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韩大勇
天津市大港第五小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西正河联校。2009年8月,学校完成了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学校现有20个教学班,810多名学生,70多名教职工。学校占地面积45141平方米,建筑面积6638平方米,现有两个校区。现在,学校的户籍在外地的学生占三分之二,其中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一个寒冷的冬日,大港第五小学校长顾孟武带学生参加科技大赛,比赛过后,一个瘦弱的女生突发腹痛,顾校长用车载她到医院。经过治疗后送女生回家,顺着她指的路线,把她送到一片典型的“棚户区”,在一个简陋的铁皮房前下了车。顾校长跟她进了房间,天气很冷,屋内却没有生炉火的迹象。这件事对顾校长触动很大:“我感到物质生活的贫乏并没有减少一个孩子对于科技活动、体育运动的追求,面对这样的一群可爱的孩子,我一定要尽我的能力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幸福的校园生活,创办幸福教育的想法也是在这种情景下萌发的。”从此,大港第五小学开始打造富有特色的幸福教育,让每个在“五小”上学的孩子把学习当做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使师生在校园绽放幸福的笑容,让每个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给学生看的而不是展品。基于这种思考,学校在办学理念、“一训三风”等文化建设上力求通俗易懂、指向明确,营造一个让学生看得懂、体验得到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诚待人,实做事”的校训、“仁爱,博学”的教风、“互助,乐学”的学风、“关爱,进取”的校风的描述,用语质朴、寓意明确、紧贴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黑板一侧写的“今天你发言了吗?”直指学校“体验、互动、生成”的课堂特色,要求明确具体,容易操作,对于师生起到了有效的提示效果。针对学校大量的外地学生,学校在教学区以各省市的代表性风貌为主体,配以地区介绍,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家乡的感觉,体验到学校教育的大气和包容。学校室内外环境建设力求消除过多的严肃性,营造优美、温馨的校园氛围,精心设计花池绿地,墙壁风景画替代了规章制度等,凸显学园、乐园、花园的幸福校园环境。教学楼墙壁上的“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几个大字、“四海一家”墙、“幸福”墙烘托出一种浓厚的幸福教育的文化氛围。
对于学生而言,幸福的班集体就是他们的家,而构建“家庭”幸福,尤其是高品位的“家庭”幸福,关键在班主任。
在班集体文化建设中,学校向班主任强调,必须通过班风、学风、班集体特色的规划和打造,全面提升班主任管理理念。为此,学校组织在班集体管理富有成效的班主任面向全体教师介绍经验,在路队组织、课间操活动中设定示范班,通过交流与示范,帮助教师在班集体的具体管理工作中,多些理性思考和科学的办法,形成自己独到的管理方式,将班集体管理当作一种艺术来做,全面提升了班主任工作和学生在校生活的幸福指数。学校鼓励每个班设计自己的班徽,为每个班做了班旗,促进班集体文化各有特色,激励广大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向心力,在团结、和谐中增强师生的幸福感。通过特色班集体、书香班集体、和谐班集体建设,以班集体文化引领学生的言行,变被动管理为自主管理,提高了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师生在共同学习、劳动、游戏等活动中,像一家人一样共同维护并享受集体生活的幸福。
“当我脚下踩着学生们为我铺的那些白纸的时候,我最幸福!”
期末复习阶段,罗老师的右脚突然出现了无名肿痛,鞋带碰到肿起的右脚后,钻心的疼痛不由得让她皱起了眉头,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懂事的小班长李彤突然喊了一嗓子:“罗老师,您先别动!”罗老师愣了一下,只见李彤快速地从自己的练习本上撕下一张白纸,快速跑上讲台,蹲到罗老师面前,把手里那张洁白的纸铺在地上,仰起头,天真地说:“老师,您别穿鞋了,踩在纸上给我们讲题,您的脚就不疼了!”其他的学生也纷纷撕下自己本子上的白纸,跑到讲台上,一张一张地铺在讲台上,风吹乱了白纸,懂事的学生们又赶紧铺好并用自己的练习本压上……
教师幸福是学生幸福的前提,缺乏成就感是很多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于金钱、物质的渴望要远远低于他们对职业成就感的追求。他们更渴望的是得到领导的认可和关心,同伴的互助和理解,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敬佩。
对此,学校紧紧围绕“大气做人,精细做事,创建幸福的教育”这一主题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人人思考“如何做一名受人尊重的教师”这一基本问题,面向全体家长开展师德师能民意测评,敞开门办教育,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和建议,让那些师德高尚、师能突出的教师得到全社会、全学校师生的尊重和关爱;从教师礼仪入手,将“心地善良、表情儒雅、衣着得体、言谈谦和、举止磊落”作为大气教师的形象标准,促进广大教职工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引导每个教师进行个人职业道德规划设计,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浓缩为一句话,连同照片作为学校教师的“全家福”中的一员张贴在走廊里,号召教师学习身边平凡人物的典型事迹,在全校形成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师德风尚。建立校长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将优秀教师的事迹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进行展示。
正确的办学思路是教师成长的营养。学校清晰明确的办学思路是引领教师发展的基础,学校持续的特色打造,可以为教师提供明确的发展目标和相对稳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转变教师工作简单重复的局面,以学校发展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此,学校以“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为办学理念,提出了“帮助每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的学生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创办幸福教育这一主题,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建议,进行了“一训三风”建设,校训:诚待人,实做事;校风:关爱,进取;教风:仁爱,博学;学风:互助,乐学。学校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以质立校,名师兴学,特色兴校;教师的工作精神: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精诚团结,创优争先;办学宗旨:创办“和谐、精致、大气、开放”的优质教育。这些目标的制定完全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思路出于师生,用于师生,促进了师生由被动发展转化为自主发展。
学校鼓励教师搞研究,为教师的内、外科研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为教师撑起一个坚实的学习平台。学校还通过组织专题培训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展评、交流等活动,为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内名师、骨干教师资源,采取小团队式培养方式,在学校办学理念引领下,给教师下任务、定目标,将办学理念细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学校和教师的互动发展。
幸福的课堂是幸福教育的主阵地。学生不爱学习的主要原因是课堂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不能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学校有一批个人素质很高的教师,他们的课堂教学都很有个性,人人都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朴实的工作作风,但各自为战的局面使他们的能力缺乏整合,个人的能力没有凝聚成集体的力量,这样也制约了个人向更高层次发展。针对这种状况,学校确立“体验、互动、生成”为幸福课堂的教学主旨,利用董新玉老师和语文学科的优势,先从语文学科搞突破,打造独具特色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骨干教师中推进,从教研组开始,逐步推广到全体语文教师。经过一年的努力,以充分体现“体验、互动、生成”为理念的“四步语悟”教学法基本成形,又经王晓龙等专家的指点、区教研室的协助完善,现已成为较成熟的模式在校内推行。在学科特色打造过程中,个体教师的能力汇聚成了学科发展优势,一批年轻教师在特色打造中迅速成长,形成了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个人特色的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格局,实现了学校、学科与教师的多方共赢发展。借助语文学科的发展经验,学校相应在其他学科拓展,课堂教学特色的集体打造,人人参与,将个人智慧上升为集体智慧,大面积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富有章法的教为学生的学提供了更为科学、有趣的环境,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幸福,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在充分的体验、积极的互动、主动的生成中感受学习过程的幸福,在每个班的黑板一侧都有一块提示牌:“今天你发言了吗?”随时引导学生自诊自己的学习状态,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课上能够积极发言,表明学生参与了学习活动,主动思考了研究的问题,乐于参与教学过程,这样的学是主动的自觉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幸福的。
开展幸福教育“要让学生感到幸福,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敏感而善于表达的人,以自己的敏感之心感受幸福,再用自己的感受传达幸福。要引导学生从作业中抬起头来看看周围的世界多么美好,要让他们离开书桌多相互交往,要使他们明白分数不是学习生活的全部。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参与社区活动,与人们和谐共处,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真正体悟到‘幸福’。幸福教育必须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教,而不能将学生作为体现教师教学成绩的工具。长期以来,对语数外分数的过度关注,让我们的教育趋于畸形,教师与学生对学校教育普遍缺乏幸福感。将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来看,培养他们丰富的兴趣,挖掘他们自身所具备的潜能是让学校教育更幸福的切入点,为此,幸福教育不能仅停留于课堂,更不能拘于课本。”顾孟武校长的话发人深省。
学校要求教师每人设计、申报拓展课程,将课程的组织形式、学习内容向学生公布,让学生自由选择,利用每周二下午两节课的时间,开展走班式课堂拓展活动,课堂拓展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这种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完成任务,确保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定期组织成果展示,届时邀请家长、社区领导到校参观,让师生共同体会到事业的成就感,增强教学的幸福感。以学校丰富的育人活动,引起全体师生、社会各界对幸福教育的关注,加深他们对素质教育观念的理解。
学校还将教育延伸到社区,走进学生更为熟悉的生活,每周每个班都会在冬枣地或居民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下亲身参与环保行动、交通安全宣传,践行“三礼”,参与公共设施维护,对于提高师生的公民公德意识起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主题式社会实践活动,宣传了学校,教育了学生,丰富了教育,真正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零距离。最为重要的是,经历了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了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增强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感,为学生的校园生活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教育的单向度、片面性和唯分数倾向还没有被完全清除掉,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做人的教育、德行的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导致当今学生缺乏幸福感,人生的幸福观扭曲,不能正确领悟幸福,进而无力或不主动去创造幸福,最终无缘享受幸福。
学会做人,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学生获得终身幸福的基石。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孩子的知识积累不丰富。但漂泊的生活经历也锻炼了孩子,使其具有自理能力强、善于与人交往、渴望温暖和幸福的特质。为此,学校采取借力优势打造特色,拉动劣势促其发展的策略。思想品德课、班队式课的思想教育,这样或那样的制度管理,很难为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更多被学生认为是形式主义。基于对这些现象的调查,学校打破传统的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式,从学生最喜欢的网络入手,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网络德育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健康上网,在他们最喜爱的网络世界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开展博客交流,在网上谈学习、谈生活、谈思想、谈爱好,学生们在网上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思想,而且写出了一段段、一篇篇用词优美、内容丰富的博客文章,更重要的是很多话他们没有面对面地对教师、家长说,却通过博客畅快地讲了出来。学生在教师节不再给教师送礼物,而是在网上为教师制作贺卡,中秋节、重阳节、儿童节等节日,学生们会用多种形式在网上开展庆祝活动。网络德育使学校育人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规则转变为主动的、互动的自主教育、自我约束,学生学会做人和习惯的养成不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我构建起来的,德育真正成为了学生经历幸福、认识幸福、打造幸福的过程。
学校要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要让教师有安全感,能够自由的呼吸、快乐的工作。幸福教育也不是完全靠人的自觉,制度管理是幸福教育不可缺少的保障。对于师生的管理,学校更强调是显性管理与隐性管理相结合。实践证明,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结合是最有效的管理。实践中,学校对各项工作制定了清晰明确的制度要求,让全体教师理解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及负责人,开展每日干部巡视制,每周安排一名干部每日对校园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记录,要求干部在具体工作中既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又要明确管理的目的是教育引导人,而不是惩罚人,以明确的制度,要求干部以积极向上的文化引领教师,充分利用教师积极敬业、为人和善、精诚团结的氛围,推进制度向文化的转化,逐步实现制度管人向文化育人的转化,对于学校办学方向、绩效工资及管理制度的确定上,校领导采取集体研讨、个别征求意见、小组调研等多种形式,充分采纳广大教师的建议,对教师普遍认为需要改变的提法、说法进行深入研讨和切实改换。在与教师交流中,顾校长说:“我对你们最大的尊重不是给你们多发福利,而是在决定咱们这个家如何过好日子的问题上,尊重你们的建议。 ”
如今,大港五小的制度有很多,许多教师也难悉数,但每个教师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学校管理工作真正收到了齐抓共管的成效。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只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幸福奠基,才能理清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只有让教育过程回归人的发展,通过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让学生求学的过程充满幸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改革的难题。大港五小坚持“为一生幸福奠基”的幸福教育理念,通过教育提升学生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他们的做法可圈可点,能够引起我们很深的思考。顾校长说:“对于‘五小’的大部分学生而言,获得幸福尤为重要,很低的物质生活水平,不能让这些孩子同城市的孩子一样穿上漂亮的衣服、吃到可口的饭食,尤其在冬季,每当我看到一些学生穿着明显很陈旧的、对于他们的身躯要么过大要么又太小的棉衣时,我心中就有一种沉重的感觉。”我们知道,这种“沉重的感觉”背后是一种深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于“幸福教育”,我们一方面要去思考,另一方面要去实践,用行动去进行解读和诠释。同时,我们也希望大港五小的“幸福教育”能够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