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利用课程资源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2011-07-17 07:52
化学教与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物质检验

沈 颖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江苏 无锡 214123)

用好用活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按其功能特点,可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其中,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素材性课程资源。它最显著的特点是直接作用于课程,是课程的素材来源,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

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教育理念。因此,重视教材建设,充分利用和研究教材,发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二、科学、有效、合理地用好教材这一课程资源

教材是最直接、最系统、最具科学性的课程资源。对于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必须坚持科学性的重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有效、合理地用好教材。一方面,对课程资源,尤其是那些涉及客观知识的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运用,要注意它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打破对教科书在内课程资源的迷信,不能把教材当作是组织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更不要把教科书当作“圣经”来对待。而是要建立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并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再做“教书匠”。使教材真正成为支持教学的课程资源,而不能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桎梏”。因此,对教材的研究要在科学、有效上下功夫,合理应用上做文章。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依“标”扣“本”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才能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现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教材1《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中“常见物质的检验”为例,探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1.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基础的要求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物质的检验,物质检验是最基本的基础实验,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基础的具体要求是: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等实验技能。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本节课教材在知识内容上的编排体系

从上述编排体系可看出,教材中选择的一些能够被学生所理解接受的铵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的检验,这种编排的出发点是基于在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的同时,再学习其他物质的检验方法,达到了承上启下的目的,使初高中知识得到有机的衔接。把焰色反应作为“信息提示”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最后通过对现代化学分析测试中红外光谱仪的应用,说明未来物质研究的发展趋势,也说明未来物质组成研究的方法更先进、操作更便捷,结论更可靠。

3.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与认识

从目标要求上看,本节内容是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知识内容上看,符合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理论。本节课内容侧重于总结和归纳初中化学已有的知识(复分解反应),并注重让学生从“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这个角度重新审视和梳理已有的化学基础知识;从过程方法上看,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自主探究、自己总结和提炼。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中体会化学研究的方法,体验化学家研究化学物质的基本思路(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并领略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的乐趣和魅力;从实验技能上看,要求学生掌握试管中进行的反应,试剂的加入等基本操作,了解焰色反应的基本操作和火焰颜色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本节课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分析比较、归纳方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将围绕以下三条主线展开。

一是核心内容主线:

二是问题情境主线:以硫酸铜晶体、食盐、面粉,白醋、酒精、汽油,NH4Cl、KCl、(NH4)2SO4、K2SO4、Na2CO3溶液,毛线、晴纶线等物质的检验为主线,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问题提供背景素材。

三是师生活动主线: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开展交流讨论,学会整理归纳,从而得出规律,形成思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活动既可以是学生单边的独立活动,也可以是生—生、师—生等多边活动。

主要教学过程

(一)物理方法

情境1:展示实物

问题1:这些都是同学们熟悉的物质,你能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物质吗?(三支试管中各放入约1g硫酸铜晶体、食盐、面粉)

活动 1:看、溶。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情境2:展示实物

问题2:现有失去标签的三瓶试剂A[白醋(醋精)]、B(酒精)、C(汽油),这些试剂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物质,请同学们鉴别,并贴上标签。

活动2:闻。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问题3:举例说明还有哪些物理方法可以检验或鉴别物质?(根据密度大小进行浮选、根据颗粒大小进行筛选、利用物质的磁性等)

小结:一看、二闻、三溶解(师生共同完成)

(二)化学方法

情境3:展示实物

问题 4: 现有失去标签的五瓶化学试剂(1、2、3、4、5),已知它们是:NH4Cl、KCl、(NH4)2SO4、K2SO4、Na2CO3溶液,如何设计实验检验它们?

交流发言: 分析现象, 归纳总结 (NH4+、Cl-、SO42-、CO32-等离子的检验方案),揭示规律,形成能力。

研讨:为什么检验 Cl-、 SO42-分别要用 HNO3、HCl酸化?

总结归纳化学试剂检验物质的总体要求:试剂常见、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结论可靠、注意环保。

问题 5:KCl和 Na2CO3中 K+、Na+如何检验?

活动4:阅读教材P21信息提示、实验探究。

情境4:展示实物

问题5:谁是毛线?谁是腈纶线?如何鉴别?(为红外光谱仪检验物质组成埋下伏笔)

活动5:在酒精灯上灼烧闻气味。

启发延伸:现代化学分析测试中运用元素分析仪,如红外光谱仪等。

小结:略(收获与感悟)。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工具,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教学中要科学地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研究、总结、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祖浩.化学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 王祖浩,吴星.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化学 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 张文军,李云,王俊.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物质检验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