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理想,但不能理想化”——访天津市大港第五中学校长刘炳昭

2011-07-07 12:02韩大勇校长刘炳昭
天津教育 2011年8期
关键词:办学师生理念

□本刊记者 韩大勇 ■校长 刘炳昭

天津市大港第五中学校长刘炳昭是一位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校长,他热情、大气、勤勉,对教育充满激情。他认为学校的教育质量应实现健康增长,在此前提下,他带领师生不断探索,形成了“多元互动,健康成长课堂”的理念。他倡导健康课堂,坚持不让任何一个教师和学生成为角落里的人,追求教育的幸福和师生的快乐,对教育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理解。刘炳昭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教育需要理想,但不能理想化。我们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不能没有做教育家的情怀。”这些年来,他不断学习、思考、实践,同时不断总结,将自己的理论思考、实践经验和国内的教育同行进行交流。本刊记者围绕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办学经验对刘校长进行了专访。

□人们经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您认为校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教育需要理想,但不能理想化。我们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不能没有做教育家的情怀。一个好校长首先要具有独创性思维和与众不同的洞察力,以思想的前瞻性、体系的科学性建立独特、持久、清晰的办学理念,并将其渗透到学校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让它成为学校所有活动的方向和纲领;而一所好学校成功的关键也往往是校长通过借鉴、学习,能够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将洞察力与策略相结合,描绘出独一无二的学校愿景,从而形成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健康的、有特色和深厚积淀的学校文化。在健康的学校文化中,大多数人都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并以相似的方式实现着这种价值追求。其次,校长还要有充分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及坚忍、执著的成熟品格,能够在复杂的现实环境面前不气馁,始终以阳光的心态和积极的状态践行办学理念;在学校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充分尊重教师的价值需求和情感需求,把教师当成活生生的人,激发师生个体的潜在生命动力,实现自身的价值需求。同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关注师生的心理动向,“先解决心情再干事情”,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实现人最高的价值需求和人生追求。

我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着眼师生健康发展,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以涵养健康的学校文化作为学校自主发展的突破口,把健康的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创品牌、促发展的着力点,用健康的文化引领团队发展、丰富精神生活、塑造学校形象、提升品牌价值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在涵养健康的精神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如何理解“着眼于师生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着眼于师生的“健康发展”,让每一个教师或学生都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用发展的观点对他们的成长与进步给予充分的关注,尊重个体生命价值,为每个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教师随时都拥有创新的平台,关注教师的成长需求和情感需求,让每一个教师最大程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不让每一个教师或学生成为角落中的人物。

“健康”是我们办学理念的主题之一。既包括师生的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思想健康和教育环境、氛围的健康,使师生具备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以及终身自主发展能力。

“发展”是我们办学理念的主题之二。我们所追求的人的发展具体表现是肯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幅度,是针对其个体进步基础上的发展。

“幸福”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主题之三。我们的教育行为不能只是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更为积极向上的幸福观。

□您刚才提到“以涵养健康的学校文化作为学校自主发展的突破口”,为什么这么说?

■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更主要的表现为企业文化,学校也是如此。因为学校文化具有整合、积聚、倍增其他物质资源、精神、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的作用,其作为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转移性。健康的学校文化契合人的内心自我,能深度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使学校走向成熟并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历史传承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策略?

■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共同价值取向;在不断地历练中养成了教师理性豁达、坦然从容的超脱品性。我们在思想教育中涵养学校文化,在校风建设中铸造学校文化,在机构改革中激活学校文化,在开放交流中优化学校文化。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改革理念浸润师生心灵并外化为每位教职工的自觉行为。我们应用“学校文化”这门隐性课程来渗透对师生的教育,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建设学校文化。

□请您具体谈一谈。

■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健全健康完善的制度文化。为保障我校办学理念的落实,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评价细则、活动常规等管理措施,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范化的民主制度,提升制度的目的性,保持制度实行的稳定性,兼顾制度的刚柔相济性,加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落实民主管理,切实保障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以收到更好的办学效果。

第二,涵养健康的教师文化。一是营造健康氛围,构筑教师的精神家园。我们倡导教师要有积极的工作动机、坚韧的工作意志、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健康的工作方式,把工作当成自我实现与超越的目标和过程。健康的教师文化,不仅表现在教师共同体永不满足的心态,还表现在教师孜孜以求、兢兢业业的工作行为上。健康的教师文化不仅会影响到教师自己,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学生。二是打造团队精神,提升专业发展能力。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幸福感,这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责任。三是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我们从涵养儒雅的教师文化开始,不让每位教师成为角落中的人,智慧地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第三,培育健康的学生文化。我们以“星级班级”建设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基础道德修养,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天天都有好心情,日日都有新进步”,为和谐班集体建设注入动力,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内涵,更好地营造“文明、和谐、创新、进取”的良好氛围。我们围绕“星级班级”评比做足文章,融“教学活动竞赛评比、卫生检查、两操评定、活动组织、学生出勤、文明守纪、节能环保”等各类评比于一体,完善相应评价和激励机制。与此同时,我们开展“建家活动”并倡导“爱国爱党爱集体,爱师爱生爱自己”的“校园六爱”精神,让学生有心灵的归属和情感的满足,在和谐、上进的氛围与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开放眼界、开阔胸襟。

我们充分发挥学生会、文学社等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的作用,注重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校园之星”的评选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我们以开设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为契机,充分利用家校通和网络平台,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协调功能,搞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作。我们还通过抓主题活动,进行艺、体、卫工作的节日化探索,把我校的校园节日文化作为提升学生幸福指数的有效载体。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我们还通过共青团组织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有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学生在步入社会的早期就建立起牢固的理想信念。

第四,构建健康的课程文化。一是初步构建起我校的特色课程文化。一个核心——课堂改革坚持的一个核心: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两个理念——课堂改革恪守的两个理念:“着眼于师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创‘健康课堂’,享受课堂幸福,建绿色家园,提升生命质量,促全面发展,育世纪新人”的“健康课堂”理念。三个发展性策略——课堂改革实施的三个发展性策略:实现由心智模式到实践模式的超越;实现由散点试验到整体推行的超越;实现从新课程理念到现代的个性化的教学观的超越。四个推行标准——课堂改革的四个推行标准:理念新,可操作,认可度高,普及性强。五个课堂追求——追求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地方;追求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的地方;追求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的地方;追求课堂成为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地方;追求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六步曲全面推进——坚持课堂教学改革的“六步推进”原则:课改理念学习与建构;调研常态课堂类型;学科组内分工实践探索;研讨打磨,形成可操作的典型课例;整体推进形成特色;专家引领,理论提升。二是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备课实效性,探索低负高效的健康课堂教学模式;落实“三精课堂”要求;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为载体,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校本研究;做好”三生建设”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保驾护航;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追求整体的质量,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考评不单纯与考试成绩挂钩;开发校本课程,优化区域课程,丰富校本课程的类型,力争实现校本课程多元化,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与特色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与学生社团活动的需求结合起来,与“三礼”教育展示、“两节一赛”等特色活动结合起来。三是发挥学科优势,打造品牌学科。在总结多年作文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态”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观点,把作文课堂总结为两大类七种课型。同时,英语学科的“做中学”和其他学科的校本研究也卓有成效。《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我校构建课程文化的做法和经验。

猜你喜欢
办学师生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麻辣师生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