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银昌
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
齐银昌
本文结合具体地区概述了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涉及农村的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主要包括对粮农开征社会保障税,将财政“直补”资金直接存入粮农的社会保障账户,同时加大财政对农民的“直补”力度并发挥“直补”资金的杠杆作用。
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基本享受到了社会保障所带来的利益,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留守在农村的居民仍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而且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合理,农民工们对社保的接受程度还不容乐观,退保现象时有发生。据报道,在珠三角,回家过年的农民工辞工退保成“潮”,有的地区农民工退保率高达95%以上。以东莞为例,2007年一年,这里有超过60万人次办理了退保手续,一天最多时退保现金流达30多万元。仅南城区社保分局,就有1.23万人退保,退保总金额高达2628万元。同样的情况也在农民工比较聚集的其它地方发生。按照目前的制度,要一直上保险至少15年将来才能领养老金,可是这里上的保险,到其他地方就没了。流动性大、就业稳定性差,成为农民工频繁退保的重要原因。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人们共同的追求,农民工并不是不需要这些保险。相反,由于收入过低和就业的不稳定,农民工其实比城市居民更需要相应的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来说,最迫切需要的社会保障应该是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几项。
我的调查地点是江西省南昌县泾口乡东湖村村民对医疗保险的使用情况,基本情况是加入“农村合作医疗”3年来,所需缴纳的费用是10元每人每年,但调查显示三年来绝大多数村民对合作医疗的使用次数为零,甚至某村民在南昌市一家省级医院住院后的费用都没有报销,该村民反映的情况是:“听说可以报销”。
我先谈谈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面对近年来众多农民工“退保”的尴尬,倡议国家为每位公民建立一个统一社保账号,或许,每个居民的身份证号就可以作为公民的社保账号,这样身份证就不再只是身份证了,还可以是社保卡,公民因各种原因发生流动时也不用转或退社保资金,让身份证成为“社保一卡通”确实是不错的想法。而且有了“社保一卡通”,对于那些需要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村民来说,资金发放更为容易,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减少资金难以发放到本人或发放不足的可能性。
下面再重点谈谈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问题。
1.鼓励粮农为养老储蓄
养老储蓄也可以有两个来源,一是向粮农开征“农村社会保障税”,二是农民外出打工时自己和用人单位所缴纳的社保资金。
开征“农村社会保障税”。2006年,财政免除了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这确实对减轻农民负担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但我认为,这对于鼓励农民消费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也很难改变中国人储蓄养老的消费习惯。所以,要确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而为保证社保资金的来源,个人认为在免征农业税后,可以以粮农为征税对象开征“农村社会保障税”,将其缴纳的资金存入农民个人(家庭)社保账户。即以前所谓的“公粮”,不再是缴纳给国家或者集体,而是用于个人未来的消费。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谓的“农村社会保障税”并不是“税”,它不具有无偿性,因为它是粮农自己对未来的储蓄,只是在制度上可以鼓励参保主体达到一定条件后再提取,或许也可以为粮农取一个更容易接受的名称。
2.国家财政补贴
目前我国财政对种粮农民的补贴主要分为综合性收入补贴和重大财政支农专项补贴两部分。综合性收入补贴重点着眼于对种粮农民进行收入补偿,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包括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
文革前,我国曾经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但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后一直疏于维护和管理,农村的社保制度到九十年代初几乎是陷于瘫痪。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农村,农民更是占据人口的绝对多数,所以,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要实现农村的和谐、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小康,一个相对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必不可少。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财政税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