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芳
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湖北荆州 434000
高血压是以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2005年中国约16%的人口患有高血压,总人数达1.8亿[1]。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为40%以上[2]。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肾、脑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可导致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为了解高血压临床用药情况及动态变化,本文对我院2009~2010年抗高血压药的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等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有效、安全、经济用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通过药库计算机管理系统按照药品分类提取2009~2010年我院抗高血压药使用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金额。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运用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金额排序法和DDDs排序法对药品的年度总用量、及DUI进行分析。
限定日剂量(DDD)判断标准以2010年《中国药典》推荐的成人平均日剂量和第17版《新编药物学》[3]为基础,结合药品说明书及临床实际用药情况而定。DDDs=药品的年度总用量/相应药品的DDD值,该值反应了不同年度的用药动态和用药结构。DUI=销售金额排序/DDDs排序,该值反应了药品金额与用药人数是否同步,若比值接近1,表示同步性良好;比值>1,表示用药频度高,社会效益好于经济效益;比值<1,表示用药频度低,经济效益好于社会效益。
调查发现,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为我院最常用的抗高血压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频率相当。2009、2010年抗高血压药的销售金额分别为80.07、96.67万元,呈稳定上升趋势;2009年和2010年销售金额最高的抗高血压药品分别为氨氯地平片和左旋氨氯地平片,DUI为0.50和0.25;而硝苯地平缓释片、氨氯地平片的DDDs在2009、2010年均居第一、二位,DUI分别为8.00、10.00和0.50、2.00,说明这两种药用量稳定。见表1。
本研究结果显示,2009~2010年我院抗高血压药销售金额及使用量均呈上升趋势,原因可能与近年来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增高有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血压的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做得越来越好,高血压是一种需要终生控制的疾病,药物用量大、使用时间长,特别是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为40%以上,因此,我院抗高血压药销售金额逐年上升。
表1 2009、2010年我院抗高血压药销售金额、DUI、DDDs及排序
本研究调查发现,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为我院最常用的抗高血压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频率相当,与文献报道一致[5-6]。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适合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长效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是当今高血压治疗的主流[7],尤其对老年人高血压或合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尤为适用。2009年我院抗高血压药销售金额位居首位的是氨氯地平片,DUI为0.5,而2010年我院抗高血压药销售金额位居首位的是左旋氨氯地平片,DUI为0.2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由于能有效降低血压,且能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并发心功能不全的蛋白尿患者,但该类药的主要不足之处是不良反应存在个体差异,较为突出的表现为干咳和水肿,其中,干咳不良反应在文献报道中的发生率为10%~30%,且与给药剂量无关,并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症状亦无缓解趋势。我院依那普利片、盐酸贝那普片、瑞素坦的用量均较稳定。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后发生严重咳嗽而不能耐受患者的合理替代药物,其中,我院缬沙坦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最新的ONTARGET研究,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头队头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疗效及安全性上均具有一定优势[8]。β受体阻滞剂广泛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由于其具有降低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对于年龄较轻的患者较为适用,但因其可引起代谢紊乱,在临床应用时需格外注意[9]。本研究发现,2009~2010年我院倍他乐克片、富马酸比索洛尔片用量均稳中有升。固定复方制剂特别是新型制剂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的应用增长较快。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分析的抗高血压药物均为口服制剂,其中,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应用占主导地位,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频率相当,与2007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对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长效降压药物的肯定相一致。降压最主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性[10]。抗高血压是一个长期乃至终生的治疗过程,医生应遵循科学用药原则,优化治疗方案,杜绝不合理用药,争取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2]王宣琪,李宁秀.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及老年高血压防治[J].医学综述,2011,17(11):1674-1677.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6.
[4]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4-236.
[5]江启蓉,王述蓉.2007-2009年抗高血压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5):423.
[6]江红,马文红.2007-2009年口服抗高血压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3):247.
[7]郭善斌,韩峰,肇丽梅.我院门诊抗高血压药应用情况及趋势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29):2260.
[8]杨进刚,杨跃进.美国心脏学院2008年学术年会荟萃[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3):350.
[9]陈锐祥,邓裕勤.富马酸比索洛尔长期治疗高血压过程中对心脏保护的临床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5):54-55.
[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