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差不多”的概念意义、情态意义及相关问题

2011-06-25 09:30宗守云
海外华文教育 2011年1期
关键词:全量真值情态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国上海200234)

“差不多”是现代汉语常用词之一,根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差不多”的词次为102。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在HSK词汇大纲中,“差不多”是乙级词,也应该属于常用词。“差不多”有形容词和副词两种用法,语义上表示“相差很少”(吕叔湘等1999:90)。“差不多”和“差点儿”语义相近,都表示“接近P”且“非P”,区别在于,对“差不多”来说,“接近P”是主要的;对“差点儿”来说,“非P”是主要的。“差不多”和“差点儿”的对立本质上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沈家煊1999:75—89)。已有的研究或着眼于“差不多”的句法构造和基本语义,或着眼于“差不多”和其他相关词语的差异,而对“差不多”的各种语义情形涉及不多,本文拟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先详细描写“差不多”的概念意义,然后分析“差不多”的情态意义,最后对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一、“差不多”的概念意义

“差不多”的概念意义可以描述为“量的接近”。又可以细分为三组六种具体类型:范围和过程的接近,数量和程度的接近,关系和状态的接近。

(一)范围和过程

范围和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幅度,可以用[+量幅]概括。范围是空间幅度或类空间幅度,过程是时间幅度。如果事物发展接近某一空间或时间幅度,就可以用“差不多”来表述。

事物的范围可以看作是从零点到分量再到全量展开的:

零点和全量往往被认为是周遍量,分量是部分量。零点和全量在语义上正相反,前者表示否定,后者表示肯定,在句法上有时相容,有时不相容。通过状语和补语表示事物范围,零点和全量往往是相容的,其差异不是靠句法实现,而是靠词汇实现。例如:

(1)a.人差不多全来了。

b.人差不多全走了。

(2)a.地方差不多走遍了。

b.胡子差不多掉光了。

这两例的语义差异——零点和全量不是靠句法表现出现的,而是靠词汇“来、走、遍、光”表现出来的。

通过主语表示事物的范围,零点和全量有时是不相容的。如果主语包含数词为“一”的数量短语,事物的范围为零点;如果主语是量词或类量词的重叠形式,事物的范围为全量。例如:

(3)a.差不多一天也没学习。(*差不多一天也学习。)

b.差不多天天学习。(*差不多天天不学习。)

事物的范围也可以是某一分量,如“一半,三分之一”。可以说“差不多来了一半”“差不多来了三分之一”等。

过程和范围虽然都属于量幅,但性质有所不同。范围是可逆的,可以从零点发展到全量,也可以相反;过程是不可逆的,只能从起点发展到终点。起点本身不是量幅,但也可以理解为量幅,一个过程在开始之前往往有个预备阶段,从预备点到起点,也不妨看作量幅: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某一状态有时是接近起点的,有时是接近终点的。接近起点,“差不多”常常和“起来”共现;接近终点,“差不多”常常和“了”共现。相比而言,“差不多”和“起来”共现能力弱,和“了”共现能力强。例如:

(4)再一细看,周炳差不多脱口惊叫起来。(欧阳山《苦斗》)

(5)饭差不多熟了。

表示接近终点,“差不多”不但和“了”同现,还经常同时和“快、要”等表示即将结束的词语同现。例(5)还可以说成“饭差不多快熟了”“饭差不多要熟了”。虽然这些表达在说话人的估测上有差异,但语义真值并不受影响:

(6)a.饭差不多熟了。(揭开锅一尝)——哦,还没熟。——哦,熟了。

b.饭差不多快熟了。(揭开锅一尝)——哦,还没熟。——哦,熟了。

c.饭差不多要熟了。(揭开锅一尝)——哦,还没熟。——哦,熟了。

(二)数量和程度

数量和程度是“差不多”诸用法中颇为重要的语义因素,因此人们在归纳“差不多”用法的时候常常提及(吕叔湘1999:90;侯学超1998:80)。数量和程度表现为一个特定的量值,可以看作一个点,可以用[+量点]概括。如果事物的数量或程度接近某一量点,就可以用“差不多”表述。

数量的性质比较复杂,有物量、动量、时量等。这些数量可以通过与“差不多”共现来表示约量(李宇明2000:107)。例如:

(7)这次会议差不多来了700人。

(8)他差不多用了五年时间写完这本书。

这里“差不多”的语义都指向数量词语,表示接近这个数量。数量词语作为话题,还可以表示范围,如“700人走了一半”“五年中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写书”等,由单纯的数量到特定的范围,量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量点变为量幅。其实,量点和量幅的差异不是绝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五年”在认知上一般作为量幅看待,但也不妨可以看作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如果把量点和量幅绝对化,就会出现“芝诺悖论”(两点之间有无数个点,因此物体永远不能从一个点运动到另一个点)。

“差不多”还可用于数量分配句。例如:

(9)农历闰月的安排是有规律的,差不多19年7个闰月。

(10)鸡和鸡蛋是那么便宜,他差不多每三天就过一次圣诞节。(老舍《正红旗下》)

程度是有量级区分的。一般地,只有接近极性程度才可用“差不多”。请看下面语言事实:

(11)a.他在我们班学习最好。—→他在我们班差不多学习最好。

b.他在我们班学习很好。—→*他在我们班差不多学习很好。

c.他在我们班学习稍微好些。—→*他在我们班差不多学习稍微好些。

不仅程度状语如此,程度补语也如此。程度补语有表极性的,如“极,透,死,坏”等,也有表非极性的,如“多,远,很,些”等,只有表极性才可用“差不多”。例如:

(12)老虎差不多是饿极了。

(13)我差不多快累死了。

极性程度的量点意味更浓一些。

(三)关系和状态

量点和量幅都是离散量,有明确的起讫点。关系和状态是连续量。如果事物接近某种关系或状态,可以用“差不多”。

关系的接近通常包含两个事物或两个因素(也可能更多),两个事物或因素在某种性质上非常接近,有等同、相似等意味。在哲学上,万物皆异而又万物皆同,“自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德充符》)。两个事物或两个因素永远存在着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认知上把它们看作是同样的。所谓的同样往往并不是客观实际的反映,而是认知的反映。“差不多”表明两个事物或两个因素某种性质的接近、趋同,但同时也表明了它们之间存在着微小差异,所以,“差不多”对事物或因素的一致性起着弱化的作用,使表达更加客观公允。

表现事物关系接近的句子形式多样。例如:

(14)中子星很小,一般直径只有10千米,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

(15)因为他的脖子差不多和脑袋一样粗,像连在一起的一个圆柱体。(阿竹《三冠王》)

(16)他看上去和我的年龄差不多大。

(17)头发长得差不多像女人了,是不是刚从监狱里放出来?(戴厚英《流泪的淮河》)

这些句子尽管形式不同,但在语义上都有共同的一面:都包含了两个事物或两个因素,都包含了某种性质(质量、形状、年龄等)。中子星和太阳在质量上接近,脖子和脑袋在形状上接近,他和我在年龄上接近,你的头发和女人的头发在长度上接近。

典型的关系接近是相同的接近,在实际中还有相反的接近。例如:

(18)两地季节差不多正相反。

但这种接近并不多见。

关系往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因素,状态是一个事物或因素表现出来的形态。事物呈现出来的某种状态如果只是接近,可用“差不多”描述。例如:

(19)那段时间何开荫差不多是度日如年。(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

(20)自从听说要变法,他的右肩更加突出,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老舍《正红旗下》)

需要说明的是,连续量的接近是开放的,除了关系和状态的接近外还有其他接近的情形,但相比之下关系和状态的接近还是最常见的。

综上所述,“差不多”的概念意义是“量的接近”,又可分为离散量的接近和连续量的接近(关系和状态),离散量的接近又分量幅的接近(范围和过程)和量点的接近(数量和程度)。图示如下:

二、“差不多”的情态意义

上面我们就“差不多”的概念意义进行了分析。根据主观化理论,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还要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Lyons 1977:739;沈家煊2001)。因此,在运用“差不多”表达客观事实的同时,还有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参与其中,是为“差不多”的情态意义。

“差不多”的情态意义是伴随着“差不多”语法形式的变化而逐渐强化的。“差不多”经历了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差不多”首先经历了由短语到词的发展过程,这是个词汇化过程。“差不多”本来是个动宾短语,可以用“相差不多”替换。例如:

(21)他俩年龄差不多,性情比较相投,趣味比校相近。

(22)它被俄罗斯人统治了三百多年,宗教一样,语言相近,文字统一,习俗和文明程度也差不多。

“差不多”还可以说成“相差不多”“差不多少”“差不了多少”,这些都能反映出“差不多”的短语性质。随着用频的增加,“差不多”逐渐凝固成一个独立的词,从而实现词汇化。“差不多”首先词汇化为一个形容词,可以做定语、谓语和补语,它不能再用“相差不多”“差不多少”“差不了多少”替换。例如:

(23)从上海乘飞机去美国,不过13个小时;可是在温州建设机场前,从杭州去温州也需要差不多的时间。

(24)留了胡子才是须眉男子,不然,不是和女人差不多了吗?

(25)问题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

“差不多”再由形容词虚化为副词。“差不多”用如副词,后面可以接动词、形容词和数量短语(吕叔湘等1999:90)。“差不多”虚化为副词,不仅词类性质发生了改变,而且在语义、语用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在语义上,“差不多”的情态意义大大强化;在语用上,“差不多”由自由运用发展为黏着运用。

“差不多”作为短语使用时,主要表现“量”的接近,虽然也包含了说话人的主观印记,但并不是特别强烈。例(21)(22)的“差不多”都表示客观上量的接近,语义真值为“接近P、非P”。“差不多”作为形容词用时,就已经明显地介入了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当“差不多”用如副词时,这种情态意义就更加明显了。需要说明的是,概念意义和情态意义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而是意义的两个侧面,一个句子既有概念意义,又有情态意义。当然,对一个具体句子来说,它所包含的概念意义和情态意义的侧重点往往是不同的,有的概念意义重一些,有的情态意义重一些。主观性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强弱的问题。“差不多”情态意义的强化,只是说主观性大大加强了。

“差不多”的概念意义往往涉及真值问题。“差不多”的真值为“接近P”,“非P”可以忽略。“接近”一般指尚未达到,但在特定语境下也可能是已达到或超过应达到的量。沈家煊(1999:78)指出,“他跳得差不多和小朱一样高”,其真值有可能是比小朱低,也有可能比小朱高。当然也有可能和小朱一样高。可见,“差不多”的语义真值并不是恒定的。“差不多”的情态意义和真值无关,它只表示说话人对事实的估测,说话人对真值的实际情况往往是未知的。例如:

(26)心脏在胸腔的左上方,大小和自己拳头差不多。

(27)镜子里的费亭美已经和画上的胡妈差不多了。

例(26)是对心脏和拳头的客观估测,说话人只是客观地描述事实,“差不多”的概念意义重于情态意义;例(27)是对费亭美和胡妈相似性的主观估测,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差不多”的情态意义重于概念意义。例(27)可以通过上下文对主观估测进行否定:

(28)A:镜子里的费亭美已经和画上的胡妈差不多了。

B:差不多?我看差远了。

但这两例中说话人对真值的态度是一致的,都是对未知事实的估测,例(26)说话人对心脏和拳头大小并不完全知晓,只是估测而已,究竟谁比谁大,还是一样大,都不清楚;例(27)说话人对费亭美和胡妈的相似程度也只是估测,具体相似到什么程度也是未知的。

综上所述,“差不多”的情态意义可以描述为:说话人对未知事实的估测。

三、对相关问题的解释

“差不多”的一些语义表现和句法特征和它的情态意义密切相关。我们举两个例子说明。

(一)“差不多”一般不和表意外的词语共现

沈家煊(1999:76)举了这样两个例子:

(29)*小王差不多闹笑话。

(30)*火车差不多出轨。

“闹笑话”和“火车出轨”都是意外事件。“差不多”表示对未知事实的估测,估测的结果应该是符合常理的,不能是意外的事实。一般地,意外的、非同寻常的、出人意料的事实都不能是未知的估测、判断对象,而应该是既定的事实。因此,“差不多”不能和表意外的词语共现。但如果给出一个具体的语境,比如说,小王说话很不得体,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估测他会闹笑话,那么只要加上一定的情态词语,句子也是可以接受的:

(31)a.小王差不多会闹笑话。

b.小王差不多要闹笑话。

同样,如果火车运行不是很正常,说话人也可以估测其出轨,加上情态词语也可以接受:

(32)a.火车差不多会出轨。

b.火车差不多要出轨。

(二)“差不多”一般不用于否定句

“差不多”可以用于肯定句,一般不用于否定句。例如:

(33)他差不多来了。

*他差不多没有来。

(34)差不多来了600人。

*差不多不到600人。

侯学超(1998:81)通过“差不多”和“几乎”的比较说明了这一规律;刘宇红、谢亚军(2007:120)运用概念结构和认知过程的格式塔策略对这一规律进行了解释。我们认为,“差不多”表示对未知事实的估测,估测的结果应该是肯定的,不能是否定的。就事件来说,说话人只能估测发生了什么,不能估测没有发生什么;就数量来说,说话人只能估测有多少数量,不能估测没有多少数量。其他情形也是如此,这就限制了“差不多”可以用于肯定句,不能用于否定句。但这一规律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事物的发展接近消失,说话人能估测到这一发展变化趋势,“差不多”也可以用于否定句。例如:

(35)门格尔看见木筏差不多不动了。

(36)现在枪声差不多没有了。

例(35)反映了由运动到静止的过程,过程即将结束,运动接近消失。例(36)反映了由枪声的存在到枪声的接近消失。说话人因为能够估测这一变化过程,因此“差不多”可以和否定形式共现。

四、结论

“差不多”的概念意义是“量的接近”,又可分为离散量的接近和连续量的接近(关系和状态),离散量的接近又分量幅的接近(范围和过程)和量点的接近(数量和程度)。

“差不多”的情态意义可以描述为:说话人对未知事实的估测。

“差不多”一般不和表意外的词语共现,一般不用于否定句。

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刘宇红、谢亚军:《也谈“差不多”和“差点儿》”,《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第268页。

Lyons,J.1977.Semantics.2 vol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猜你喜欢
全量真值情态
成都市温江区全力推进医保全量数据采集试点工作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10kV组合互感器误差偏真值原因分析
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估的误区及其改进方法
麦秸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
水稻冠层光谱变化特征的土壤重金属全量反演研究
真值限定的语言真值直觉模糊推理
基于真值发现的冲突数据源质量评价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