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葵花
(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冠状血管狭窄程度30%~50%或左主干狭窄≤30%均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本研究总结了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的特点,并观察了内皮功能、脉搏波传导速度(PWV)、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炎症因子的变化,以探讨其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意义。
临床资料:2005年11月~2011年5月我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10例,男138例、女72例,年龄(62±8)岁。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入选者随机分为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狭窄≥50%)90例、临界病变组(冠状动脉狭窄<50%)58、对照组(冠状动脉无狭窄者)62例。排除感染、甲状腺及其他代谢异常性疾病等。三组年龄、性别有可比性。
方法:记录入院时血压、年龄、性别、病史。检测空腹血糖、TG、TC、LDL-C、HDL-C等,并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ELlSA法测定hs-CRP;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日本OMRON Colin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baPWV;美国PHLIPS HD11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IMT。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三组各指标比较见表1。
讨论:目前,随着对冠状动脉病变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冠心病的早期无创筛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研究独立无创指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为多,而综合比较多个无创指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别是临界病变中的影响少有报道。医学界公认,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发生的机制与PWV、内皮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其中内皮功能受损、NO减少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因素;baPWV是反映动脉僵硬度的可靠参数,能够较充分地反映大、中型动脉弹性;颈动脉IMT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依据;hs-CRP是一种明确的炎症标志物。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以上检测指标具有无创、经济、便于动态观察病情疗效等优势。
表1 三组临床资料比较
本研究对21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进行NO、baPWV、颈动脉IMT、hs-CRP等检查。结果表明三组 NO、baPWV、颈动脉IMT、hs-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内皮功能受损、动脉功能和结构改变以及炎症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程,也说明综合以上检测参数建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评价体系是一项颇为获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