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帼筠
(连云港市东港中学 江苏 连云港 222042)
“常见的碱”课堂实录与点评
王帼筠
(连云港市东港中学 江苏 连云港 222042)
“常见的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十单元的内容,文章结合课堂实录点评课例的设计思想。
常见的碱;课堂实录;点评
常见的碱是学生在初中学习酸碱盐中一个重要的知识板块,本课时的知识容量大,围绕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发散出的知识点比较零散。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酸的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反复思考的问题。近期笔者在连云港市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观摩课中对上述思考进行了实践尝试,现将课堂实录和感悟呈现给同行们,以期进一步交流。
〔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两幅图片,爽:自做手工皂,好用又好看;怕:重庆一车祸8吨烧碱泄漏烧伤12人 。氢氧化钠属于哪一类物质?你能再举出几种常见的碱吗?(板书标题)。
过渡:你对常见的碱有哪些了解?
〔新知探究〕
活动一:〔初识常见的碱〕
1.投影:回看烧碱泄漏的图片,实物展示:浸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一段时间的鸡爪子。
学生归纳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俗称及腐蚀性。
2.设问:如果你在车祸现场,烧碱溶液沾在皮肤上,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归纳: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3.过渡:碱的用途很广泛,例如熟石灰与黏土和沙子混合可以做建筑材料。建筑工地上的石灰池中有大量的熟石灰,他们是如何制得的?
演示:向装有块状生石灰的烧杯中滴加水。(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生石灰的变化情况、烧杯口出现的现象。让学生触摸烧杯外壁感受温度的变化。)
教师讲述:氢氧化钙可以由氧化钙与水反应制得,同样氧化钠与水反应也可以得到氢氧化钠。引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活动二:〔初探常见的碱〕探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
1.投影实验内容。
2.教师讲述实验注意事项及安全要求。
3.学生实验:观察氢氧化钠的颜色、状态;将氢氧化钠放在表面皿上静置一会儿;将氢氧化钠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观察氢氧化钙的颜色、状态;将少量氢氧化钙放入盛有水的试管里,振荡溶解后静置。
4.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5.小组讨论后归纳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水溶性,以及是否有吸水性。
6.教师讲述:氢氧化钠固体放置在空气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步溶解,这种现象称为潮解。
设问:根据氢氧化钠易潮解的现象,你能推测出它具有什么用途?在实验室如何称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
学生:氢氧化钠可以作气体的干燥剂。称量氢氧化钠固体要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内称量。
过渡:氢氧化钠固体可以作为气体的干燥剂,它可以干燥哪些气体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继续研究它的化学性质。
活动三:〔再探常见的碱〕探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 (将学生分为A、B两种组别,A组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B组探究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1.投影实验内容。
2.学生实验:A、B两组学生分别向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分别向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A组的学生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时感到困惑,因为他们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而邻座B组同学向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时溶液变浑浊,于是有些A组的学生又悄悄地增加了氢氧化钠溶液的量,但仍然没有明显现象)
3.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4.归纳碱溶液的化学性质: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为红色。B组学生观察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出碱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结论,A组学生没有看见明显的现象,不同意此结论。
5.(1)学生提出疑问:氢氧化钠溶液能否与CO2发生化学反应?
(2)作出猜想:能反应?不能反应?
(3)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回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是否能溶于水,同学们向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加入水,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瓶子为什么会变瘪?这个实验能否给你一定的启发?
学生:向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加入水,观察到瓶子变瘪,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瓶内压强变小。我们也可以向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如果观察到瓶子变瘪就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教师点拨:这个设计是否严谨?(引导学生从氢氧化钠溶液由溶质氢氧化钠和溶剂水组成,来分析实验方案的严谨性)。如果不严谨如何改进?
学生讨论:不严谨,因为二氧化碳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的水中也能使塑料瓶变瘪。可以通过一组对比实验来说明问题。
(4)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完成对比实验。向充满同体积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分别注入同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发现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瓶比注入水的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大得多。
(5)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能与CO2发生化学反应。学生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设问:刚才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能否利用相同的原理继续设计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装置:教师巡视点评。展示学生的设计成果。
过渡:利用氢氧化钠溶液与CO2反应后密闭装置中压强变小,还可以观察到更奇妙的实验现象。
教师演示:喷泉实验。(边演示边讲述:圆底烧瓶内充满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当挤压胶头滴管,氢氧化钠浓溶液进入圆底烧瓶后,打开玻璃导管上的止水夹,观察现象)。能产生喷泉的气体有许多种,原理也各不相同,我们将在高中的化学课堂继续学习。
(6)实验反思:
①氢氧化钠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②尝试写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SO2、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氢氧化钠能否用作CO2、SO2等酸性气体的干燥剂?
④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生成物中你是否受到启发:能否用其他的方法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学生讨论:方案一、向实验后的试管中滴入稀盐酸,如果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进行;方案二、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然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红色褪去,说明反应进行。
教师点拨:碳酸钠俗称纯碱,其水溶液呈碱性(实验演示: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酚酞试液变为红色)。学生否定方案二。
学生实验:A组学生利用活动二中通入二氧化碳后的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B组学生利用活动一中静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的氢氧化钠固体,向其上滴加稀盐酸。
得出结论:方案一正确。
学生质疑:在向试管中加稀盐酸的过程中,有些组在加入后立即看见有气泡产生,有些组需要滴加一定量稀盐酸后才有气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此种不同的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果氢氧化钠有剩余,在滴加盐酸之初就没有气泡产生,只有当剩余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完后才出现气泡。
教师讲述:利用生成的碳酸钠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还有多种方法,例如用碱溶液或盐溶液来证明生成了碳酸钠,我们将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探究。
6.提出新问题:
碱溶液还能否与其他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知识拓展:
(1)碱能否与酸反应?如果能,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用硼酸去除残留在皮肤上的氢氧化钠溶液)
(2)碱溶液能否与盐溶液反应?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反应。
教师讲述:碱溶液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但反应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我们将在常见的盐中继续学习以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
7.学生整理归纳常见碱的化学性质。
教师引导思考:为什么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8.谈谈常见碱的用途。
学生自学相关内容并整理归纳。
〔课堂小结〕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是否还有没有解决的困惑。
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的瓶塞是橡皮塞,而不是常见的玻璃瓶塞?
教师答疑:因为氢氧化钠能与玻璃中的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它是一种黏合剂,能将玻璃塞与试剂瓶黏合,以后使用不易打开。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 58页第 3、4题。
2.小实验准备:每人准备3—4片桂花树的树叶,预习书57页的家庭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该实验。
3.预习课题2的内容并完成相关的导学案。
本节课通过初识常见的碱、初探常见的碱、再探常见的碱这三个层层递进的板块,将原本比较零散的大量知识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条鲜明的认知线索下开展探究。教学中,没有简单地再现教材内容,而是将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处处联系生活实际,如新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两幅图片入手,让学生在感知氢氧化钠利弊的同时激发出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业中的课外小实验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持久兴趣,也为学生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习常见碱的化学性质时,对知识进行了适度拓展,增加了碱与酸的反应和碱溶液与盐溶液的反应,但在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又注意把握认知难度,只是通过学生联系学习实际和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建立初步的印象,为后续学习进行铺垫。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本节课以实验探究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探究中领会知识,在探究中发展能力。从初探常见碱的物理性质,到再探常见碱的化学性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疑问,为突破教学难点“氢氧化钠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探究形式上追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变化,从初时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到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最终实现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在探究中注重探究问题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围绕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这一中心,从利用气体压强的变化到利用生成物的特性等不同的层面连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学生高水平地参与,在探究中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始于问题。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着力点,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内需,通过步步提升的问题引领,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通过解决问题,将学生从常规思维推向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例如用二氧化碳溶于水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对比实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分析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多种方案:将盛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悬于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液面上升速度;向集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浓溶液,用单孔橡皮塞塞紧,单孔橡皮塞中插有一根导管,导管一端系有气球,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或在单孔橡皮塞中连接蛇形管,管内注入水,观察管内液面的变化情况。而教师演示的喷泉实验,更是将课堂推向高潮,引领学生在不断的创新中冲破思维的禁锢。
1008-0546(2011)12-0048-03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