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超 王欣亮 喻文
摘要:运用文献分析等方法,认为同集群外的企业相比,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形成了新型的竞争合作关系、形成了规模经济、形成了集群品牌。产业集群通过影响企业间的合作竞争、专业化程度、人力资本的提升以及良好的创新环境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而提出产业集群背景下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包括搭建良好合作创新的平台、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以及强化政府的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行为;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17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2-0041-05
一、引言及问题的提出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利润,甚至是超额利润,就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资产和运行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并不是总能使企业在竞争中胜出,“随着市场需求特点的变化和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努力,已有竞争力的价值或者会贬值,或者会从根本上被新的市场需求所淘汰”。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拥有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而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由于创新资源不足,如科研投入的资金短缺、具备科研能力的技术人才缺乏等,致使企业难以保持持久的创新能力,这又会影响到的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各国实践证实,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相对集群外的企业创新能力更强,更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按照迈克尔·波特(Porter)的观点,“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大量产业联系紧密的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搜寻信息的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分工更加专业化,实现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促进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等。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国内领先的,甚至是全球领先的,表面看起来与产业集聚没有关系。但是,从现实中可以看到,同一行业的企业往往会群居一地,美国硅谷的半导体业、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我国江浙地区的玩具制造业等,都显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产业集聚有着密切关系的。而产业集群对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有哪些帮助,以及产业集群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怎样的提升路径,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特征
企业是产业集群的这个生物体的细胞,产业集群的活力要通过企业的活力体现出来,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要通过集群内的企业竞争力来推动。因此,产业集群的持久发展依赖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门槛相对较低。一个企业的进入会吸引这个企业的上游供货商和下游企业的进入,从而完善整个供货链、销售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各个方面的贯通把集群内的企业统一于一个联系紧密、互相牵制、互相促进的无形的网络组织之中。产业集群的形成使企业更加接近原料产地、更加接近资本市场、更加靠近人才市场、更加依赖科研院所。集群内的企业交流更加频繁、知识流动更加自由、成本更低。产业集群的互动容易形成各企业普遍认可的制度、运行机制,从而进一步促进集群内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同集群外企业相比,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形成了新型的竞争合作关系
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既竞争又合作,既分工又协作。集群外的企业虽然也存在着合作,但同一产业内的企业竞争大于合作。在产业集群成立之初,由于企业生产的产品差异化较小、销售渠道类似、客户指向性一致等,集群内的企业竞争比较激烈。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创新资源更加丰富,较集群外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竞争力。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产业集群背景下的企业竞争行为已经由对抗竞争向合作竞争、由产品竞争向技术竞争、由产品竞争向经营竞争、由市场份额竞争向成本竞争、由原材料竞争向人才竞争转型。集群内企业竞争行为的转型有利于促进分工的专业化,有利于实现交易的低成本化,有利于形成协作网络化。从根本上说,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已经成为合作的一部分。由于地理位置靠近,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机会相对集群外的企业较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享资源、互通有无,实现共同进步。资本、人才、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使企业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要素。集群内的企业获取彼此信息的成本较低,而且对于企业经营业绩、资产状况以及企业以往的履约情况都相对比较熟悉,因此企业一般都会与集群内的企业分工协作。协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企业对一些地方机构提供的共用服务的共享,如教育、培训、研究与开发等,二是体现在企业对竞争规则的遵守和企业间高度的相互信任。产业集群背景下的企业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转型,由被动合作转向主动合作,由单方面的合作转向全方位的合作,由暂时性合作转向长久性合作,由行业间的合作转向行业内的合作。集群内合作方式的转型有利于增强合作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加快新技术的开发速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形成集群品牌
产业集群主要是由聚集在一定区域内的企业构成的,而且主要是由中小企业构成的。尽管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增强市场活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市场竞争中却是一个弱势群体。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除了会遇到融资困难、技术人员缺乏,成本高等问题,还会遇到品牌影响力弱、甚至没有品牌等方面的困境,这都会威胁到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集群品牌的形成,一方面可以解决单个企业分担成本过大的问题,而且由于集群内的企业都可以从中受益,可以起到“抱团取暖”的效果;另一方面,集群品牌与单个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集群品牌大多与集群所在区域有很大的关系,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就有扩大品牌知名度的积极性。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会提高集群内企业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量。
(三)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规模经济
产业集群内的交流比较频繁。这种交流包括企业之间的交流、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还包括企业员工在企业之间的流动。企业之间的交流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的交流包括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非正式的交流比如企业作为协会成员之间的交流、企业之间的参观访问等。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交易双方的交易会产生交易费用,交易费用包括搜寻交易对象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合同的费用、监督合同履约的费用。产业集群内企业较多,同一类型的企业、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都较多,因此就降低了企业搜寻交易对象的费用。集群内企业之
间的频繁交流,易于形成企业之间合作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而且,由于“同行集聚和竞争增加了交易过程的透明度、重复交易有效地遏制了机会主义行为、同行集聚有助于增加信任等社会资本”,这都有助于企业在交易中降低讨价还价的费用、监督合同履行情况的费用,从而增加企业之间交易的频率。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增加有助于推进分工更加细化、更加专业化。专业化的增加有助于员工熟练掌握自己所从事的工种,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单位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三、产业集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产业集群是由一群产业相互联系、地理位置集中的企业组成。产业集群既包括类似企业的集群,也包括上下游产业链的集群和相关支撑性的服务机构,如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产业集群形成后,集群内的企业就会形成一种受潜在约束的共生共存的关系。产业集群会促进产业的发展,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会促进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在产业集群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从立足于挖掘比较优势转向构筑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的行为也应当从抢占市场份额转向内部的自强更新,唯一的途径就是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的分工,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间的互动机制和知识流通体制使企业能够准确把握新产品开发的方向,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这就促使企业专注于企业的创新。
(一)产业集群一合作竞争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由于集聚在一起的企业往往是围绕同一产业的企业和服务机构,因此竞争强度、竞争深度和竞争广度都相对较大。潜在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产品改进,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不断进行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形成企业持久的创新动力。个别企业通过研究开发、人力资本的投入形成了新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集群内的交流比较频繁、信息获得成本较低,领先企业形成的新的核心技术,极易被集群内的其他企业所模仿和学习,从而建立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消失。企业要获得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获得长期超额利润,就必须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人员合作是知识转移、技术创新的关键。由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科研资金相对较少、科研人员层次不齐,科研设备陈旧,这就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创造了可能性。而且企业主之间互动频繁,彼此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也为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性。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竞争能力较弱,在竞争中只能获得较小的市场份额或较低的利润。因此,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加强与集群内企业的合作,掌握核心竞争力,这就具有了企业之间合作的必要性。
(二)产业集群一专业化程度一核心竞争力
“劳动生产力上的最大改进,以及运用劳动时间所表现的最大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企业一体化的作用,企业内的组织命令由企业间的契约所替代。随着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集群内企业的分工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程度提高。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企业只专注于生产自己最具成本优势的部分,从而使生产的最终产品成本最低。通过“干中研”可以提高员工的熟练程度,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第二,由于企业专注于某一部分的生产,对于消费者的需求比较清楚,而且能够迅速清晰地掌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对产品进行一定改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第三,专业化程度提高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产生会使企业的成本进一步下降,从而可以使企业有更充足的资金投入研究开发和引进人力资本,进一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产业集群一人力资本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本。企业中的劳动力素质和企业家素质都会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说,产业集群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集群,这其中也包括了人力资本要素的集群。在企业投入的所有要素中,高水平的研发人员、从事专业生产的技术工人、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企业家都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因素。产业集群是处于市场和企业的中间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大企业的一体化。集群内的企业工人不再用掌握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只需专注于整个产品生产的某一个环节。这就导致了工人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从而提高了工人的人力资本水平。企业家也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企业中,生产要素的分配大都集中在企业家的手中。因此,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科研投入的比例、对员工培训教育的投入等。而这都与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产业集群一良好的创新环境一核心竞争力
产业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育企业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温床。在产业集群内,生产类似产品的有几十家,甚至成百上千家。低价格的营销战略极易被其他企业所模仿,而且有可能被集群内的其他企业所惩罚。产业集群内类似企业的工人工资基本相同,而且工资具有向上的刚性,企业不可能通过降低工人的工资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因此,集群内的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只有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通过科技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赢得超额利润,这就在整个产业集群内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创新环境。在产业集群“创新空气”的压力下,每个企业都不会懈怠,都会处在不断的学习、模仿和创新之中。另外,由于在产业集群内进行创新所获得领先效益和示范效应非常突出,这就会给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以巨大的压力,激励他们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科技投入,从而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获取超额利润。
总之,产业集群并不直接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影响,而是一定程度上通过作用于企业的网络关系(例如密度、强度、互惠度等),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集群这个平台获得发展,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促进产业集群背景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途径
产业集群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网络化,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的发达程度。产业集群的发达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集群外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在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一)搭建良好合作创新的平台
创新资源不足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众多产业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现状。学习与创新是产业集群内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政府应该通过税收和补贴政
策激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设研发中心,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要加强交流,学习和模仿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学习模仿中不断积累知识,形成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更高的管理经验。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科研院所雄厚的科研能力,使其成为集群企业的研发中心、咨询中心。通过暂时性的项目合作和契约性的长期合作,使科研院所成为集群企业创新的源泉。集群内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也应该加大与集群外国内外大企业的合作,学习大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管理模式,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集群内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1)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2)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3)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投资。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素质、能力和精神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企业的优胜劣汰。因此,加大对企业家自身的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培育良好的产业环境
一个产业的竞争环境主要由四个因素构成:一是生产要素条件;二是需求条件;三是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四是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表现。在这四大因素之外,还会受到政府和机会这两大的变数的影响。(1)生产要素条件的实现。企业生产所需的要素一般包括:自然资源要素、资金要素、人力资本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等。有的产业集群是由资源密集型企业构成,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即使不具备自然资源优势,靠近企业的上游产业,也可以认为具备了自然资源要素。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还贷能力较差,因此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没有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约束。集群内企业具有根植性以及有行业协会的担保,就会降低企业融资的困难。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满足园区企业发展的需要。(2)需求条件的满足。随着消费者素质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精细化,而且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迫使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对产品进行改进,提高产品的质量。需求结构的变化、需求数量的增加会引导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分化,从而降低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3)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靠近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费用,减少运输成本等方面的成本,提高效率。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会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创造有利的条件,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加强与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关系,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各方的需求,从而推动企业的创新。(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表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会受到竞争对手的影响。随着竞争对手的科技创新力度的加大,企业也会调整自己的战略,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调整人力资本的结构。
(四)政府的作用
(1)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加强金融服务建设,包括向选定的产业部门划拨额外的研发资金,建立风险创业资金机构,设立园区中小企业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
(2)积极推进管—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搭建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创新平台。促进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科研院所、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企业以及三者之间的合作,对合作研发项目给予一定的补贴或提供低利率的专项贷款。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科研人员的流动,企业可以向科研院所借调研究人员,组成临时的研发团队,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的改进。政府也应该通过实施创新工程等,促进科研院所对企业中存在的研究瓶颈、技术难题进行集中攻关,积极引导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解决企业发展的难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强化政府在行业标准制定、行业协会建立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产业集群内企业的频繁、大量的合作交流,会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技术标准和行业惯例。政府部门对行业标准、行业惯例的认可和制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标准的制定会促使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从而能够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技术。具有新技术的企业就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胜。第二方面是行业协会的建立。行业协会更加关注本行业的发展,服务更加周到。作为会员企业的代理人的行业协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行政府管理服务的职能,甚至还要代表会员企业与政府进行沟通谈判。行业协会的成立有利于行业标准的制定,有利于促进整个集群内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集群内企业遇到的技术“瓶颈”。三是健全制度环境。构筑集群内企业的信用体系,增进企业之间的信任,建立企业之间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环境。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和资产。建立生产要素流动,尤其是人力资本要素流动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