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蒗
摘 要:古代文学史中记载到:东晋文坛盛行雕砌浮华之风。而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完全与之相反,甚至比后世唐宋田园诗歌更为质朴自然。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声名是在他离世多年后才逐渐出现高潮。本文回顾陶诗逐渐被认识的历史过程,帮助人们对其进行全面而正确的评价和鉴赏。
关键词:陶渊明 陶诗 评价 历史过程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其作为田园诗的创始人,对祖国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在他生前和死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的文学创作并不被当时的文人学者接受和理解。回顾陶渊明的作品是怎样被逐渐认识的历史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陶渊明其人其诗进行全面而正确的评价和欣赏。
(一)
文学史上有这样一组有趣的现象:有些作家,在其活着的时候,就已享有盛名,其作品能够受到当时人们的追捧,并且流芳百世;有些作家,在其活着的时候,其作品得到了时人的大加赞赏,但在其死后,其名声也随之“黄鹤一去不复返”;还有些作家,却是在他死后很多年才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重视。在后者的这一类型作家中,当属陶渊明最典型。陶渊明生前的社会地位与他创造的文学作品对后来社会的巨大贡献是失衡的,极不相称的。“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第八首)。陶渊明曾写下的这种孤松自况的诗句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及受到的冷遇。这种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滋味恐怕只有陶渊明自己最能体会。我们只能在陶渊明的作品中,以旁观者的身份,领会他的忧愁和苦闷,甚至替他打抱不平。
陶渊明生活在行将灭亡的东晋王朝。桓云、刘裕相继篡权,政治十分腐败;士族秉政,门第观念压倒一切。在这样的黑暗统治之下,“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饮酒》第六首),社会上是非黑白完全颠倒,淳朴真诚的人反而受到鄙视。在这样的时代里,社会上的人们一心热衷追逐名利,反映到文坛中,便形成了一种追求形似、讲究形式美的审美时尚,像陶渊明这种平淡自然、简朴素雅的田园诗、咏怀诗,必然无法引起时人的兴趣。
颜延之作为陶渊明的崇拜者、好朋友,在《陶徵士诔》里对他的人品颇多赞许,但对他的诗文创作却仅仅以“文取指达”而轻轻带过。不过,在笔者看来,这已经是一大突破了。陶渊明作为一位诗人,当然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社会时人的认可,但我们应该清楚:陶渊明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如果一个人的人品能得到他人的赞赏,这无疑也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意味着自身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而以诗人的眼光注意到陶诗的价值的第一人首推“元嘉三大家”之一的鲍照,他的拟古诗中有《学陶彭泽体》一首。鲍照的这首诗抒写幽居之乐、闲逸之情,其艺术风格与陶诗较为接近,说明陶诗的价值已经有人注意了,这大约离陶渊明辞世有20多年了。
齐梁时期的钟嵘是历史上第一个企图摆脱传统偏见,正式评论陶诗的人。钟嵘在《诗品》中首次肯定陶诗的艺术价值,然而,他始终只把陶诗列为中品,或许与当时注重形式华美的时代思潮有关,但这样的評语已属相当高了,并且言论之间毫无贬辞。
梁昭明太子萧统开始给陶渊明诗文以较高评价。萧统出于对陶渊明作品和人品的敬重,为其编集、作序,并写了《陶渊明传》。萧统在他编撰的《文选》中辑入陶渊明的8首诗的同时,对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大加赞赏,可谓是陶渊明百年难遇的知音。由此可见,陶渊明其人其诗在离世多年后终于开始得到时人的高度重视与欣赏。
到了唐宋时期,陶渊明的地位显著提高了。唐人推重陶诗更多表现在对陶诗的效仿,同时唐人又能大胆地提出对陶诗的批评意见,而宋人对陶诗则重在评论方面。至此,陶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不可动摇,后来的人们对陶渊明的赞誉,更是历久不衰。
(二)
从陶渊明逐渐被认识的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隋唐以前的陶渊明是被冷落的,虽能得到个别文人学者的大加赞赏,但其在社会当中依然没有得到充分肯定。陶渊明之所以在唐朝的地位得以显著提高,笔者认为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相契合的。唐朝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相对较和平昌盛的时期,开放之风盛行。唐代思想解放,儒释道兼容,整个时代充满蓬勃向上、乘时建功的时代精神。陶渊明的作品中既抒写“猛志逸四海”的儒家精神,又蕴涵“性本爱丘山”的道家智慧。陶渊明的作品一定程度上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因此,得到了唐人的理性效仿。
陶渊明在恪守理学原则、善造偶像的宋代同样得到了文人的极高推崇。直到“五四”时期,今人朱自清等人结合西方美学原理对陶渊明进行新视角的解读,陶渊明的研究又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正是唐代和五四时期这两个阶段的时代精神,使对陶渊明地位的确认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陶渊明逐渐被认识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真善美被社会接受的缓慢过程。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陶渊明的人格与作品相一致,全讲究一个“真”字,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心。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来就是美。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或许这便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再读陶渊明,回顾后人对其诗进行评价的历史过程,实在感慨万千。不同时代,不同的精神解读。一个人在文学上的价值并非由自己决定的,必须与时代气息,社会适用的价值判断,审美标准紧密结合。陶渊明其人其诗经受住了严酷的历史考验,并终将让我们千年传颂。
参考文献:
[1] 钟优民:陶渊明论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5。
[2] 李华:陶渊明诗文赏析集[M]。四川:巴蜀书社,1988.3。
[3]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