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涛
推荐一套儿童国学入门书
○刘继涛
《中国孩子最喜爱的国学读本》,全6册,冯天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国学热已经兴起了好多年,我们欣喜地看到,这股热劲还在持续。国学渗透进当今社会,体现在很多方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三年前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舒展开的书画长卷、整齐排列的方块字、一声声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千年古国的灿烂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自然而然地发现,有关国学的事物多了起来:电视台里有很多专家学者在讲国学,网络上点击率高的博客、帖子很多是在讨论国学,有关国学的书籍也是畅销书当中的一大门类,被各个书店摆在显眼的位置。
面对林林总总的国学书籍,我们不禁要思考:我们究竟为什么读国学?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和过人之处,会对我们的民族生起更多的自豪感,会多一分敬意和尊重,不至于在来势凶猛的外国文化面前妄自菲薄。表意丰富的汉字,历经千年仍在使用,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光辉璀璨的文学和艺术,给予我们无尽的美的享受;华夏文化中特有的道德和思想,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和做事。古籍中的思想能给人以启迪;中国古代的作品大多寓意深刻,重启发、重形象思维,每个人看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领悟,获得启迪。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国学教育理应在其中占据一定的分量。其实,语文教育中,古代文化一直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有关古文的课程也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我国古代比较重要的诗文,在高中及之前的课程中基本都已经通过课文传授给孩子。
但是,这样做并不说明青少年国学教育就已经很到位了,因为国学不单指古代的文学一个方面。单从语文方面而言,学生对传统的小学(语言文字学)的了解就是很有限的,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采用的是课文的形式,像《说文解字》这样的书籍很少被提到:学生或许记得该书的作者名字,知道“六书”,但对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茫然了,更不用说熟知该书的内容;而古代的作家、诗人,学生被要求记忆他们的字号、代表作品,但往往也不熟悉他们的生平、作品、思想。历史可能好一点,因为有历史课,但其他的经学、哲学、典制等没有课程的内容,学生基本无从接触。
“国学热”兴起之后,有很多人就提倡读经,所谓的“经”,具体来说指的是《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书籍和《论语》、《孟子》等浅近的儒家经典。一时间,孩子们咿咿呀呀地背诵这些先贤的古训格言,虽然懵懂,却也算迈进了传统文化的大门。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形式只是让孩子记得一些片段,未必能真正地了解国学。如果学生对这种背诵教训的方式产生厌烦,结果就适得其反了。国学的教育,不应该仅限于背诵经典,而是应该让孩子们全面、真切地了解国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孩子最喜爱的国学读本》(冯天瑜主编,2010年12月版)丛书,这套丛书是专门为学生而编写的,从体例上可以看出编者花费了很大的心思。我给这套丛书总结出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广”。这套丛书所涉范围十分宽广,举凡与国学相关者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相应的专题。正如丛书的序言所说,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分为智性知识和德性知识。其中的智性知识包括了各个方面的国学常识,语言文字、历史典故、自然地理、科技成果、百工百艺、岁时风俗等,很多内容是在别的国学书籍中找不到的,书中甚至还有“长亭折柳”这样的专题,还原古人日常生活场景,学生可以从中直观、真切地了解传统社会的形貌。而德性知识,是该丛书的另一大特色,涉及人的性格、品德、态度、方法、情感、性情等各个方面的培养,性格如“坚忍执着”、“勤劳节俭”,品德如“仁者爱人”、“行己有耻”,态度如“专心致志”、“博学问疑”,方法如“循序渐进”、“知行合一”,情感如“忧国忧民”、“乡关何处”,性情如“幽默诙谐”、“豪情快意”,这些专题主旨鲜明,借用古人的言语或行止,化育当下成长中的少年,可谓设置有方。在“广”的同时,该丛书并不追求“深”,这也是切合学生读者的需要。拿小学卷中的历史部分(专题名为“中华渊源”)来说,只是选取了《三字经》中朝代更替的部分,让学生能够记住朝代的顺序足矣,这是以后读史的一把尺子,有了它,以后读史不至于时间错乱,虽简单,却是极重要的。
第二个特点是“碎”。“碎”是零碎的意思,小孩子牙口不好,给他一大块肉他是啃不下去的,把食物弄得碎一点、稀一点,有利于他的消化和吸收。国学之于青少年,也是如此。不同于其他一些国学书籍的全注全译,这套丛书对海量的古籍进行了精细的挑选,每一个选段都十分简短。这套丛书分为小学卷和中学卷两部分,小学卷的选段不过几十字至百字,中学卷多者也不过二三百字。对于经典,很多人可能还是更倾向于原著,图的是一个原汁原味。能读原著自然是最好的,能参照注释和译文读也是好的,可对孩子来说,“这块肉”还是太大了一些。吸纳“稀碎”的东西,这个过程对现代人的读经来说应该是必要的,它的作用类似打地基,就像学习一种语言一样,总是先学会身边常见事物的名字,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才有可能系统地对一门语言进行深入的学习。
第三个特点是“类”,指的是这套丛书的结构──以类相从,就是采用类聚的方式,把相关的东西聚在一起。《论语》这本书当初编的时候是有条理的,不过在现在看来并不明显,因为当时的归类方法和我们现在有很大不同,如果用“教育”、“政治”等现代学科名目把《论语》中的语录重新归一下类,会发现这本书好懂很多。(类似的书我见过,还有《老子》,也有人做这样的工作,这是一个很好的解读方式──不过这也是一个极需要见识和功力的事情。其实,研究有时也就是一个归类的过程,划好类别,使一些言论、事实各归其类,展示给大家,大家自然明白其中的差别和意义。)这种类聚的方式当然并非该书首创,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较为出色。丛书的结构分为三级:编──专题──条目,用“编”把“专题”归类到一起,用“专题”把“条目”归类到一起。这种归类大多不以逻辑为准(反映历史、文字变迁的一些专题仍按逻辑组织),而是以“主题”为中心进行系联,把相关的东西归类到一起,这样使主题更为突出,看的时候更容易接受,记忆也更加深刻。比如中学卷中的“执法有度”这个专题,分别介绍了子产、赵奢、张释之、李膺、王猛等五人执法的事迹,使读者在看到他们不同执法风格的同时,对古代的执法有个真切深入的认识。
第四个特点是“趣”。这一点是必需的,因为书是做给孩子们看的,如果孩子对它避而远之,书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套书一反国学类书籍的严肃相,代之以清新的卡通式样,暖暖的色调搭配,很讨人喜欢。从内容上说,书中的很多段落其实是小故事,有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孩子们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其他一些关于职业、技艺、日常生活等的专题,则多选用诗歌,这比介绍说明性的文字要亲切得多,对孩子的审美观也是一种培养。我们注意到这套书每一个专题还附有一个“国学知识卡”,除了补充相关的常识,这一招也使得整个书的架构更加活泼。
这套丛书可称得上是一本国学入门书,让孩子们将国学花园里的花草都看上一遍,识得了国学的门径,这对很多孩子来说其实是不够的。所以,以上所说的四个特点,除了“趣”以外,其他“广”、“碎”、“类”三点都不是必须要依从,国学读本也可以只做一个方面,可以介绍一些基本的理论,编排的方式更是可以各依所需。眼下适合孩子的国学读本还不是很多,希望这套丛书能带个好头,能有更多有特色的国学读本出现。
(本文编辑 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