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迟暮当年情

2011-06-16 08:07独孤岛主
方圆 2011年11期
关键词:阿成茶楼香港电影

独孤岛主

《打擂台》在复原旧情,同时亦是对当下的无知提出反省:为何顽强到最后的,竟是早该退隐江湖的老人们

2010年,《打擂台》引入内地的时候,票房只得50万,成了年度垫底。这部看上去搞笑却十足怀旧的“功夫片”,并没有吸引到足够的观众,今年4月它在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一举拿下最佳电影、最佳男女配角以及最佳电影音乐时,亦被称呼做“黑马”。

但仔细想想,相比较《剑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提名作品一味行走在形而上的江湖诡秘中,《打擂台》虽然同样讲的是打功夫的那点事儿,却充满了老而弥坚的诚意,而对恰逢而立之年,于香港电影起起落落后亟待再出发的本届金像奖而言,有什么比这样的诚意更值得被嘉奖呢?

茶楼的神话

浑浑噩噩的小职员梁景祥帮公司到村屋向业主收酒楼,由此闯入了由三十年前的武馆“罗新门”改就的罗记茶楼,店主阿成与厨师阿淳乃当年武馆主人罗新硕果仅存的两位弟子,皆已伤手残足、老态尽显,而茶楼二楼,窗口挂着陈年老腊鸭的房间,静静躺着沉睡三十年不曾醒来的师傅。

这便是《打擂台》所提供的一个基本场景,电影中的两条矛盾线索,一条围绕梁景祥的旧友、海归纨绔子弟丛生猛欲收买已成旧事旧物象征的罗记茶楼,一条乃是遭遇意外而苏醒的罗新师傅领着徒子徒孙们,准备参加丛生猛的师傅庞青以现代化包装塑造的打擂台活动。前者是茶楼的实体建筑与武林背景遭遇现代化侵蚀,后者则是由建立于罗记茶楼(或罗新门)上的“不打不会输,要打就要赢”的精神出发,直指摩登时代的花拳绣腿组成的所谓“擂台”。

茶楼曾经是一个神话,三十年前香港武术界驰名的罗新门,乃是其时颇负盛名的武馆;茶楼亦是一个没落的神话,罗新在比武昏迷了三十年后,发现罗新门被改成了茶楼,成日里坐着三五乡公所的“风云人物”,喝着茶嚼着那些陈年往事,早不复当年气盛之勇。在这个神话与现实的转换过程中,《打擂台》以今日之口隐隐道出其间沧桑变化,而丛生猛倚仗父亲的权势,欲低价收购旧楼行现代建筑之举,则是资本化势力向村屋文化的明目挑战。

影片取景屯门,将包括茶楼在内的简陋民居与坡道拍得明朗舒亮,有破落之感却不显陈旧,昭示着以阿淳阿成师兄弟为代表的一班“老人”内里涌动的不息生命力,经由罗记茶楼的坚守与对抗资本化的攻防,已然揭开“壮心不死”的内在动力。

神话的主人公罗新终于醒来,却错将小青年梁景祥认做他的两个徒儿,无疑是时空错置的一个婉转喻指,罗新身处二十一世纪的现时代,脑海中的记忆却依旧停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以他不认得现代的的士,坚持要挂腊鸭纵然这腊鸭已然由冰鲜鸡替换。

最重要的,是庞青到访后毅然决定参加打擂台,而并未发觉,今时今日的打擂台,不过是一场商业武术秀而已,现代化的擂台场馆多得是花拳绣腿的俊男靓女,参加条件是三万港币的报名费,而场馆依照现代化健身场地要求不准吸烟。种种一切都说明,这是剥离了昔时武术擂台内涵的一处空洞场所。曾经的神话,正在或已然被遗忘、借武术之名自我否定。

恋旧与重启

该片导演郭子健与郑思杰,选择如此一个套入老旧范式又不乏新意的题材,既编且导,固然冒了与现时代观众欣赏口味相磨合上的风险,亦因此加固了其致敬香港电影甚至香港精神黄金岁月的意义所在。影片片头以手写式字幕由右至左排列片名“打擂台”,加上更多在三四十年前港产功夫片中极端频繁以至烂俗形式出现的打功夫动作来剪影,配合改编自李小龙影片主题曲的慷慨激昂式主题音乐,一时间令得观众有恍如在看《精武门》或《马永贞》的错觉。这样一种完全人为做旧,显然是郭郑二位(甚至包括投资监制的刘德华与林家栋)曲意向辉煌的功夫片年代致意了。

而更意味深长的莫过于梁小龙、陈观泰、泰迪罗宾、邵音音等一班年过花甲的旧时巨星集体出镜,他们本身的履历便似他们所饰演的角色一般,跌宕各异却殊途同归。

曾经如此辉煌,而今日与他们所投身的香港电影业一样,步步沉寂。《打擂台》将这群老戏骨们放置在罗记茶楼的时空坐标上,教罗新(泰迪罗宾)带着阿成(陈观泰)、阿淳(梁小龙)去到他卅年前光顾的夜总会,唱响那支家喻户晓的《万里长城永不倒》。阿成为师父被打而拖着受伤的拳头,一记一记砸在对手的身上甚或防御的钢管上,而阿淳更在其后与后辈(李海涛)的对决中战至精疲力竭,倒在地上,放情而笑。他们的时代早应该过去,而他们却甘愿燃尽光辉,不死不休。

与“老人家”们的顽强相比,年轻人反而畏缩起来,先有梁景祥(黄又南)眼见茶馆遭夜袭而退缩不敢上前救助,后有纨绔子弟(欧阳靖)丛生猛难解传统擂台精神而被迫离开对决阵地,唯独阿桂(贾晓晨)以罗新门后辈身份精诚守护。此中所体味得到的,是一个被全球化了的香港社会甚至华人社会的缩影,当所谓的“旧”成为渴望不可及的精神与意志,这个时代留得下来的东西就不多了。

正因如此,《打擂台》在复原旧情,同时亦是对当下的无知提出反省:为何顽强到最后的,竟是早该退隐江湖且身负伤残的阿成与阿淳们?为何当庞青以惺惺相惜之义用黑带绑起袖管以示对逝去的罗新的敬意之时,竟换来徒儿难解的眼神?庞青最后告诉徒弟“过几十年你就懂了”,分明无误地言说出他的时代告终,而谁来开启下一个时代?又或者,需要师傅们再次站出来,重新推开那扇大门?这哪里是在说江湖道义,分明是三十年来香港电影的自白:由盛转衰直至北上浪潮下本土意志的渐行渐远,简直是“罗新门”的翻版。

后來又制作了同样情怀满溢的《为你钟情》的郭子健坦言他爱香港,而展示在电影中的也是由其所感知的角度出发,如此《打擂台》便具有了相当的作者意味。虽然与真正意义上的作者电影无法相较,但就角度性及与整个港产片工业的联想关系而言,无疑是满分的。

《打擂台》在金像夺魁后迅速被内地院线重映,固然急功近利,亦不失好事一件,而因为如此迅即上映,影院提供的便只能是胶片版本,入影院前被告知正在调试胶片请稍等入场时,不免略有惨烈之感。如无小金人加封,只怕等不到再入影院欣赏的那一天,而以胶片形式重映,本身便是对电影的另一种致敬,《打擂台》的内在意涵与外在效应合而为一,实在耐人寻味。

而作为“冷门”杀出来的《打擂台》,由此在香港电影史上写下了并不浓墨重彩却深为关键的一笔,三十年的金像奖给了电影工业一份如此的薄礼,谁能料到“八十岁后”(粤语流行曲),英雄迟暮时,当年情还有无人来记取,抑或,还有否存在的必要呢?

窃以为,可以有。

责任编辑:黄倩

猜你喜欢
阿成茶楼香港电影
茶楼包厢外为什么排起长龙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相爱,是婚姻里最好的暖
张婧红室内设计作品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春天的来信(组诗)
话说不等式x1x2<0
第二只饭碗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