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涛
(广东省高州市中医院府前路门诊,广东 高州 52520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一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急性心脏事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它具有进行性恶化的趋势。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梗死、难治疗心力衰竭或死亡的发生率[1]。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笔者用冠心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7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诊断依据按2002年中华心血管病学会的诊断标准[2],将150例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男41例,女34例;年龄45~79岁,平均(61.8±5)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年。其中初发型21例,恶化劳力型25例,自发型19例,梗死后型10例;中医分型,气滞血瘀9例,阳虚血瘀20例,气虚血瘀24例,痰瘀互结22例。对照组75例,男48例,女27例,年龄44~75岁,平均(60.8±7)岁;病程2个月~11年,平均2年6个月。其中初发劳力型25例,恶化劳力型21例,自发型10例,梗死后型19例;中医分型:气滞血瘀22例,阳虚血瘀24例,气虚血瘀20例,痰瘀互结14例。两组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及心绞痛类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下加用冠心汤,药物组成:桂枝6g,红参3g,黄芪15g,炙甘草3g,赤芍9g,川芎、降香各9g,丹参18g,地龙12g,三七末(冲服)3g,全蝎(冲服)0.5g,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瓜蒌各15g。水煎服,日1剂。对照组给予西药抗心绞痛药物常规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2.1 疗效标准参照《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①心绞痛症状疗效标准,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有效:心绞痛发1个级差;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或轻重程度减轻2个级差。②心电图疗效标准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有效:ST段经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T波由平坦变为直或是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有所改善。显效: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范围。
2.2 治疗结果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严重且复杂的临床状态。关于它的病理基础现代医学认为其与冠状动脉痉挛、粥样斑块破溃、血栓形成和凝血、纤溶系统障碍等因素有关。目前中医对冠心病认识达成共识,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机;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本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多见于老年人,天癸将竭之人,或劳累过度,心气亏损的中老年人,虚实夹杂互见,故笔者认为,本虚多以心肾两虚、胸阳不振为其病机要点,在生理上心肾同源,火水相济,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标实则以痰瘀互结最为多见,这病理改变,痰瘀阻滞,导致心脉不通或心脉绌急[3]而引发本病。本病的病机复杂且病情常较严重,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具有协同作用,治疗结果更佳。
从中医证、舌、脉的转归及远期疗效看分析,心脉瘀阻或心脉绌急与阳虚不运、痰瘀阻滞密不可分,相互影响,故认为本病治法当标本同治、攻补兼施,在益心气,温肾阳的基础上,配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之培本通痹法,且可随证加减,疗效颇佳。方中桂枝、红参、炙甘草、黄芪养心益气通阳的作用,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温肾阳,上助心阳,振奋心阳;檀香、川芎、赤芍、丹参、三七、降香芳香行气活血,通脉缓挛;地龙、全蝎、瓜蒌化痰通络,综观全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止痛之功,标本同治,培本通痹之效。故认为冠心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1] 赵明中,胡大一,马长生,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对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同干预策略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5(11):1001-1004.
[2] 宁田海,朱文玲.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6(28):75.
[3] 李锡光,杨清华.心脉绌急致急痹心痛的病机探讨[J].广西中医药,1997,20(4):42.