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伟,王井妹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相应地引起复杂的临床症状,现已证明,颈椎病易导致睡眠差,甚至失眠[1]。相关文献中常把由颈椎病引起的失眠称“颈性失眠”[2-5]。常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相混淆,经多方治疗无效,但经颈椎病综合治疗后,其顽固性失眠痊愈,收效甚佳。Visscher等[6]调查了250例受试者后,发现慢性颈项部疼痛患者多伴有失眠等精神障碍。对失眠患者诊治时,应考虑到颈椎病这一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2007年11月—2010年2月采用电动牵引结合丹红注射液(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颈性失眠,收到满意的疗效。
1.1 病例来源 研究对象为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骨科和神经内科病例,共入选116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有关失眠诊断标准标准:① 睡眠障碍,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睡后易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不适或疲乏或白天思睡。颈痛,枕部疼痛,头晕,头痛,心慌心悸,眼部不适,耳鸣,恶心呕吐。②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周以上。③ 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工作效率或社交能力[8]。颈椎病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均全部确诊。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岁~65岁。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项研究者且能配合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年龄<18岁或>65岁;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骨质破坏、结核、肿瘤等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对虽有颈椎病但有其他明确原因致失眠者;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者;不合作者。
1.5 研究方法
1.5.1 分组方法 本研究共观察120例失眠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进行一般资料的临床统计分析,两组性别、年龄、职业性质、既往用药史、病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5.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电动牵引结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电动牵引,采用坐式颌枕带颈部牵引,重量6kg~10kg,角度为颈前屈10°~15°,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者则垂直位牵引,牵引模式为间歇式,1次25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250mL或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输注。对照组仅于电动牵引治疗,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电动牵引方法。两组均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3d,两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后6个月随访,采用睡眠效率值(睡眠率)比较,采用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值公式。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可根据病情轻重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1.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判定。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
1.7 统计学处理 将调查所得资料汇总后,首先进行复核、整理、编码和量化,然后输入SAS数据库,用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计数资料计算率和构成比及其95%可信区间,用χ2检验比较相关各组间的差异性。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描述,用t检验、F检验比较相关各组间的差异性。
2.1 病例完成情况 观察中有4例因故中途退出治疗(治疗组3例、对照组1例)。实际完成病例116例。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治疗前后睡眠率比较(见表2)
表2 两种治疗前后睡眠率比较(±s) %
表2 两种治疗前后睡眠率比较(±s) %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 57 43.16±6.78 72.67±10.191)对照组 59 42.97±6.76 48.78±7.89治疗后6个月远期睡眠率比较,1)P<0.01
导致颈性失眠的病因分析,觉醒-睡眠中枢在丘脑下部,由椎-基底动脉的终末支发出的丘脑穿通动脉供血。当椎动脉受到颈椎因素刺激时,如骨质增生、关节紊乱、曲度反弓等,则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觉醒-睡眠中枢系统功能障碍,导致失眠。故椎动脉型颈椎病多伴有失眠、多梦及健忘等症状[10]。其次,当颈椎病累及颈交感神经时。会引发椎动脉的收缩、痉挛,同样可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出现失眠等症状[11]。颈交感神经节受到不良刺激同样可引起褪黑素分泌异常而致失眠。另外,颈椎病所导致的肢体及内脏疼痛亦是导致失眠的原因之一。颈椎病属中医“痹症”范畴。主要是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加之风寒邪气入侵而导致气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或经脉失血养,不荣则痛。
丹红注射液中丹参、红花为补血活血、通经活络止痛要药,尤其是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为主药;不仅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还能养血安神[12],有“一味丹参饮,胜过四物汤”之说。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化瘀血通经络,为辅药。二药共同作用起到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之效。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红花酚营、丹参酚酸[13]。现代研究显示,丹参酮、丹参酚酸有抗血栓形成,可显著降低血浆血栓素B2(TXB2)水平,改善微循环[14]。红花黄色素、红花酚苷能有效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介导的活化作用,激活和释放血栓素A2(TXA2),进一步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GI2[15],调节血管平衡失调,对脑缺血的再灌注和改善脑缺血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丹红注射液可扩张血管、降低血清TC、TG和LDL-C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管阻力,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血管炎性反应,抗氧化损伤作用[16],从而达到改善脑缺血的目的,消除眩晕、头晕等不适症状,特别是改善疼痛、麻木、眩晕、颈僵、肌痉挛症状更为显著[17]。加上颈椎电动牵引术可以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炎性刺激,恢复颈椎及其周围组织力的平衡,解除或缓解神经根的受压。本研究证实,电动牵引结合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性失眠是一种内治与外治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优于单用保守疗法,其治愈率和有效率高,方便安全,疗效稳定。
[1] 赵明毅,陈长力.颈椎病与失眠关系的探讨[J].颈腰痛杂志,2000,21(2):157.
[2] 高月,陈学琴,高明.美式脊椎矫正手法治疗颈性失眠120例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2(下):4.
[3] 周智毅,顾一煌,杜建明,等.颈性失眠病理特点和中医治疗的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7):51-52.
[4] 周小波.按摩手法与毫针刺法治疗颈性失眠对照研究[J].北京中医,2010,29(7):495-497.
[5] 潘之清.实用脊椎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40-342.
[6] Visscher CM,Lobbezoo F,de Boer W,etal.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chronic craniomandibular and cervical spinal pain patients[J].Oral Sci,2001,109(3):165-17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
[8] 汪一琦,汪蕾.牵引加电脑中频治疗颈椎病失眠症50例[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4):242.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
[10] 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59-361.
[11] 邵福元,邵华磊,薛爱荣.颈肩腰腿痛应用解剖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62-271.
[12] 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4.
[13] 任建增,顾金水,于光辉,等.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0,23(7):153.
[14] 胡小戎,曹凤梅.丹参的药理临床应用与制剂研究[J].中国新医药,2003,2(6):54.
[15] 王淑君,王万铁.红花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浆TXA2/PGI2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3,20(2):100-102.
[16] 陈向荣,陆京们,石汉平.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1):44.
[17] 王晟.丹红注射液配合保守疗法治疗颈椎病50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0,21(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