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媒介角色审视

2011-06-30 03:48王青
新闻界 2011年2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人文关怀

王青

摘要:在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报道中,作为主流广播媒体的中国之声,详细报道了矿难事故的发生、施救,获救矿工情况等。从中国之声的报道中,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媒介角色。对于思考传播中传播者角色、受众心理诉求,尤其是风险社会中媒介传播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都很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王家岭煤矿矿难;中国之声;媒介传播;社会责任;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C-210文献标识码:A

德国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现在。人类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正如现代化消解了19世界封建社会的结构并产生了工业社会一样,今天的现代化正在消解工业社会。而另一种现代性则正在形成之中。”在贝克看来:“在风险社会中像地震和飓风这样的(外在的)风险以及职业事故和疾病这样的风险等将会继续存在,但风险社会主要是因为新风险的存在。新风险将是大规模的、生态的、核的、化学和基因的风险。”风险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灾难、突发性事件对于媒体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风险传播中的媒介角色也影响着媒介的公信力和竞争力。

在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中,矿难是一个高频律词。对于矿难事故的报道,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者角色上都值得我们重新审视。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对山西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的报道为例,运用风险理论,从传播学角度审视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媒介角色。

一、“中国之声”对山西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煤矿矿难事故报道概述

煤矿矿难事故与自然灾害不同,它有时具有自然灾害的特点,有时也具有人为性。一些矿难事故的发生往往与企业管理者无视国家政策法规非法开采有关,由于管理不善,私挖滥采、无视安全生产规定等,加之井下地形、地貌结构复杂。往往造成井下透水、冒顶、瓦斯突出等事故。同时。在矿难事故中造成的受害群体是局部的,矿难事故中的受害群体是井下的工人。

在大多数矿难事故的报道中,基本上是循着事故发生、记者赶赴现场报道、井下人数、死亡人数、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等套路进行报道。但山西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的报道是个例外。这次救援因受困人数众多,且获救人数多。在4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上。被评选为十大救援奇迹之首。

根据笔者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记录以及中国广播网的记载。对于山西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煤矿矿难事故的报道,我们可将其为三个阶段:(一)事故发生初期(3月29日-4月2日):“中国之声”3月29日《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3月28日13时40分。山西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井下正在施工的261名矿工仅108人升井,目前确认153人被困井下,经核查在水位线以上被困作业人员84人,生还的可能性较大。在事件初期的报道中,记者报道中突出政府关心。如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林一行到现场部署救援抢险工作,同时对救援方式也做了较为详细的报道。(二)事故发生中期(4月3日-4月12日):一阶段,救援开始。“中国之声”4月3日《新闻和报纸摘要》6时47分报道,“昨天(2日)。地面人员用钻杆探入2号垂直钻孔时。井下传递出了敲击钻杆的声音。井下被困的153名矿工还有生命迹象。3千多人5天5夜的紧张救援终于换来生命的奇迹。”整个救援就是从这时候发生了转机。4月4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6时45分报道,山西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大规模井下救援预计今天(4日)展开。二阶段,救援达到高潮:“4月5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6时31分报道,北京时间今天(5日)凌晨,王家岭矿透水事故现场见证了生命的奇迹,经过七天七夜的持续不懈的努力,第一批九名被困矿工被营救出井。”“4月6日消息:153名被困人员中已有115人成功获救,胡锦涛温家宝要求全力以赴做好人员搜救。”在救援工作展开同时,伴随着被困人员的被救出,是另外一组数字,即遇难人数的报道。三阶段:救援进入尾声。4月8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6时43分报道:山西华晋焦煤王家岭矿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进人最后阶段。全力搜救29名井下被困人员。(三)事故发生末期(4月13日-5月22日):这时期关于救援报道时断时续。报道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获救矿工逐渐康复;二是被困人员生还希望渺茫;三是事故调查组将于13日在山西省河津市成立,调查组将就事故的原因和责任追究展开调查,也是在这一天的报道中。遇难者数字上升到35人。4月26日最终确认此次矿难共造成38名矿工遇难。关于王家岭矿透水事故的最后一次报道出现在5月22日,报道中指出:“王家岭矿难最后一个伤员出院,尊重家属意见,对38名遇难者名单不再公布。”

二、风险社会中突发事件媒介传播的社会责任

风险社会中的突发事件的报道,关乎媒介传播中的社会责任。正如施拉姆所说:“太众媒介的责任问题乃是媒体、政府和受众三种力量之间的微妙平衡关系。媒介必须承担一个中心责任,恪尽应付的使命。”广播媒体的特点是覆盖面广,便携性和大众化,对于突发性事件反映迅速。所以,利用好广播媒体对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风险社会中的媒介传播不仅要真实地报道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遵守新闻报道的规律,还需要发挥媒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突发事件的报道,引发人们对风险的反思。实际上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媒介也参与风险的建构、风险的引导和对风险的反思。在对矿难事故的报道中。媒介的风险思考则是引导社会对于生态文明的建构与反思。

当代社会实践的破坏性后果已经成为当代人类面对的主要问题。风险社会理论强调,风险除自然风险外还有“人为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对于煤矿矿难事故的报道。就不能仅仅是对灾难真实情况的描述,传递风险、通过舆论引导公众对风险的认识。引发公众众对灾难的深层次思考同样重要,媒介应承担起对公众的风险教育责任。为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传媒的缺位、错位都会导致不良影响,作为新闻媒体,应在事故调查结果出现后告知公众并做出正确的评介。关注重特大事故背后的深层原因,恪守社会守望者的职能。这样做不仅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绿色生产、生态文明的思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灾避灾的作用。

三、风险社会中突发事件报道体现的人文关怀

风险社会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在灾难中生存。我国学者刘岩在总结了贝克和吉登斯关于风险概念的论述后,指出“风险是一个

关系范畴,指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可能状态,它特指一种损害性关系状态。相对于人的对象差异上来说,可以把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风险本身具有多重内涵。其中之一,即“风险不是一定要发生的,而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可能性”。“当风险转化为现实时。就变成了一种可感知到的灾难或危机”。由此可见,在风险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必须要有风险意识,作为媒体,在传递灾难性信息的同时也要引导人们树立风险意识,并有意识规避风险。

在王家岭煤矿矿难事故报道初期,“中国之声”就报道了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受胡锦涛,温家宝委派赶赴救援现场。在事发现场,张德江召集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林、副局长赵铁锤等人在救援现场现场办公。据“中国之声”4月6日早6时32分报道称:王家岭煤矿“5.28”事故救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55名被困人员已有115人成功获救,胡锦涛温家宝要求全力以赴做好人员搜救。与此同时,中国之声也报道了俄、法、德、英、美等世界媒体报道并称赞中国政府对救援工作的得力。

在王家岭矿难事故的报道中,“中国之声”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报道了矿山救护队的救援过程,以及获救矿工的身体状况、安置情况等等。在议程设置上以“王家岭见证生命奇迹9名矿工被营救出井”,“生命奇迹王家岭煤矿115人成功获救”,“王家岭煤矿事故获救人员病情稳定救援仍在进行”,“王家岭煤矿救援全力搜救井下被困29名矿工”等连续性报道,表现了救援的力度与生命的坚强,其中包括在救援中采取的种种施救措施。这样的报道更多地让受众感受到政府通过媒体传递出的对受难者的关爱。

与此同时,作为受众,更关心井下的矿工在危险来临之际是怎样的状态,在井下是如何生存的,如何自救的,矿工间又是如何相互鼓励,共度难关的,矿工家属的心情又是怎样等等。这实际上涉及到媒体在报道中正确把握他救与自救之间的平衡关系问题。作为媒体人必须坚持“全面才是正面”的原则。在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中,不仅要通过他救的报道来传播受难情况,更需要通过自救的报遭,表达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即通过媒介传播表现出人文关怀。在报道王家岭矿难事故过程中,央视就播出了记者对受难矿工的采访,他们在井下如何靠吃树皮(井下的巷道木)生存。以及当时的真实心态等等。而在这方面的报道,“中国之声”似乎稍逊于央视。

由此可见,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必须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恪守职责,既要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塑造良好的国家和政府形象,还要关注灾难中普通人的命运传播媒体和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人文关怀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经济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