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新乡医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新乡 453003)
严峻的就业形势、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的扩大、人们对医疗健康关注程度的提高,中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严重短缺,社会对医学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对医学毕业生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等原因,都使得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医学生产生了很多矛盾和焦虑,择业阶段的毕业生成为典型的“高压人群”[1],焦虑情绪严重[2-3]。过度的焦虑对医学院校毕业生身心健康、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本研究选择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这一重要课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南省4所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状况进行研究,了解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现状,探讨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支持等相关因素对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前焦虑的影响,从而为就业指导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郑州大学、新乡医学院、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4所医学院校的2010年临床、护理、医技(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等)及其他(药学、预防医学等)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实际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回收544份,回收率为93.79%,剔除无效问卷47份,有效问卷计497份,有效回收率为85.69%。497份有效问卷构成如下:男生192人,女生305人;临床医学专业146人,护理专业112人,医技专业106人,其他专业133人;重点院校115人,普通本科152人,三本院校105人,专科125人;农村生源287人,城镇生源210人。
自编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学生的性别、父母职业、家庭所在地、专业、院校等方面。
焦虑自评量表[4](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按中国常模,SAS标准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分数越大则焦虑倾向越明显。标准分在50~60分之间者为轻度焦虑,61~70分之间者为中度焦虑,>70分者为重度焦虑。有研究[5]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因此本次研究中不再分析其信效度。本次研究是在SAS上适当修改而成的,要求医学院校毕业生根据过去一周内自己面临就业、毕业的实际感受填写。
问卷施测主要采用2种方式:第1种是利用晚上时间,在自习室统一施测。利用被试者晚上自习的时间,研究者向被试者讲明测试的目的,在自愿的前提下统一施测,并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第2种是在实习地点统一施测。鉴于医学院校大学生最后一学年临床实习等特点,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实习教学单位,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施测时被委托教师严格按照指导语交代注意事项,被试者遵循自愿的原则认真填答问卷。测试完毕及时回收问卷并剔除作答不完全或明显随意勾画的问卷。
剔除不合格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97份,采用统计软件SPSS 11.5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统计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2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对497名医学院校毕业生的焦虑程度调查结果显示,焦虑的总体检出率为27.77%(138/497),其中轻度焦虑为 17.71%(88/497),中度焦虑为8.65%(43/497),重度焦虑为 1.41%(7/497)。医学院校毕业生焦虑程度标准分平均分为43.80,明显高于国内常模29.78(P<0.05)。
2.2.1 性别因素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对男女生就业焦虑程度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在就业焦虑程度得分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4)。
表1 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性别差异Tab.1 T-test of the gender-differences in anxiety for the employment of medical graduates
2.2.2 专业因素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临床专业(46.49 ±12.64)、护理专业(45.10 ±13.03)、其他专业(预防医学、药学等)(42.26±10.19)和医技(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等)专业(40.66±8.14),经统计学比较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专业之间多重比较LSD结果见表2,临床专业和护理专业学生得分高于医技和其他专业。
2.2.3 学校类别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按照重点院校、一般本科、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分类,毕业生就业焦虑得分分别为42.04±10.42、41.58 ±9.87、40.48 ±10.79、50.91 ±11.87,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学校之间多重比较LSD结果详表3,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程度显著高于重点院校、一般本科、三本院校毕业生(P<0.05)。
表2 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专业差异比较Tab.2 The comparisons of professional anxiety difference for the employment of medical graduates
表3 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不同学校类别差异比较Tab.3 The comparisons of anxiety among different colleges for the employment anxiety of medical graduates
2.2.4 不同家庭来源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农村生源学生高于城镇生源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表4 农村与城镇学生就业焦虑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the employment anxiety for urban and suburban graduates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其原因可能在于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加之人们对医疗健康关注程度的提高,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对医学毕业生用人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等,使得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希望毕业后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和提高,而现实的就业环境的残酷性,让他们感觉到很难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感觉到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不知道怎么应对就业竞争,就很容易出现心里不踏实、紧张不安、恐惧等焦虑情绪。
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医技和其他专业学生,原因可能在于临床专业学生招生人数多,毕业生人数的基数大;临床专业的研究生相对也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挤占本专科生的就业市场,无形中也会加重临床专业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担忧;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不是很高,学生就业单位也相对理想,因而其就业期望值相对较高,强烈的就业动机导致内心的焦虑不安,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程度显著高于本科院校,与既往研究[6-7]结果相一致。原因可能在于社会吸纳能力的下降。2006年卫生部[8]强调,将从严控制大型公立医院建设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医院发展的重点将从扩大规模转变到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上来,造成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吸纳能力的下降;许多单位都把学历当成筛选人才的首要标准。随着人们对健康程度的关注,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如博士、主任医师等学科带头人)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导致出现了医学人才需求上的不平衡,在求职过程中,大专学生的录用机会明显低于本科生,由此引发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求职过程的担忧;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起点较低,专业面相对较窄,就业率均相对较低,使得高职、高专毕业生缺少就业的自信心,焦虑水平相对偏高。
农村生源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程度高于城镇生源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原因可能在于农村生源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其原有的价值观、消费观念在新的环境下不断受到挑战和冲击,是被城市生源的学生的观念同化?还是继续坚持原有的生活观念?2种相互交织的矛盾冲突引起的内心不安。农村生源的毕业生,在高中就读的学校一般是乡镇中学或县城高中,为提高学生升学率,这些学校和老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升学率的提高上,同时也会灌输一些“鲤鱼跳龙门”等功利思想,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留下功利性的痕迹,造成一部分学生就业动机过于强烈,对就业抱有较高的期望值,而社会现实往往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不良情绪。社会上的一些不正风气也会给经济贫困毕业生带来一些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农村生源的毕业生,社会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家庭经济水平相对偏低,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竞争和某些不良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他们的焦虑和不安情绪。
本研究表明,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的总体检出率为27.77%,其中有重度就业焦虑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41%,中度焦虑的为8.65%,轻度焦虑的为17.71%;不同性别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表现为,医技专业学生就业焦虑程度低于临床、护理和其他专业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程度高于本科院校毕业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生源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程度高于城镇生源的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因就业难导致大学生产生各种焦虑情绪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的问题,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和高校采取相应的积极的应对措施,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缓解就业焦虑,同时也需要毕业生个体采取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个人综合素质,注重提高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从而增加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研究主要针对河南省的医学院校大学毕业生进行了研究,样本的代表性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地域局限性,研究结论是否适合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有待进一步研究。
[1]杜天骄,于娜.医学生就业压力、应付方式与情绪状态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3-4.
[2]李杰.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21-22.
[3]刘洋,王金祥,李杰.河南省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前焦虑、抑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9):467-469.
[4]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CD].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2005:213-214.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44.
[6]张玉柱,单和盛,诺敏.高师毕业生的状态-特质焦虑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64-65.
[7]李杰.医学院校女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1(28):54-55,59.
[8]高强.卫生工作:目前的形势和“十一五”的任务[J].求是,2006,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