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九三年》中雨果的人道主义

2011-06-08 07:13李雪崔晓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

李雪 崔晓

摘 要: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拥有人道主义思想最突出的一位作家是雨果,在他的作品里人道主义贯穿始终。本文结合《九三年》对雨果在小说中表现出的人道主义做了客观的评价,肯定了他对革命与人道主义关系的理解,同时也指出了他脱离社会实际的思想的不足。

关键词:阶级革命 人道主义

《九三年》(1872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小说,他以法国大革命中1793年的革命史实为题材,描写了一场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生死大搏斗。其主要情节是写共和军平息反革命的旺岱叛军的叛乱活动。法国封建王朝在革命洪流的冲击下垮台了。前侯爵朗德纳克在英国封建势力的支持下回到了旺岱地區,纠集了几千农民,企图以“愚昧对真理、正义、法律、理智和解放。”进行一次愚蠢而又傲慢的长期抵抗。国民工会决定派遣坚定的革命者,教士西穆尔登到旺岱的一支平叛部队当政治委员。这支共和军的青年司令部官郭文是个人道主义者,同时也是朗德纳克的侄孙。最后,朗德纳克的残部被围困在拉•古尔格古堡,他要求以被劫持着的三个孩子做交换,请郭文放他走,却被郭文拒绝了。于是朗德纳克决定烧掉古堡,烧死三个孩子,而且意外地从地道里逃了出来。可是当他听到那三个孩子的母亲绝望的呼喊时,人性在他身上觉醒了,他又从地道回到了古堡中救出了三个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军手中。郭文被他的人道主义精神所震惊,而从土牢中放走了他,自己却坐在土牢里,甘愿承担全部责任,西穆尔登执行了革命纪律,砍了他的头,然而自己也被郭文的人道主义所折服,而开枪自杀了。

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反映了雨果对人道主义理想与革命的关系的理解。雨果充分肯定了这场震惊欧洲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正义性和进步性,也充分“肯定扫荡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暴力”,他认为“善对恶的斗争,不用暴力,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从整体的角度看雨果并没有“放弃革命原则”的意思。郭文不仅要求革命军事法庭按照革命的法律判处自己死刑,而且平静地接受了这样的宣判。而那句被看成是暴露了雨果致命弱点的话,在后文中,雨果也做了形象的阐发。他将革命比喻为风暴而人道主义理想是指南针。他说:“风暴永远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只要有一棵老橡树被击倒,无数森林都会健全起来!……它所负担的是那么艰巨的清洗工作!在瘟疫的恐怖面前,我了解暴风为什么这样猛烈,既然我有指南针,风暴对我有什么关系?”这段语言形象的说明了雨果的观点:既在残暴的反动暴政面前,革命的风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绝对正确的,它清洗的是腐朽的事物(老橡树),它又是新生命的催生婆。但是,他认为革命是一种手段,而人道主义的理想是革命的目标,所以有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句话。其实,这句话不是说革命和人道主义的对立关系,而是说两者的联系。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九三年》中他对革命与人道主义这二者关系的看法。《九三年》的十年创作过程,是从《悲惨世界》完成出版的1862年开始到巴黎公社革命之后的1872年完成的。这十年中,雨果为寻求实现人道主义理想的途径而苦心思索:在这十年中,欧洲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巴黎人民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普法战争、巴黎公社革命。在这些政治事件中,雨果都是站在正义和革命的一边。因而可以证明,人道主义的雨果并未个书记的革命斗争对立,而是支持革命,参加革命,有少数是同情革命的。而经过这些政治事件,特别是巴黎公社革命,又加速并促成了雨果为实现人道主义理想寻求途径的思索。《九三年》中所表达出来的对革命的赞颂之情和对革命暴力的充分肯定,就是他思考结果的形象说明。这可以从郭文和西穆尔登在土牢中的对话中体现出来。这段对话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抒写了人道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即建立一个“理想的共和国”。这个理想共和国的蓝图所包罗的内容较之《悲惨世界》中描写的要具体、充实的多。但是,由于他虽承认革命是实现“理想共和国”的途径,但对这个理想共和国应该由谁来统治这个问题,实际上还停留在原来的认识上,即应该由具有人道理想的资产者来统治。所以他的“消灭一切寄生虫”、“根本上消灭贫苦”、不要“兵役”和“捐税”、“平分土地”等等都是空洞而不现实的。

二是他指出革命风暴到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他从历史绵延不断地发展进步的角度指出:“不寻常的九三年是从遗产中产生出来的。”而革命中“伟大的事物正在酝酿产生”。革命带来的破坏其表象是“残暴可怕的”,可是“在野蛮的基础上,正在建筑着文明的圣殿”。“一棵老橡树被击倒,无数的森林都会健全起来……”。人道主义理想这座“文明的圣殿”,将在革命中诞生。

三是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历史的进步是分阶段的,为实现人道主义理想的斗争也是有阶段的。他说:“每一个世纪都有它的使命,这个世纪完成的是公民工作,下一个世纪完成的是人道工作。“他的意思很清楚。他认为今天的革命是为了建立共和国,使人成为一个有平等社会地位的自由公民,后一步则要为实现人道主义理想而努力。但是,他又着重指出不能让”前者掩盖后者“,不能因眼前的革命而忘掉了人道主义的理想。

虽然雨果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人道主义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肯定了革命的进步性,但是他的描写中也渗透着一些脱离社会实际的思想。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雨果对究竟什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作了非科学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回答。雨果将世界看成是善与恶的角逐场,认为人类历史是“善”不断战胜“恶”的过程。基于这一认识,他总是站在道德的角度观察生活,认识人生。在雨果看来,罪恶不能靠惩罚解决,饶恕、道德、感化才是最完善的法律。正如雨果所言:“暴力产生仇恨,不能最终解决社会问题。革命的暴力虽然可以理解,但同样是“自相残杀”和“野蛮的行径”。雨果以抽象的人性、人的本质的概念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作为出发点来解释历史、设计改革方案,构想其合理的社会。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不立足于阶级斗争的角度,单纯地站在道德的角度上认识现实、谈论改革、绘制理想蓝图,到头来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说教,不仅是“乌托邦”,而且还容易成为统治阶级暴力镇压人民的“迷魂汤”。

那么雨果作品中所提倡的“博爱”、“善良”、“仁慈”等思想是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呢?胡乔木说:“从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方面看,新的社会总是要从旧的社会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改造许多属于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的东西,伦理道德也是这样”。所以从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这两个方面看,这些思想都是不应该被否定的,应当加以批判的继承。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外交:内涵、特点及挑战
论陶德麟先生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人道情怀
孙犁:中国乡村人道主义作家(评论)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救援无国界,志愿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跟踪导练(一)5
近十年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研究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2014-2017战略计划
当代文学研究之人道主义维度的建构努力
——评王达敏《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