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海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安徽公司
合肥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试验段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其中Ⅰ标段为锦锈大道站(含)~中山路站(不含),起讫里程为K20+296.6~K22+868,全长 2.572 km,包含锦锈大道站、紫云路站、锦锈大道站~紫云路站区间、紫云路站~中山路站区间,主要工程内容为车站及区间土建工程(含设备安装配合、装修配合、验收、缺陷责任期修复、保修期保修等)。
根据地质资料,从上至下依次为:人工填土层(素填土①层、杂填土①层)、第四纪沉积层(粘土②层、粉质粘土②1层、粉细砂②2层)、第三纪基岩(全风化粉砂岩③层)、白垩纪基岩(强风化泥岩、泥质砂岩④层、④1层)。地下水埋深约4.9~8.3 m。
设计提供的基坑支护方案是:锦绣大道站-紫云路站区间,基坑两侧采用围护桩及内支撑的支护结构;紫云路站-中山路站区间,基坑两侧采用围护桩及内支撑的支护结构。
考虑到工期、施工工艺、工程造价等因素,将围护桩及内支撑的支护结构方案优化为放坡开挖、围护桩及锚杆的支护结构。以下主要从技术角度和经济角度介绍。
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要求,并且参考国内该类基坑工程的成功施工经验,考虑采用以下施工方案:⑴锦绣大道站-紫云路站区间(K20+497.401~K20+800):东侧放坡开挖、西侧围护桩及锚杆,锦绣大道站-紫云路站区间(K20+800~K21+500):东西两侧采用围护桩及锚杆,锦绣大道站-紫云路站区间(K21+500~K21+853):东侧放坡开挖、西侧围护桩及锚杆。⑵紫云路站-中山路站区间(K22+018.3~K22+867.8):东侧放坡开挖、西侧围护桩及锚杆。
其中,钢筋混凝土桩采用C30钻孔桩,直径0.8 m,间距1.0 m,按照计算配筋,桩长根据基坑深度确定。桩顶部设置通长的冠梁,采用构造配筋。锚杆采用1根φ32 mmHRB400钢筋,第1、2道锚杆自由段长度6.0 m,锚固段长度15.0 m;第3道锚杆自由段长度6.0 m,锚固段长度25.0 m。
主要计算内容包括:支护结构(钻孔灌注桩)内力变形计算;锚杆计算;钢围檩计算;支护结构(钻孔灌注桩)配筋计算;整体稳定性计算;抗倾覆计算;抗隆起计算;抗突涌计算;抗渗流稳定性计算;地表沉降计算。对于《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中没有的计算内容,参考《上海市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BJ08-61-97)作补充计算。
由于基坑一侧的道路需要运行,因此考虑车道荷载(10.0 kPa)及施工荷载(4.0 kPa)。支护结构(钻孔灌注桩)内力变形计算,考虑以下7种工况(以3道锚杆为例):开挖至4.0 m、安装第1道锚杆、开挖至7.5 m、安装第2道锚杆、开挖至11.0 m、安装第3道锚杆、开挖至基底14.0 m,并采用水土合算的方法计算土压力。
锚杆计算时,其水平夹角采用15°,自由段长度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确定,锚固段长度依据计算值确定。实际采用的参数是:单孔,孔径150 mm;锚杆采用1根φ32 mmHRB400钢筋;第1、2、3道锚杆自由段长度6.0 m,第1、2道锚杆的锚固段长度15.0 m,第3道锚杆的锚固段长度25.0 m;锚杆间距1.0 m。钢围檩(连续梁)近似按照简支梁计算,支护结构(钻孔灌注桩)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计算配筋。其余计算内容:整体稳定性根据是否考虑锚杆作用分别计算,抗倾覆计算和抗隆起参照《上海市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BJ08-61-97)计算,抗渗流稳定性和抗突涌计算,地表沉降计算等,均符合规范要求。
按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要求,需要进行锚杆试验,以检验锚杆受力的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锚固体的受力可以满足计算要求,为变更施工方案提供了条件。
为保证围护桩之间的土体稳定性,采用钢筋网片及喷射混凝土,钢筋网片与围护桩内钢筋相互连接。围护桩顶部的土体采用硬化及排水沟等措施,防止雨水侵入桩后土体内。施工中锚杆上方严禁挖土,以保证锚杆的覆土厚度满足要求;同时,在基坑顶部,两倍基坑深度范围内禁止堆积土体或其他重物,以防产生额外荷载。
放坡开挖段采用坡度1:1,并设置1 m宽的工作平台。考虑到施工时间较长,为防止雨水冲刷坡面,采用土钉固定的钢筋网及喷浆护面,分段设置。
经计算,拟采用的放坡开挖、围护桩及锚杆支护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方案优化前后,施工项目发生增减,并由此引起单价发生相应变化。优化前后施工项目、数量、单价及最终成本分析详见表1。根据成本发生变化的因素,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表1 成本分析对照表
⑴优化后项目增加。锚杆及钢围檩共增加成本834.9万元。
⑵优化后项目取消。钢支撑取消后节约成本1 122.2万元。
⑶优化后项目数量增加或减少。钻孔桩及冠梁工程量减少,节约成本1 135.9万元。基坑挖土工程量增加165 000 m3,但同时因取消钢支撑,工作面变宽,土方开挖工效提高,土方开挖单价由原先8元/m3降低为3元/m3,土方施工费用节约成本80.5万元。喷混凝土工程量增加2416 m3,因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由全部垂直喷射改为部分倾斜喷射,其单价由原先995.41元/m3降低为969.58元/m3,增加施工成本230.4万元。
根据上述分析,方案优化后施工成本共节约1273.2905万元。可以看出对成本优化贡献最大的为钻孔桩工程数量减少,其次为钢支撑取消,再次为挖方单价降低。
按照优化后的施工方案,该基坑工程已顺利竣工。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应力、土压力、地表沉降等各项参数满足《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要求。
通过该基坑工程的支护方案选型,表明施工图审核和现场调研对于合理选择施工方案是关键的第一步,同时参考类似工程经验、选择合理技术参数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地制宜,加强基坑监测,即时反馈、分析监测数据,合理组织,保证了施工安全、实现了工程创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