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萍
(山西省交口县人民医院内科,山西 交口 032400)
脑血管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们在丹红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心理干预和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例45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90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32岁~72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33岁~72岁。治疗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32岁~71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②有急慢性感染;③合并恶性肿瘤;④血小板减少;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⑥严重痴呆和过敏体质。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降纤,抗血小板,活血化瘀等传统治疗。治疗组予丹红注射液(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48 h~72 h后,生命体征平稳,给予康复训练和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包括主动运动、被动运动、保持良姿位、床上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心理治疗包括情感的宣泄、鼓励、支持及健康教育。3 w为1个疗程。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并监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及心电图。
参照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2]。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部分生活能自理。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7%以内。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或死亡。
3.2.1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5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11%,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2.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表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
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脑梗死病灶周边存在的缺血半暗带是脑梗死现代治疗的基础,半暗带的损伤程度对后期神经功能的恢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若能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就可以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损伤组织,避免形成坏死[3]。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多以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为诱因,风、痰、瘀血阻滞于脑络,致清窍闭阻。活血通络、熄风化痰、滋补肝肾等是其主要治疗原则[4]。丹红注射液主要由丹参、红花两味中药组成,主要成分为丹参酮和丹参酚、红花黄色素等。丹参能扩张微血管口径,扩张动脉,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可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拮抗钙离子内流,改善ATP酶活性。红花提取物能够扩张血管,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提高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因此丹红注射液具有降低血黏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的平衡,影响血栓形成,化瘀等功能;能清除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时产生的自由基损害;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从而起到修复和防治各种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延缓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发展,改善预后。
发病初期患者焦虑、悲观,突然的功能丧失、生活不能自理,让病人难以接受,此外,还因家庭状况、经济、工作等方面担心成为负担,拖累亲人;病情稳定后,病人虽然能接受现实,但对康复的期望值过高,并急于求成,急躁的心理最为突出,并影响康复效果。后期病情平稳后生活趋向新的平衡,使病人产生惰性心理和依靠心理。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而加以疏导,恰如其分的解释和鼓励是必不可少的,并同时讲明康复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在康复治疗的同时耐心地、循序渐进地通过语言的交流改善上述不良情绪,并对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病人消除惰性,变得更积极主动,配合训练。同时还应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做好二级预防。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通过对靶器官的刺激,激活梗死区周围细胞,促进神经网络的重组,同时对肌肉起营养和兴奋作用,防止废用性萎缩,增强肌力。在康复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恢复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绪,增加主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2-183.
[4]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