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背景下的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以“建筑设计原理”为例

2011-07-11 09:47傅睿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史论原理建筑设计

傅睿

(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网络教育背景下的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
——以“建筑设计原理”为例

傅睿

(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简要分析了高校专业史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以“建筑设计原理”为例,从学科课程模块体系的建构、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创新以及网络教学互动的实现等多方面来探索网络教育背景下专业史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系统建构;课件创新;教学互动

0 引言

高校教育中,各个专业的史论课程往往都是各自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在学习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初窥专业门径、建构专业基础知识架构的必由之路。因此,一直以来,各院系对于该类课程都非常重视,安排骨干教师研究教学方案,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这类课程的一些通病也显现出来:这些课程主要介绍专业的发展历史及原理技术,往往贯通古今中外各个时期,又或涵盖整个专业理论体系,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很多,在有限的课时里要全部讲解清楚总是力有不逮,或过度压缩,囫囵吞枣,进而顾此失彼;或填鸭教学,密集轰炸,令人应接不暇。

实际上,当前的网上辅助课程已经普及,互动教学、自主学习的观点也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本文将以“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为例,探讨在网络教育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来实现互动教学,提高专业史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下主要从系统建构、课件创新、教学互动三个层面展开:

1 系统构建

高校各专业的教学组合形式是按专业和课程形成的,但往往各门课程自成体系,很难适应专业课程体系的更新和结构的调整。史论课程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正是由于和后续相关专业课程脱节,形成课程对接的矛盾,专业理论知识并不能在专业实践中灵活应用,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无法深入,这其实首先是课程体系组织脱节的问题。缺乏衔接课程的相互交流,就无法产生教授知识的综合效应与互补效果,最终就形成封闭独立、各自为政的教学局面[1]。因此,史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强化学科的系统性,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环节上与专业设计课等相关课程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1.1 学科体系构建

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大致如表1所示,可以按课程性质分类、按时序进行列表。这其中,核心课程是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其他各类课程最终都是专业设计课学习提高的支撑。例如,美术类课程是建筑表现的基础,制图类课程是设计制图的根本,史论类课程正是建筑设计的理论教学环节,技术类课程则为建筑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表1 建筑系课程体系示意

学科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构建学科课程体系的根本目标[2]。在构建的过程中必须打破以往每门课程封闭独立的局面,以课程性质分类,形成相应的课程模块,并统筹到整个建筑学科课程模块体系中来,在课程模块内部注重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与递进,在课程模块之间强调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应用的相互转换,从而使整个学科体系形成有机系统,课程教学应最终定位于为实现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服务。

在“史论类”模块中,“建筑设计原理”应衔接先修的“造型基础”和“建筑设计初步”,让学生温故知新,从专业启蒙导向专业入门。并且,作为后续的“室内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等理论课程的先修课程,所教授的功能和流线、空间和形态等知识要点,在室内设计和城市规划的理论解析中应该紧密联系和具体深化。在课程模块之间,“技术类”的各个课程与“建筑设计原理”有着必要的关联,如空间布局的物理特性、建筑形体的结构逻辑,造型细部的材料构造等。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更是“建筑设计原理”的重要应用实践。将单一封闭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纳入整个建筑学课程模块体系中,形成有机衔接、系统联系的学科体系,才能加快理论与实践的互证转换,发挥学科一体化的综合教学效果。

1.2 课程内部整合

“建筑设计原理”的教学内容涉及广泛,包含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及其造型艺术、建筑的材料与构造以及技术经济分析、当今社会关注的节能生态问题等,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论,为学生奠定理论指导实践的良好基础。

在教学设计中,应将原来平铺直叙的课堂讲述调整为注重课程内部普遍联系的强化讲授,点明功能与空间、单体空间组合与群体空间组合、造型艺术与环境艺术、形体与结构等的内在联系。通过课程内部整合,培养学生以系统联系的观点看待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而增强学科体系的教学一体化效应。

2 课件创新

今天,专业史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早已随着科技的发展步入多媒体和网络时代,然而在采取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却多沿袭着讲授、板书等传统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仍以单向灌输为主。实际上,史论课程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更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来形象化,积极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对抽象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因为史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和学科主导地位,我们必须在课件设计时注意创新,使之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能够产生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2.1 课件结构调整

史论课程本身就有着知识体系完整和内容详尽的特点,想在课堂上事无巨细地讲授必然会陷入填鸭赶场的尴尬境地。在具备网络辅助教学条件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调整课件的整体结构,并设计完善两套课件,一套专门用于课堂讲授教学,另一套用于网络辅助教学。

讲授课件要能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知识体系并着重讲解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应该秉承“主干简约、实例丰富”的设计原则,以简洁明了的课件结构设计和知识要点提炼,让学生第一时间把握本节课程的知识脉络,并能和其他章节衔接承续,与其他课程对应联系。丰富的实例是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的有效手段,可用于重点、难点的讲解,并可以根据课堂时间进度进行筛选节略,同时起到控制上课节奏的作用。

网络课件是讲授课件的进一步深化,同样要突显简约的主干架构。同时,要充分发挥互动平台的优势:以自主学习为导向,完善课件导航系统,让学生充分掌握网络教学的主动权;以章节为基础,以一门课程为整体,强化课程内部的知识体系整合;以案例分析作为知识点讲解的必要手段,在讲授课件的基础上可以更加丰富,并提供讨论交流和自测检验的平台;提供相应扩展知识的补充课件,以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链接,由学生自主选择和联系学习。

以“建筑设计原理”为例,讲解建筑功能分区的课件框架如图1所示。

通过化学与生物活性相结合的筛选模式得到真菌Penicillium sp. H1,这株菌主要代谢产生二萜类物质,即3个二萜类化合物(1~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发现化合物1和2有中等强度的香蕉枯萎病菌抑制活性(MIC分别为32.0和16.0 μg/mL)。结果表明海洋来源的青霉作为生物活性物质的来源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图1 建筑功能分区课件内容框架

显然,本讲的核心部分在于功能分区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讲授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功能分区的意义和实质,难点在于让学生认清建筑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组织是同时并举和不可分离的,进而整体地把握和应用其设计原则。在这个基本框架下,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联系“建筑设计初步”中的建筑先例分析作业,和“建筑设计”草图阶段的学生作品,具体形象地讲解本讲的知识点。用这种学科系统联系的解析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加快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转化。“功能分区的进阶认识”是大量分类实例,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教学环节中来,更多的是从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分离出来,作为网络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供学生在网上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交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两个实用建筑理论”是对“行为建筑学”和“图式思维”的概要介绍,并演示了其在建筑设计中处理功能关系时的应用实践,是本章节的扩展知识,在课堂上以介绍和演示为主,在网络课件中则较为详细地展开,并提供相应的图书参考等知识链接,满足学生“兴趣学习”的需要。

2.2 教学资源共享

目前,高校教学资源还存在信息相对封闭、交流和共享不易的问题,但是,至少在一个学校或院系内部,教学资源的共享不应该存在太大的阻碍,毕竟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内部协调来解决。

以建筑系为例,“建筑设计初步”中的建筑先例分析,多是针对大师作品进行功能、空间和形体等方面的分析,其优秀学生作业固然可以作为该课程网络课件中的优秀范例展示,但还应有更多的用途。例如,用于“建筑设计原理”中的功能分区、空间造型组合等章节的案例讲解;按照相应的建筑类型,用于“建筑设计”前期的建筑抄绘研究;根据设计作品的建筑师和建造年代,用于“建筑史”的实例评述。这些共享完全是互惠互利的,“建筑设计原理”同样也有大量的案例素材或者重要的知识节点能被其他专业课程适时地引用,如前文提及的“功能分区进阶认识”的大量实例。

这种教学资源共享的模式显然有益于学科的整体发展,案例素材能使教学形象直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在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最耗时费力。因此,教学资源共享,并不是简单的每门课程课件共享,更重要的是立足于专业学科建设,每门课程都要把基础知识模块和基本案例素材分类整理并归纳汇总,逐步建成学科知识库和专业素材库。一方面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制作工作,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网络多媒体课件的许多基本内容可以采取数据库链接实现多点并行分布(见图2),无形中就加强了各个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强化了学科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汇贯通,加快理论分析与应用实践的有机结合。

图2 学科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库建设

3 教学互动

如何真正实现教学互动环节,一直是每位任课老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课题。而专业史论课程,由于课时紧、任务重,想在课堂上有较多的学生参与环节是很困难的,但在网络教育背景下,“第二课堂”为我们实现良好的互动教学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3.1 网络自主学习

从课堂教学到网络自学,学习由“被动”逐渐变为“主动”,需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网络自主学习的效率,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这就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件同步。如前文所述,网络自学课件应是课堂讲授课件的深化和细化,其基本课件结构必然是同构同质的,从而使学生在课外预习或复习时能很好地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系对应起来,产生学习上复合强化的综合效应。

②导航有序。与课堂上单向接受知识不同,网络课堂应为学生提供选择性学习的基本条件,因此必须有便捷高效的课件导航系统,实现“问题导航”,在知识要点处可以提供基本概念、难点讲解、案例分析等相应链接,帮助学生针对自身疑问进行有目标的自学。

③资源丰富。把相对抽象的史论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借助案例图片、记录视频或实验演示等多媒体手段很容易就能实现,此外还有各种参考文献和专业书籍帮助学生进一步阅读学习,这些都可以在网络第二课堂中进行“无限”扩展,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生在“建筑设计原理”的课程网站上,不仅可以浏览到内容更充实的课件,而且在浏览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链接跳转到相关的课件节点,如从“建筑设计的综合分析”的课件中,可以在解读分析案例的同时,跳转到“功能分区”课件并前往相应知识节点去回顾“动静分区”的概念和分类。另外,在视频栏目中提供了“Architecture”、“筑梦天下”等建筑类纪录片。课堂上介绍的“建筑学教程”、“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等参考书,也可通过校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资源提供电子图书的在线浏览和下载阅读。

3.2 社区互动交流

网络学习社区依托教师博客和学生论坛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范围。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教研论述,针对课堂讲授的缺漏进行深入讲解,对学生的提问给予一对一的解答,可以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汇总整理、统一答疑,或者发布一些学习参考资料。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目标定位,提出问题线索让学生主动寻找答案,思考可能的解决策略。另外,非学习层面的互动交流也起到增进师生情感的作用,弥补课上课下缺少师生直面对话的遗憾。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论坛上互相提问和回答、交流心得,从而多角度地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对课程作业进行探讨,共同研究解题方法和手段;或者对学科行业的最新动态发表观点,进行学习资料的共享,等等。

建筑系的年轻教师陆续开了博客,并在其上发表与课程相关的一些博文,例如介绍国外最新的建筑设计作品,并探讨新奇建筑形式下的内在逻辑,从一定层面上引导了学生进行思考、研究与分析,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角,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自己的建筑观,这种课外的“无意识教学”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上所讲授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建筑系的学生论坛容纳了所有建筑专业课,并按课程性质模块建立分论坛,如“建筑设计”、“建筑史”、“原理课”等。在“原理课”分论坛中,学生自行组织讨论环节,针对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并在“建筑设计原理”的相关内容中寻找答案,学生就这样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课程联系并建构起相关的专业知识体系。

4 结语

在网络教育普及的今天,以往老大难的专业史论课程完全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利用新兴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课件创新和教学方法创新,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这样的教学改革,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提高史论课程的教学质量,使之在学科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1]刘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6):49-50.

[2]张莉娟,侯宇新,徐建成.《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32(6):202 -203.

[3]王璐,毕小芳,何艳冰.《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2009(17):89.

Teaching Innovation on Professional History&Theory Courses of in the E-learning Environment——A Case Study ofArchitectural Design Principles

FU Ru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ology,Changzhou 213002)

Based on a rough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status of Professional History and Theory Courses,this paper takes the case ofArchitectural Design Principlesto study the ways of teaching innovation in the E-learning environ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module system,creation of multimediacouseware progamming & production,and realization of online teaching-learning interation,etc.

systematic construction;courseware creation;teaching-learning interation

G642

B

1671-0436(2011)02-0081-05

2011-03-15

傅睿(1978— ),男,讲师。

责任编辑:唐海燕

猜你喜欢
史论原理建筑设计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建筑设计的困惑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从“工业革命背景”看复习课中的史论结合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