”。原民政部官员王振耀也算过一笔账,全国按照神木的标准实行免费医疗,4300亿元就可以实现了。反观经济并不发达的宁夏首创高龄老人津贴,广西防城港率先落实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实行免费学前教育。今年8月,身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湖南省桑植县进行了医改,34.2万该县农民只要交150元,就能在全县46个乡镇卫生院享受住院全报销政策……这些说明,钱不是最大问题,政府的决心比财力更重要。

最前沿的政绩——幸福指数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身在农村的家乡被建设得更美,环境更好。首先要改造房子,再把道路修建成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两边装上明亮的路灯,还要把医院改造一下。然后,我还要改造学校、菜场、通信……

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指数”成为热词。部分省区市将其置于重要位置,并提出要“GDP减速,幸福提速”。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体现在国民幸福的提升上,广州市政府参事室主任张嘉极认为,“幸福指数”应该囊括收入、保障、物价、住房、教育、环境、医疗、文化等各项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有人把“幸福指数”比喻成转型时期那把摆脱“GDP崇拜”的钥匙,再恰当不过。但幸福本是个庞大复杂的话题,不同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更遑论量化。

幸福感其实更多来自对“明天幸福”的憧憬,温家宝总理与网民交流时有关“幸福”的表述言犹在耳,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强调民众幸福,这对政府执政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地方政府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欠发达地区。

最长远的政绩——环境保护

广西来宾市从2008年开始就对金秀瑶族自治县不再考核GDP,鼓励其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最终交出的成绩单却出人意料的漂亮,该县的GDP比去年同比增长12.6%,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8%,比全广西的增幅高18个百分点,创下历年增幅之最,同时各类环保指标全面上升。之后,来宾市又将这种考核方式应用在了忻城县,并准备在合山市继续推广。

优美的环境,一直是大连最靓丽的一张城市名片。但这样的美丽不是凭空得来的,大连人对环境一直充满着抗争和进取,其积极应对PX项目的勇气和做法尤其值得称道。当地政府在总结经验后,宣布PX项目停产,也开始更加成熟。

厦门市政府则是在民意之下更早终结PX项目的。今年5月,厦门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和干部考核体系,结果将作为各区政府年度绩效评估指标之一。

在去年的全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场会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感叹,尽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做了大量工作,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速度,仍远远赶不上资源开发的生态破坏速度。环保部高官这样的声音意味深长,部分地方政府“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冲动,看似是有着提高地方经济收入的压力,但根本前提还是在以GDP为核心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指标体系。万源归宗,这不仅是环保部门面临的一项困难,也是本文探讨所有问题的命门。

猜你喜欢
政绩招商引资民生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招商引资研究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招商引资新思路:精、专、优
都什么年代了还招商引资
“政绩”何以成“政债”?
民生寄语
重庆在第十二届东盟华商会招商引资成绩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