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洞苗族服装染色中地方性知识的应用探讨

2011-06-08 09:48:20王晓莺
创意与设计 2011年5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苗族染色

文/王晓莺 贾 芸

王晓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学 硕士)

Wang Xiaoying(Master, Southern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贾芸(广州美术学院 副教授)

Jia Yun(Associate Professor,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一体化进程,我国各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程度不一的衰退趋势。施洞镇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当地的苗族服饰、苗绣、银饰锻制工艺、苗族织锦工艺已分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现今在施洞掌握苗布制作、染丝等传统服饰技艺的人越来越老龄化,就连当地苗绣中独具代表性的破线绣,精品之作也越来越难见到。

一、施洞苗族服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施洞苗族服饰被称之为清水江型施洞式,[1]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支,也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发布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2]因此,进行施洞苗族服饰文化有效保护方式的研究,对于维护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施洞苗族服装染色相关的地方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和表述虽然早已有之,但首次明确提出并进行研究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他认为要获得地方性知识必须以“文化持有者内部的眼界”进行“深度描写”。[3]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一些地方性文化的相关论文,安富海为地方性知识做了如下定义:“广义地讲,地方性知识是一定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4]但目前国内有关地方性知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性知识对生态保护的贡献上,尚未见到在民族服饰保护中应用地方性知识的研究。

施洞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利用身边的原材料,结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创作出今天的施洞苗族服装样式。在施洞的苗族服饰文化中,蕴含了大量的地方性知识。在此笔者从当地百姓对动植物资源的利用、当地苗族服装面料独特的制作工艺这两个方面做一个简要的阐述。

1.施洞苗族服装中动植物资源的利用

笔者在施洞地区长时间的田野考察中发现,在制作施洞苗族亮布和染绣花线时,当地百姓至少利用了11种从植物上获取的材料进行染色,其中光是染黑色就有南烛木的叶片、五倍子、黄杞的叶片三种材料。在这11种植物材料中,只有蓼蓝在当地部分人家有栽培种植,其它的植物材料都是山中野生的。在染布的季节,当地染布的人家要到陡峭的山壁或者到人迹罕至的深谷中寻找所需的植物材料。

牛皮是当地制作苗族服装时应用较多的另一种原材料。当地不少人家饲养水牛和黄牛,但这些牛主要用来农事生产,染布时所用的牛皮一般是赶场时在市场上购得。苗族人虽然不知道牛皮含有大量明胶,却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用牛皮煮出的明胶水作为植物染色的物理媒介,使植物染料更为顺利地结合到棉质面料中。同时使面料更加硬挺,经过捶打后还会有发亮的效果。

草木灰是当地制作苗族亮布中独特且必不可少的材料。在施洞人家的牲口棚边上,或是家中简易的储藏室中,都会有一袋袋的草木灰存放在那里。这里农户家家一个大灶台,烧的主要是山上砍来的杉木枝条。勤劳的苗家女子把灶膛中烧出的草木灰收集起,到了每年7-9月做布的季节,这些灰就派上了大用场。用开水浇淋草木灰所得的溶液是十分重要的植物酶染剂,可以说,没有草木灰水的使用,也就没有绚丽的施洞苗族服装。

2.施洞苗族面料的制作工艺

每年7-9月,只要一走进施洞地区的村寨,必然能听到“咚咚”的捶布声。勤劳的苗家女子要忙碌整整一个月,才能获得制作施洞苗衣的面料——施洞苗家亮布。她们充分利用上述的动植物材料,在集市上购买一尺见宽的斗纹或者平纹面料。经过初染、捶布、过牛皮水、红色植物染、蓝靛染、蒸煮、漂洗等等反复繁琐的程序,最后才能获得让人满意的苗家布。在这一传统的染布工艺中,使用草木灰作为植物染色酶染介质的技术和蓝靛制作的技术在汉族地区早已失传,但在施洞却还完整保留着。这在化学染色的弊端愈来愈明显的今天,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在施洞,关于植物染色和施洞苗布制作的技艺也在逐渐流失。例如现在施洞女子绣花用的真丝绣花线大部分是从其他地区过来的,镇上唯一的常年染丝线售卖的人家,所用的原白色真丝绣花线也是从广西进的货。原有的掌握种桑养蚕缫丝技术的持业人早已因为在当地入不敷出而出去打工了。又如当地人染布时越来越多地在集市上购买非本地生产的蓝靛,种植蓼蓝的农户越来越少,掌握制作蓝靛的技术的人也随之越来越少。这种地方性文化的丢失现状体现了一种不可持续的趋向:一旦由于气候等原因造成生产地的原材料生产出现了问题,势必会影响到使用其材料的民族服饰文化的延续性。最为严重的是,为了使面料更快地染成黑色,现在当地人在染布的初染中使用了大量硫化染料,染色废水中的大量硫化物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和居民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保护传统染布工艺的同时,如何倡导当地苗族人避免使用这些污染环境的硫化染料,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的施洞苗族服饰文化保护

《世界文化报告》中指出:“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1、将它转变为有形的形式;2、在它产生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它的活力。”[5]所谓有形的形式,对于施洞苗族服饰文化来说即是将苗绣服装、苗绣绣片、银饰博物馆化。但这一方式是“僵死”的形式,藏品无法体现施洞苗族人相关的风俗习惯乃至当地整个苗族文化。目前较为提倡的是第二种方式,即要做到传统的文化在原有的社区中能够可持续地发展。

概括地讲,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6]我们这里探讨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指文化可持续发展,当然,它无法从以上三个方面独立出来,而是与之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有效的文化保护方式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当地人民的生活、教育等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并自愿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传统手工艺的材料来源构成威胁。因为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都是基于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由当地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而成,其中必然蕴含了大量的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与当地民族服饰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地方性知识是民族服饰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性知识的研究和挽救可以为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民族服饰文化保护工作的基石。

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下,笔者认为施洞苗族服饰文化保护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详尽考察施洞地区地方性知识。包括当地民众对所在生态环境的认识,对动植物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不仅仅是从语言上感知他们对动植物资源的丰富认识,更要从他们的传统工艺中考察他们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施洞地区的百姓对山上杉木树枝的利用:开始用杉木做柴,后来又用杉木灰烬做最重要的植物染色酶染介质。同时我们需要调查哪些资源是一直存在的,哪些资源是原来拥有,现在已经消失的。分析哪些是需要保护,哪些是需要及时挽救,哪些是需要重新引入,恢复其原有生态的。

2.分析施洞苗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当地苗族人的民族认同、民族心性。他们的风俗习惯中哪些是和他们的服饰文化密不可分的。

3.考察当地的经济大环境和区域政策,调查当地苗族人的收入来源和比例。研究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什么方式能够提高当地人的收入,让当地的农村社区文化环境重新构建起来。

4.寻找一种有效的社会组织,如社会企业,充分利用地方性文化,组织设计师对传统手工艺进行高端时尚产品设计,在施洞当地用较高工资雇佣当地的手工艺人进行小规模生产。在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下进行市场运作,让这一时尚产品在高端市场销售,所获得的利润一部分回归企业用于维持企业顺畅运作,另一部分回馈到当地的基础设施、教育设施、个人收入,以使更多的施洞苗族人愿意回归故乡生活。

整个运作模式力求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生态环境、百姓收入、社区环境、传统文化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若是我们仅仅是封号几个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而对其他方面漠视和忽略,必然要影响到传统文化保护的成效。

施洞苗族服饰文化作为我国多样性文化的一员,其衰退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如何能在更多的文化消亡之前为其找到一条合适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我们进行深思。施洞苗族染布中有关植物染色的地方性知识,是施洞一代代苗族人的智慧结晶,是施洞丰富的传统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它所用的材料对环境和人类是健康无害的。我们应当有效地利用这些地方性知识,使其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为保护施洞服饰文化发挥最大的作用。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8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R].(2001-11-2).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3089

[3]克利福德﹒吉尔兹.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70.

[4]安富海.论地方性知识的价值[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2):34-41.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关世杰等译.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163.

[6]葛新权,李富强,谢赤,唐五湘编.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52.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苗族染色
苗族蜡染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4
平面图的3-hued 染色
苗族民歌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简单图mC4的点可区别V-全染色
油红O染色在斑马鱼体内脂质染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