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郦千明
秋瑾挚友徐自华
文/郦千明
徐自华(1873-1935),女,字寄尘,号忏慧,出生于浙江石门(今桐乡市)一个书香世家。1906年结识秋瑾,并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徐自华像(1873-1935)
徐自华(1873-1935),女,字寄尘,号忏慧,出生于浙江石门(今桐乡市)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徐宝谦为清光绪年间进士,官至安徽庐州府知府,有诗集存世。父亲徐多是清朝国学生,风流蕴藉,擅长诗文。徐自华自幼受家学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岁与哥哥姐姐从舅舅马彝卿学习,读书过目不忘,背诵诗文常常超过兄姊。10岁时作五言诗,构思新颖,清丽可诵,为人称道。因而她颇得祖父钟爱,朝夕点拨,诗艺大进。祖父曾感叹,自华要是个男孩儿,将来必成大器。
女大当嫁,徐自华21岁那年结婚成家,丈夫是湖州南浔镇富家子弟梅韶笙。婚后夫妻感情尚好,共生育一子一女,日子过得平静安宁。然而红颜薄命,7年后丈夫因病去世。从此,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屋漏偏逢连夜雨,过了几年,爱女梅蓉又不幸夭折。接二连三的打击,令她悲痛欲绝,只能寄情于诗词,反复悲叹长夜孤灯下的辛酸和愁苦,聊以慰藉受伤的心灵。
对徐自华来说,1906年是她一生中非同寻常的年头,那一年她有幸结识了“鉴湖女侠”秋瑾,这成为她人生的分水岭。这年初,南浔富商张弁群创办浔溪女学,延聘徐自华任女学校长。3月,刚从日本回国的秋瑾经同盟会战友褚辅成介绍,来浔溪女学任教。时年34岁的徐自华和小她2岁的秋瑾一见如故,她们白天在学校教书育人,夜晚时常剪烛谈心,或倚窗唱和,或评时论世,其乐无穷。徐自华十分欣赏秋瑾出众的才华和豪迈的性格,由衷地赞美她是旷世“仙才”。在秋瑾眼里,徐自华才情卓越,是不可多得的女才子,戏称其为“不栉进士”。互相间的倾慕和尊重,使两人的友谊与日俱增。可惜,后来思想顽固的校董金子羽不满秋瑾向师生宣传男女平等思想,以学生家长反对为由,迫使秋瑾离开浔溪女学。徐自华也毅然辞去校职,表示对校方逼走秋瑾的不满。正在浔溪女学读书的徐自华的妹妹徐蕴华也听从秋瑾的建议,转学到上海爱国女校学习。
和秋瑾在南浔两个多月的朝夕相处,成为徐自华一生中心情最舒畅也是最值得留恋的一段时光。秋瑾经常介绍日本和欧美各国男妇平权、妇女解放的情况,令徐自华眼界大开,精神振奋。在秋瑾的启发教育下,徐自华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一改过去忧愁伤感的气质,变得开朗乐观。其诗作也从原来闺阁间“伤春悲秋”式的吟唱,变成色调亮丽、感愤时事的怒吼,表现出昂扬向上的斗志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她和妹妹徐蕴华于当年5月和次年初,分别加入了同盟会和光复会,勇敢地走出深闺,直接投身到争取民族独立和妇女解放的事业之中。
秋瑾的影响和引导,使徐自华的思想日趋进步。这年初冬,秋瑾预备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为筹集款项,曾登报征求入股,但应者寥寥。徐自华得知真相后,立即变卖田产,赴沪捐出1000元,支持挚友办报。还写诗呼吁女界支持妇女解放运动,“我劝红闺诸姐妹,添妆略省买花钱”。徐蕴华受乃姐影响,也拿出200元,捐予《中国女报》。因为秋瑾的关系,徐自华开始关注革命活动。有一次,她和秋瑾及另一位女友吴芝瑛,去上海四川北路看革命党人秘密制造炸药,不慎炸药爆炸,秋瑾受了轻伤。附近马路上的外国巡捕闻声赶来,一时警笛骤响,马达轰鸣。徐自华和吴芝瑛沉着冷静,故意反问巡捕出了什么事,机智地躲过盘查,扶着秋瑾等伤员迅速离开现场。
1907年初,秋瑾回绍兴就任大通学堂总办,计划在浙江联络会党,组织光复军举行反清起义。在赴安庆与光复会领导人徐锡麟秘密会商后,约徐自华同赴杭州,以游览杭州山水为掩护,乘机侦察城厢内外出入道路,并绘成军用地图,以备起义时使用。二人泛舟西湖,又攀登城南凤凰山顶,俯瞰南宋故宫遗址,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夕阳西下时,她们来到岳坟凭吊英雄。秋瑾徘徊良久,不忍离去,嘴里高声吟咏《满江红》,声泪俱下。她手指西泠桥方向,神色凝重地说:“若能葬身在这里,我的福分大了。”徐自华慨然答应道:“你如先死,我一定遵办!反之,你能将我葬于此吗?”秋瑾点头答应。这年夏天,秋瑾为筹备起义,专程由杭州到崇德,与徐氏姐妹商量对策。秋瑾说:“我即将返回绍兴举事,眼下正缺乏经费,怎么办呢?”徐自华起初觉得时机尚未成熟,劝她不要仓促行事,后来见挚友决心已下,便和妹妹徐蕴华翻箱倒柜,将所有积蓄和首饰约值黄金30两交给她,说:“这些都给你做起义经费,好吗?”徐氏姐妹如此深明大义,让秋瑾异常感动,说:“谢谢吾姐厚赠,真不知道拿什么来回报你啊!”说罢,脱下手上一对翠钏相赠,激动地说:“事情成败尚不可知,这小小的物件留给吾姐做个纪念吧!”两人相拥而泣。临别时,秋瑾又提到“埋骨西泠”之约,叮嘱女友不要忘记诺言。徐自华完全没有料到,这一次别离竟成永诀。
不久,安庆起义失败,徐锡麟以身殉国。惊恐万状的清政府大肆查拿革命党人,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两天后(农历六月初六)英勇就义于城内轩亭口。徐自华闻此噩耗,悲痛欲绝,作七律《哭鉴湖女侠》十二章,痛悼挚友。
秋瑾牺牲后,家人恐遭株连,疏散乡间,无人收尸。遗骨由大通学堂洗衣妇王安友等人用席子裹殓,再由同善堂草草收殓,蒿葬于城内卧龙山麓。两个月后,秋瑾长兄秋誉章秘密雇人移棺至城外严家潭丙舍暂厝。徐自华闻讯,忧心如焚,约好友吴芝瑛设法安葬烈士。得知吴芝瑛有孕在身,行动不便,便冒着漫天飞雪横渡钱塘江至绍兴,与秋家密商在西湖边安葬烈士之事。深夜,她和秋家人手执火把,登卧龙山寻找烈士灵柩。看到挚友三尺桐棺凄凉野栖的景象,顿时失声痛哭。她祭告英灵:知道英魂不灭,神魄难安,一定实现烈士“埋骨西泠”的夙愿。她在秋家逗留三天,和秋誉章商定了秘密运送秋瑾灵柩去杭州的计划。回到石门后,收到吴芝瑛慷慨捐助的费用200元,立即出面购置西湖边西泠桥畔的一块墓地,雇人建筑墓园。半个月后,时近岁末年初,徐自华又派人到绍兴,和秋誉章一起护送秋瑾的灵柩到杭州,先乘夜航班到西兴,再渡钱塘江到杭州江干上岸,悄悄地把灵柩运到西泠桥西侧的临湖草地上。徐自华等人早已在那里等候。墓碑的文字吴芝瑛已写好,总共10个字:呜呼!山阴女子秋瑾之墓。在凛冽的寒风中,秋瑾的灵柩缓缓放入青砖砌成的墓穴中。计划周密,营葬顺利,没有惊动新闻界,没有惊动官府,烈士的遗骸顺利安葬在这青山绿水环绕的西湖边。鉴湖女侠“埋骨西泠”的遗愿得以实现。
为弘扬烈士精神,抗议满清统治者的野蛮屠杀,徐自华又在报纸上刊登文章,呼吁学界同人公祭英烈。过了一个月,各界400余人齐集杭州凤林寺,为秋瑾开追悼大会。追悼会由徐自华主持,秋誉章沉痛讲述妹妹一生事迹,后集体谒墓致祭。会后成立了以纪念烈士、继承烈士遗志为宗旨的秋社,并公推徐自华为社长,成员有陈去病、褚辅成、姚永忱、杨侠卿等数十人,决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秋瑾成仁纪念日。正在追悼时,有一名满人闻讯赶来,发表谬论说“我大清待汉人不薄”,徐蕴华当即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事实痛加批驳。徐自华还亲自撰写《鉴湖女侠秋君墓表》,由吴芝瑛手书,石印成册,分赠友好。
当时秋瑾是被朝廷刚刚处决的“乱党”要犯,在省城风景名胜地公开安葬秋瑾,便是对清廷无声的抗议,而为秋瑾开追悼会,简直是革命力量向封建势力公开示威。这种抗议和示威活动很快引起官府的警觉。同年10月,御史常徽奏请朝廷削平秋瑾墓,严惩营葬活动发起人徐自华和吴芝瑛。朝廷准奏,谕旨浙江巡抚查照办理。过了两个月,秋瑾墓被当局平毁,棺柩由秋瑾之兄运回绍兴,后辗转迁葬秋瑾夫家湖南湘潭昭山。徐自华被迫避居上海日侨丸乔医院,半年后风声平息,她才公开露面。
鉴湖女侠秋瑾像(1875-1907)
1909年11月,柳亚子、陈去病、高旭发起并在苏州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以文字鼓吹反清革命,与同盟会遥想呼应,成犄角之势。不久,徐自华和妹妹徐蕴华都加入南社,是该社早期社员。她们积极参加南社组织的进步活动,并为南社会刊撰写诗文,成为南社的骨干力量。次年1月,《南社丛刻》第一集出版,以后几乎每集都有徐自华的诗文。陈去病、柳亚子曾先后为她的诗集题诗。陈去病题:“天生风雅是吾师,拜倒榴裙敢异词。为约同人扫南社,替君传布廿年诗。”柳亚子题曰:“天盖吟成种菜诗,
百年潦草到今时。语儿溪水浑无恙,剩有精灵属女儿……元龙谓我君词笔,漱玉断肠此继声。便欲流传到南海,罗浮翠羽不胜情。”把作者的诗词与李清照、朱淑真相提并论,可谓推崇备至。在陈去病的帮助下,徐自华整理旧作,编成《忏慧词》,于1909年出版,刊入吴江“百尺楼丛书”,内有柳亚子等多人题词。柳亚子题曰:“漱玉新词,断肠旧恨,谁辨今和古?蛾眉绝世,人间脂粉如土。”诸宗元题:“石门有女士,巾帼而丈夫。”南社社友李德群读了这本词集,欣然做对联一副:“侠心通剑气,丽句有金声。”盛赞徐自华为人仗义,诗才出众。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浙江相继光复,徐自华欣喜若狂,赋诗曰:“年年风雨惯悲秋,今岁秋风散尽愁。郢唱一声天下和,居然光复旧神州。”可是,家乡石门仍在清朝官吏的统治之下。住在苏州的她急电浙江都督府政事部长褚辅成,请求派兵支援。后来革命军200余人顺利攻占石门,随即选举县执事,欢庆胜利。
左图 徐自华所著《忏慧词》,于1909年出版。
下图 《忏慧词》扉页
辛亥革命胜利后,徐自华感到终于可以公开纪念秋瑾,宣传烈士的革命精神了。她与陈去病同赴绍兴,在大善寺为秋瑾开追悼会,绍兴官绅商学各界纷纷送来挽联,素车白马,备极哀荣。会后,她亲自拜访绍兴军政分府都督王金发,搜集秋案和大通学堂档案材料,准备带到杭州秋社保存,以志纪念。随后她首倡重营秋墓,并任秋瑾营葬事务所主任。一方面请陈去病和秋瑾胞妹秋珵赴湘潭护灵归杭,另一方面在杭州积极筹建新墓和风雨亭。她亲自设计的秋墓营造方案,图样极为壮观,经浙江都督朱瑞批准执行。后来朱瑞屈从袁世凯政府的旨意,连夜命令将秋墓折低五尺,并废除中立秋瑾石像。徐自华据理力争,并散发传单,以告民众。朱瑞恼羞成怒,扬言将于徐自华不利。当时已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先生到杭州秋墓致祭,并亲笔为秋瑾题赠“巾帼英雄”的挽幛,又到风雨亭凭吊,撰写挽联一副:“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热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应徐自华等人的请求,孙中山还面允担任秋社名誉社长。孙中山得知徐自华的处境后,劝她不要做军阀的牺牲品,建议她去上海竞雄女校任职。
这年农历六月初六为秋瑾殉国五周年纪念日,杭州各界在凤林寺开会悼念,由临时主席徐自华主持,各界来宾达1000余人,挽联哀词不计其数。徐自华在会上报告了秋社历史和建立秋瑾专祠及募筑风雨亭等事项,呼吁各界支持秋社的正义事业。
民国成立后,革命党人王金发、姚永忱在上海白克路(今凤阳路)创办竞雄(秋瑾,别号竞雄)女学,以纪念秋瑾。次年春天,41岁的徐自华按照孙中山的意见,到上海接办该校,之后执掌女学16年之久。其间,她聘请陈去病、胡朴安、黄宾虹、叶楚伧等名师执教,培养有为青年,将小学扩充为师范学校和中学部,学生从原来的数十人增加到几百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同盟会和光复会的干部,以竞雄女学教师做掩护,从事反对袁世凯及其他军阀的斗争。该校成立五周年时,孙中山先生专门为纪念秋瑾书写挽幛“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还为学校题写四字校训“勤敏朴诚”。
“二次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党人避往海外,旅费紧张,徐自华设法尽力帮助,为此不惜卖掉身上所有的首饰。1916年,袁世凯复辟称帝,蔡锷在云南宣布起兵讨袁,各省纷纷独立,而江苏都督冯国璋脚踩两条船,投机观望。同盟会和光复会留沪会员齐集竞雄女学,商讨对策抵抗,决定派人攻占苏州,威胁南京。按照事先约定,徐自华与陈去病化装成母子进入苏州,在苏台旅馆指挥行动。事前与苏州警察所长已有联络,但该所长首鼠两端,很快又向军警告密,指挥中心受到敌人围攻。危急之中,徐自华临机应变,将图记及旗帜密藏于裹腿中,从边门巧妙脱险。
后来,秋瑾女儿王灿芝学成归国,徐自华将竞雄女校交给王灿芝接管,又把当年挚友所赠的翠钏还赠王灿芝,说:“这是你母亲的遗物,也是你父母的定情之物。时光匆匆,我已年老且有病,今天完璧归赵,请你珍藏这件宝物,见翠钏如见你母亲!”又作《返钏记》记述其事。民国时期的中学国文课本,曾选录这篇文章。一切交待完毕,徐自华离开上海,移居杭州西湖秋社,与秋瑾墓朝夕为伴。此后,徐自华基本上都是在杭州度过的,捍卫秋祠、秋社,历尽艰辛,直至耗尽毕生精力。她专门搜集整理研究有关秋瑾生平思想的资料,取得了很多成果,对后人学习继承先烈遗志起了很大作用。其间,她多次参加南社的雅集活动,发表了大量纪念秋瑾、歌颂革命的诗文。还受聘担任江苏革命博物馆的编纂,收集和整理革命史料。
1935年7月初,徐自华病重,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提议秋社由社长制改为委员制,推选执行委员、监察委员和常务委员若干人,管理秋社一切事务。秋社同仁决定筹款创办女子图书馆,她极表赞成,首先捐出一笔款项,又亲笔致信好友褚辅成等人,请求设法募款支持。临终时,又嘱咐身边的亲友,说自己主持秋社以来最大的一桩憾事是未能彻底维修风雨亭,请家人一定完成此愿,否则死不瞑目。在场的人闻言,无不潸然泪下。7月12日,徐自华在西湖秋社走完其63年的人生历程,家人遵遗嘱将她安葬在离秋瑾墓不远的一块空地上。两位最亲密的革命同志,一对爱国的优秀女诗人,英魂永远相伴在美丽的西子湖畔。■
编辑:黄灵 yeshzhw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