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伶,李 丹,钟叙春
(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PHN发生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大约有10%~15%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带状疱疹后遗疼痛感仍然存在,10%~20%病例在几年后仍会有灼痛感,可于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出现。这种疼痛性疾病是医学界极其难治的顽症之一,有“不死的癌症”之恶名。我院科研小组运用神经阻滞配合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08年1—2010年12月于我院针灸和疼痛科就诊且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130例,其中男55例,女75例;年龄35~91岁(平均67.5岁);病史1个月至2年,平均(4.6±0.8)个月。治疗组中医分型:血瘀阻络型、阴虚火旺型、脾肾阳虚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7例)与对照组(63例),治疗前两组VAS视觉模拟评分及疼痛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1.1 病例纳入标准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所认定的诊断依据确定:患带状疱疹后,局部皮疹结痂后仍持续性长期性疼痛即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1.2 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①无他类神经痛;②无颈部肿瘤、骨折和脱位等病变;③无神经及其他系统疾病。
对照组采用注射治疗:①点状包围注射法:疱疹(皮疹)消退7~12个月以内,病变局部仍有烧灼样阵发性刺痛,而皮损面积较小者,采用2%利多卡因5mL与生理盐水配制成0.6%局麻药20mL,皮内注射,沿皮损或色素沉着区周围选择注射点,每点注入0.2~1mL,点与点相距0.5~2cm,完全覆盖皮损面或色素沉着区;②片状注法:(疱疹、皮疹)消退12个月以后,局部病变区域仍有烧灼样阵发性跳痛与不适感,皮损或色素沉着区较大者,点与点相距0.25~0.5 cm,注射后点与点相互完全融合成片状;③脊椎椎旁神经阻滞术:患者取侧卧或俯卧位,在相应节段胸腰椎椎棘突上缘旁开2~3cm处做一标记,常规皮肤消毒,用短针头做局麻皮丘,可以深达2cm。用8~10cm长、7号腰麻穿刺针,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此时将针尾连接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直到针尖触及椎板外侧,将针体穿刺深度标志物固定至距皮肤1.0~1.5cm处,然后将针退至皮下,改变进针方向沿椎板外缘或向外移0.5cm。此时左手缓慢进针,同时右手持续推注射器芯,一旦针尖刺透肋横突韧带进入椎旁间隙,右手即刻感觉阻力消失,同时针体标志物触及皮肤。回吸无血、无气、无脑脊液,即可注射局麻药6~8mL。以上三种疗法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①与③或②与③,起初每日注射1次,连续注射7天,视情况改为每周注射2~3次,上下限为12~25次,连续治疗3周,之后视情况休息3~5d。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调整局麻液用量,以防过量引起药物中毒,总量控制在50mL内为宜。
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药辨证施治。临床常分3种类型:①肝胆火盛夹湿型:持续性剧痛,夜间加重,舌质可见瘀斑或紫黯,脉沉细涩,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当归15g,桃红10g,川芎20g,牛膝10g,柴胡10g,枳壳10g,丹参20g,元胡10g,鸡血藤20g,甘草5g;②阴虚扰火型:可见痛呈针刺样灼性痛,皮肤干燥甚至脱屑,肌肉可萎缩,伴心烦、失眠,舌质绛红,舌苔黄,脉细数,方用养阴活血汤加减,处方:玄参30g,赤芍30g,石斛30g,当归12g,生地30g,鸡血藤20g,白薇10g,丹皮10g,地龙10g,鳖甲10g,徐长卿10g,甘草6g,白芍30g;③脾虚寒湿型:症见患区沉重胀痛,朝轻暮重,伴畏寒,疲乏无力,其痛悠悠不约,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方用温阳健脾汤加减,处方:党参15g,黄芪30g,茯苓20g,炒白术l0g,当归10g,鸡血藤30g,制附片l0g(先煎),干姜10g,木瓜l0g,泽泻10g。
采用疼痛评定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5级疼痛评分法进行评测。5级评分标准见表1,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变化,每个部分评分由轻到重为0~4分,将疼痛程度、疼痛频率及对睡眠的影响程度相加即为疼痛症状总分,故总分范围0~12分。
表1 5级评分标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两组患者年龄、VAS评分和每个月头痛天数采用t检测,两组性别分布、复发率、有效率采用χ2检验。
根据5级评分标准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疼痛积分-治疗后疼痛积分)/治疗前疼痛积分。显效:指数≥0.75;有效:指数0.74~0.50;微效:指数0.49~0.25;无效:<0.25。有效率=[(显效+有效)/每组例数]×100%.。
除去脱落及中途终止试验者,有130例患者均完成4周的口服药物及神经阻滞治疗,两组在治疗后7~10天内均有所好转,前后VAS变化见表2。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疗效(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疗效非常显著(P<0.01),而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PHN的发生与患者脊髓后根神经纤维受损有关,带状疱疹病毒可侵及脊髓后根神经节或半月神经节继而在脊髓神经或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感觉过敏、灼烧感或程度不等的放射痛,表现最明显的是皮肤分布区的痛觉过敏[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带状疱疹的形成多由肝胆脾经湿热毒邪所致,尤以年老体弱者疼痛更甚。中医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大致分为:①肝胆火盛夹湿型: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挟湿而发,邪阻经络不通则痛,治则当清肝胆之火,化湿止痛,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②阴虚扰火型:为毒气入内日久,蕴而化热,伤阴灼络,不耐久耗,治则当以养阴活血为要;③脾肾阳虚型:宜温补脾肾之阳为治则,温阳健脾汤治之。另外,在用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时,需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年龄、体质、疾病阶段、病变部位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其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对带状疱疹后期患者,尤其是后遗有神经痛者,配合汤药治疗往往有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1]王国林,王子千,王家双.中枢与周围神经痛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9.
[2]BOWSHER D,HELGASON S,SIGUER M.Mechanical allodynia in postherpetic Neuralgia:evidence mechanism depending on nociceptive C-fiber degenration[J].Neurology,1995,45(5):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